回覆列表
-
1 # 美好的若愚
-
2 # 蕭依是我家的
義大利。
事情還得追溯到十一世紀,當時國外教會里唱讚美詩,音階只有六個音,即:烏、來、咪、法、梭、啦;後來,義大利有個僧侶名叫歸多,亦是位音樂家,他從聖樂的一首讚美詩每行歌詞所唱的第一個音依次排列起來,恰好是一個六聲音階。因此他就把每行歌詞的第一個音節組織起來,代表“六聲音階”的六個音;以後,他又把原來捨棄掉的那首讚美詩最後一句的“聖約翰”的第一個字母拼起來,成為第七個唱名“西”。
根據《樂記》、《左傳》等古籍的記載,早在那個紛亂而閃耀的春秋戰國以前,我們就有七音,只不過,那個時候,我們不叫七音,而是在五音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變音,何為變音?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有兩個“半音”的存在。但從價值觀的取向上講,這兩個“半音”並不在“正音”的範疇之內。
雖然說,相比“五聲”而言,我們在正式的文獻中關於“七音”的記載相對較少,但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從隋唐燕樂的敦煌譜(半字譜)、到後世的篳篥譜、工尺譜等,七音也一直都活躍在中國傳統音樂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