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志遠81

    中國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和社會變革,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穩定下來,這就過去了50年。也就是說我們和曰本的發展水平到日本二戰戰敗最少落後40年。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在最為成熟的領域裡實現整體超車。我們如今在電子、光學、汽車等領域已取得了巨大進步,和曰本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 2 # 天大的事兒

    你沒去過日本,所以你不知道日本科技技術及其他眾多領域領先中國乃至世界的原因絕不是偶然,其中有常年的經驗積累和過硬的技術(美國航天局每年給日本小型五金加工廠億萬元的訂單足以見證)、正確的政治指導,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無時無刻都存在沒個日本人心中的“島國危機”。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之一,日本能夠很快地從戰爭失敗中恢復,經濟高速成長與這個勤勞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日本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雖然曾經遭遇戰火,但是依靠不與其他國家接壤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也讓日本受到外界紛擾少,可以保障自己國家富裕,以及維持本國安全性的原因。

    雖然,有專家說日本經濟危險,但是從某種角度說,日本還是保證了全民的富裕,一位日本人說:日本是沒有社會主義的名字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也就是貧富差距不大,社會財富平均的國家。另一個方面,日本富裕安定的反面,也是日本經常被人批評的地方,在世界先進的國家中,日本的自殺率是世界第一。有專家評論,日本的勤勞促使日本經濟增長的同時,日本社會也是一個不容易生存下來的社會。

    從海外來的朋友告訴筆者,平時看不到日本放聲大笑,在路上,電車中,或者其他場所,日本人都不苟笑顏,好像什麼時候都有心事。雖然日本各種有關“笑”的藝術很流行,很有歷史。如:落語(單口相聲),漫才(雙人相聲)短劇,喜劇等都有很多粉絲,但日常生活中,臉上卻很少笑。朋友說,日本像勤勞的蜜蜂(工蜂),非常勤勞,非勞努力工作,但是,只是奉獻,很少看見日本人像英華人,澳洲人那樣享受生活。喝個下午茶,或者有各種野外的聚餐,運動,旅遊。日本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很富有,但並沒有恩惠所有的民眾,大家都沒有感到幸福。

    日本和英國都是島國,英國可不像日本那樣資源匱乏,英國在二戰前的礦產相對來說是非常豐富。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硬煤的總儲量為1700億噸,鐵的蘊藏量約為38億噸,西南康沃爾半島有錫礦,在柴郡和達臘姆有大量石鹽,斯塔福德郡有優質粘土,康沃爾半島出產白粘土,蘭開夏西南部施爾德利丘陵附近有石英礦,在英國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約在10到40億噸,天然氣蘊藏量約為8600到25850億立方米左右。

    豐富的不僅是工業原料,英國的地理環境到來的農業基礎非常好,主要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溼潤,適合牧草生長,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耕種業為輔,有小麥玉米的農作物,就連日本引以為傲的漁場英國也有。

    反觀日本,日本土地資源匱乏,日本耕地面積少而又少,只有12%了的土地是可耕地,畜牧業過去二戰時不發達,(英國的農業土地佔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大部分是草場和牧場,還有四分之一的耕種地)加上工業資源儲蓄不夠豐富,使日本對資源環境形成了一種危機感,是他們對手上的資源刻骨般的節約。而不僅是資源儲蓄不夠豐富,日本的火山海嘯地震也是頻頻發生,是他們對天然的災害形成的防護意識。所以日本的地理環境是天災人禍加上地理資源的匱乏,可以說是完完全全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日本人卻在經驗的環境中打造了一個非常幸福的國家。

    從自然地理看,日本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6800多個小島嶼組成。日本陸地面積約37.78萬平方公里,版圖大概相當於我們一個雲南省(雲南省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在中國各省中排第八)。地峽人多,又沒什麼資源,而且颱風,海嘯非常頻繁,日本地震頻發,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正因為如此,日本人有深刻的危機意識。從這個角度來講,日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國家。

    世界各國的文化學者對於日本人有多種比喻和假說,比如有“工蜂民族說”,指出日本民族像工蜂一樣勤奮而有組織紀律性。但林語堂先生的機器民族說,是最貼切最讓人折服的。日本人與日本造一樣,精準、刻板、一絲不苟,而且不知疲倦。

