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分中西方兩種解釋。

    首先按照西方的理念,當一個朝代久了,上層建築就阻礙了生產關係,阻礙了生產力的提升。直接的表現就是民不聊生

    其次,按照中國的傳統理念來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仁者居之。換皇帝,換朝代就是不得人心,皇帝不仁不義。

  • 2 # 佑說歷史

    文史/潁州小史官

    第一,土地問題,根本原因。

    我覺得,中國古代皇帝頻繁更換,根本原因在於土地。眾所周知,中原王朝為農耕王朝,所以土地是根本,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耕地開發和現在相比更難,所以開發的也更少,於是,在太平時期,人口會暴漲,但是隨著封建社會下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土地兼併,等到不可調和的時候,一旦遇有天災人禍,各地便會揭竿而起,狼煙漫部,於是改朝換代也就十分正常。

    像東漢末年分三國,最開始黃巾起義根本原因也在於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生計難以保證,各地爆發自然災害後黃巾軍便趁勢而起。類似的有很多,唐末,明末如出一轍。

    第二,人性使然。

    皇帝更換也有非正常情況,那就是篡位!皇帝在古代是至高無上的,俗話說飽暖思淫慾,人一旦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那麼對於皇位的覬覦在所難免,尤其是權臣碰到孤兒寡母的時候。

    王莽篡漢,司馬氏篡魏,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的更換,以及後來隋文帝和宋太祖,都是在皇帝無實權的情況下篡位。再有就是後宮亂政,也包括宦官專政,這些都是人性使然,導致皇帝頻繁更換。

    我是酷愛歷史的潁州小史官,喜歡文史野趣的朋友別忘記右上角關注哦!

  • 3 # 非凡天空K

    呃,為什麼頻繁換皇帝?那有那麼複雜……

    皇帝也是人,也會去世……

    常言道富不過三代,社會在不停的發展進步,這些皇n代,能力不入自己的祖宗,又多半墨守祖宗留下來的成法。

    但祖宗成法又不是萬能的,不可能能夠應對各種新出現的問題。

    再加上社會安定後,貴族人口(皇族、勳臣之後、下層地主等)呈幾何狀態增長。這些人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不勞而獲就可以佔有大量的社會資源(土地、政治地位等)。

    但是天下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農業社會中最重要的耕地資源是農民安身立命的基礎,土地兼併太過劇烈,社會必然會大亂!

  • 4 # 達o芬奇密碼

    漢朝以前,人口非常少。不到三千萬。漢朝之後每當盛世人口過多,一旦遇到饑荒,老百姓就跟著王侯將相造反)但老百姓都去打仗,還是有糧食吃。因為屠城,或者搶百姓的糧食。一旦戰爭,很容易國庫空虛,糧草不足。地主的糧食是不夠吃的。一個城池被圍,很快就會糧盡彈絕。古代無化肥糧種,產量極低。

  • 5 # 沒用的貓

    這個問題的時間跨度有些大,不是很好回答,只能嘗試性的分析一些,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老太太活得夠長)

    第一、壽命。以漢、唐為例,漢代國祚407年,歷29帝,平均執政14年;唐代國祚289年,歷21帝,平均執政13.7年。而漢代平均壽命是22歲,唐代平均壽命是27歲。皇帝的壽命呢?可能是因為吃得好的因素,所以壽命要長一些,粗略計算,漢代皇帝平均壽命32歲,唐代平均41歲。當然,這裡必須要說明一點,這裡沒有剔除漢代皇帝被殺的情況,漢代皇帝的平均壽命要低一些。這裡想說明的是,皇帝更換頻繁跟他們壽命長短是有很大關係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壽命的延長從一個側面影響了皇帝更迭的頻次。