    如今的日本人,人口只佔世界的1/50,卻佔有世界財富的1/5。

    日本地處狹窄的海島,又處在大陸板塊碰撞的活躍地帶,千百年來遭受著地震、海嘯的威脅。所以,日本人一方面吧生命看得很輕,崇尚櫻花那樣燦爛的凋零;另一方面,強烈的危機意識又讓日本日充滿了對大陸的嚮往。不幸的是,這種嚮往和對生命的輕視使這個民族總是產生一種獸性的擴張慾望。

    日本這個民族內在的矛盾張力還表現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日本崇尚服從,但是“下克上”優勢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日本的政治軍事政策始終充滿著孤注一擲的瘋狂的冒險因素,與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與俄國的日俄戰爭,——日本人始終在冒險。

    與中國概括的腹地相比,日本則幾乎沒有什麼腹地可言。日本是一個狹長的有四個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的島國。任何一個陸地離海洋的直線距離都不超過60公里,幾乎相當於一個遠端大炮的射程。

    日本人的悲哀就在於上帝給了它大國的人口和充當大國的強烈民族意志,但沒有賦予它大國的領土。

    日本的自然資源乏善可陳,山地太多,平原太少,火山太多,礦藏太少,還有頻繁光顧的颱風和地震。在日本,最長的河流才300公里,而在中國,隨便哪條溪流也比這個長。可以想象,日本列島在戰略上如何受制於其狹長淺陋的地理環境

    日本的情況與英國很相似。但是英華人透過“地理大發現”,透過一批探險家把多餘的人口移民到了廣闊的澳洲、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改變了人地矛盾過於尖銳的狀況。但日本人卻選擇了向鄰國要土地和資源這條道路。

    據媒體報道,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BRUCEALBERTS博士在接受《時代週刊》記者採訪時曾指出:經過了20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亞洲太平洋板塊正在變得越發脆弱,地震和海嘯也將越發活躍。尤其是亞洲東部的日本列島已經處在了一個隨時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那海溝(平均深度8000米,距離日本列島最近處不過200公里),由於受到亞洲大陸板塊的推壓和太平洋板塊的後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釐米的速度向向東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島一線擴張。這次大地震後,科學家觀測到海溝又進一步加快了東擴的步伐。處在太平洋和亞洲兩大板塊交界的日本列島無疑已經身處在這個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邊緣!如果遇到一兩次印尼一樣的海底地震的話,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島以外,日本列島都將面臨滅頂之災,滑入大海溝。

    這樣的恐怖預言對日本人來說,等於是沒頂之災。雖然這樣的預言在日本已經流行過若干個不同的版本,但對日本人來說,敦促其政府多與鄰結好、少與鄰結怨仍然是必要的。

    當前的日本人的財富積累已經接近極限,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簡直難於上青天。日本遭遇十幾年來的持續經濟不景氣,固然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因素,也是日本經濟盛極而衰的必然反映。且國際油價持續飆升,主要工業資源價格上漲,對日本經濟復甦都帶來種種不祥之兆。

    當前的日本的形勢,頗與上個世紀20年代的日本經濟危機相似。日本人依靠侵佔中國東北和發動對華戰爭擺脫了經濟危機。而今之計,急於擺脫經濟困難的日本人,會不會故伎重演呢?

    島國環境誕生的島國根性,使日本人中產生了一種過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這就使得日本人斷然決然到把人類分成“我們”和“他們”兩類,除了日本人,就是非日本人。這是一種現代島國部落心態。即使日本人從中國和西方引進了大量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藝術和宗教形態,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日本人的這種心態

    這種內外有別的觀念雖然有利於形成日本民族最純淨的單一性,催生一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這種性格發揮到了極至,也會養成孤傲、冷漠和自私的民族性格。從本質上講,島國根性就是一種不願意對世界和別的國家負責的狹隘的小集團主義。

    正是因為一個比較孤立的地理位置,日本人在1945年之前從來沒有被別的民族武裝征服過。這與世界上其他主要民族相比,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強大的蒙古兵團在日本海峽折戟沉沙,更是強化了日本人自以為不可戰勝的意識。文化學家阮煒指出:“這種情形的一個嚴重後果,是日本人那種只能勝不能敗、只能贏不能輸的民族心態。或許這種心態導致了日本教科書上所稱日本軍人的英勇。這才一定條件下可能是優點。在很大程度上,日本正是憑藉這種民族性格才取得經濟成功的。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這又是一個嚴重的缺點。”

    日本人的這種只能勝不能敗的民族性格,使日本民族缺乏一種深刻的宏觀思維,更缺乏一種以柔克剛的政治智慧。往往只知道前進,不知道後退,只知道贏利,不知道人和,只知道本集團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太平洋戰爭快結束時,日本人戰敗的形勢已經很清楚了,但日本軍部依然強令沖繩島上計程車兵負隅頑抗。日本人繼續實行“一億玉碎”和“本土決戰”。這是美華人決定使用原子彈的直接原因。因為不這麼做,美軍的傷亡將很慘重。

    在日本,島國危機並不等於絕望,日本2010年GDP資料5.474萬億美元,比中國同期GDP少,中國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日本還債臺高築,政府內閣陷入危機,日本上下出現一片哀嘆之聲。對此,許多媒體和個人認為日本好景不長,認為其陷入“絕望”。但是,應該指出,切莫把日本人的危機感當成絕望。

      中國文化精神追求大團圓的喜慶結局,日本則以“物哀”思想貫穿到民族心理之中。日本人居安思危,沒有危機就產生危機感,從最壞處著眼,及早準備,把中國經典名言“憂患興邦”發揮到極致。其國歌

    《君之代》

    旋律沉重、壓抑、悲涼。

      二戰中的戰敗沒使日本人懷疑民族末日已然來臨,仍然是危機感彌補了戰爭帶來的損失,他們決心逆境求生存,上至皇族、政治家,下至

    黎民百姓

    都宣揚“要麼餓死,要麼勒緊褲帶拼命幹”。雖成為經濟強國,日本人的危機感仍然十分強烈。《日本危機》、《日本面臨挑戰》、《日本的悲劇》、《日本即將崩潰》、

    《日本沉沒》

    ,讓華人覺得聳人聽聞的書籍紛紛面世。1978年,美華人寫的《日本第一》一書讓日本人很不滿意:“為什麼不講我們的缺點?” “這是麻痺我們的鬥志,這是陰謀。”

      當出現石油危機、日元升值、金融危機時,日本連叫

    不容樂觀

    、大事不好。危機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近於小題大做,吹毛求疵,連睡覺都似乎睜著一隻眼睛,生怕突如其來的災害殃及自己。但是卻因勢利導,把危機意識轉化成求生存求發展求進步的愛國之情、工作熱情和安全意識,最大限度發揮人的潛能,不斷進行應對地震、颱風的演習訓練,白天拼命工作、學習、生活,走路時好像都擔心別人超過自己。具有危機感,才會在危機真正到來時,沉著、鎮定、勇敢、機智、能力無與倫比。

      一次

    民意調查

    發現,東亞各華人對生活水平和未來最悲觀的是日本人。被看成日本人絕望的心理,日本人自有其獨特的解讀。日本著名文學家

    大江健三郎

    十分欣賞

    魯迅

    的話:“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大江健三郎

    從中汲取了力量,他認為絕望中孕育著希望,這也是帶有危機感和

    憂患意識

    的日本人普遍的心態吧。也正是在危機感中,日本人發現機會,擺脫危機,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環境中取得優勢。

    島國危機感帶給日本長久不衰,也帶給日本他國的讚許甚至是畏懼。所以,日本不承認二戰,不承認曾經敗過(主要不承認敗給中國,畢竟是他乾爹結束了這場戰爭),不願做弱勢的心態讓他們在國際潮流中穩步前行。最近,日本大選落幕,安倍再次當選首相,我們在抹黑安倍抹黑日本的同時,忘了透過某國給日本蒙上虛假的面紗,看到日本團結,奮進的本質,看到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忘了他為日本子民做牛做馬的苦衷。

    我們無法原諒日本曾經帶給我們的創傷,但同樣也無法原諒自己還在閉關鎖國的思想中敵視日本,我期望世界各國多一些日本人的奮進,少一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政治欺瞞。

  • 3 # 雪花寒星

    日本在光電行業的優勢,集中表現在自動化精密儀器,主要得益於它強大的材料作為基礎,當然最主要的成功因子還是人才,客觀條件就是時間。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二戰後日本大量時間都在發展科技, 我們卻在搞文化,當我們還在討論計劃方案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執行了,這就是天時。二戰後由於國際上的某種平衡帶來了無數次的地利因素,儘管我們在立場上是不能和日本人站在一起的,但是他們對事對物的態度和執行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當然經過我們這些年對光電科技的重視和研發,現在的光電行業已經今非昔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怎樣改成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