    第二、權利。權利這東西是有極大誘惑的,這種誘惑在皇族方面的反映就是皇帝的更迭。主要有以下集中情況:權臣更迭,王莽、霍光;外戚更迭,呂氏、竇氏;戰亂更迭,三國、南北朝;兄弟更迭,七王之亂、八王之亂。由於對權利的追逐,皇帝就成為了大家角逐的目標:自己能當皇帝最好,當不了皇帝,皇帝必須聽我的。

    第三、自然災害。皇帝是天子,天子就是老天爺的兒子。那麼老天爺不讓你幹了,會怎麼做呢?除了第一條提到了,會把現任皇帝“收了”,就是天災頻發,激化本已蠢蠢欲動的社會矛盾,推動朝代變更。

    第四、正統。宋代以下,雖然出現過個別因為無嗣,造成的兄終弟及或者過繼旁支的情況,但是主流已經形成了老子的江山必須傳給兒子,也就是子承父業的傳統觀念,即使是滿清作為外族也是嚴格遵從這種繼承製的。但是在漢至唐這段歷史時期,關於法統的定位還沒有這麼嚴格,兄終弟及的部落繼承製,還是有較大影響力的。以滿清為例,高宗必須是世宗的兒子,這一點沒有商量;但是在漢唐時期,只要姓李或者姓劉就行了,至於是不是直系的可以商量,基於這種思路,七王之亂和八王之亂就不難理解了,都是一個姓氏,憑什麼你坐江山,我不能,幹一場也許能爭個金飯碗也說不定。而宋明清的正統觀念已經完全定位為父辭子繼,否則明嘉靖帝時內閣也不會因為一個名稱叫法的問題同皇帝對著幹搞出個“大禮儀之爭”。

    第五、中央集權化趨於完善。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開始,中央集權化程序就沒有停止過,在這一過程中,皇族與地方豪強勢力的角逐是比較激烈的階段,自漢至唐,這種情況頻繁出現,表現形式就是第三條提出的權臣和外戚更迭皇帝的情況,權臣和外戚只是一種表象詞,本質都是地方豪強實力。但自隋唐以來,科舉制開始發展,對地方豪強實力形成了有效遏制和打擊,到宋以後,科舉制開始成為了朝廷對官員選拔的絕對主流,地方豪強勢力徹底失去了對皇帝更迭的主動性和能力,皇權形成了高度集中,皇帝自然屬性更迭,即老皇帝死了,小皇帝才能上臺,成為了主流。

    第六、皇權不再是一個人。正是由於科舉制發展,文官集團逐漸崛起。文官集團從幫著皇帝打壓地方豪強的配角,變成了協助皇帝治理天下的主要力量,隨之發展出了較完備的行政系統。較完備的行政系統的一個副產品就是對皇帝個人權威的依賴度變得越來越小,從嘉靖和萬曆多年不上朝的情況就可以看出,行政系統已經完全可以脫離皇帝這個人自動執行。所以換皇帝這個行為,對於文官系統,這個新生的勢力集團而言,已經沒有像地方豪強勢力那麼大的誘惑了。

    第七、禮教。他們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確實在很大程度上給更迭皇帝這個行為套上了一個道德緊箍咒,換皇帝這事就算能就萬民於水火、解民之倒懸,也不行!因為皇帝再廢物那也是皇帝,法統不能亂,皇帝白痴,有朝臣教導,換皇帝絕對不行。想想《西遊記》孫悟空和唐僧的關係。明成祖為什麼要殺方孝孺,就是這個原因,即使成祖再有能力治理國家,因為你不是明太祖名正言順傳位的皇帝,所以在方孝孺看來也是篡位,會被天下人唾棄。不得不否認成祖的輝煌成就,但是從禮教的歷史觀來看,成祖有著永遠無法擦去的汙點。誰也不想有汙點,特別是皇帝不能有汙點,所以宋以後,能像成祖有這麼大魄力,敢頂著巨大的道德批判進行皇帝更迭的人真的不多,唯一成功的只有朱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咖啡色鞋子配什麼褲子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