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小說《藥》之後,任何一位讀者都不會忘記魯迅先生對“看客”人物的描寫和揭露。“看客”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藝術魅力,能引起讀者永久性的共鳴,關鍵在魯迅先生對其進行了精深的藝術加工和創造。《藥》中對“看客”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刑場”一節。華老栓去買藥,臨近刑場,看客便飄然而至。
一、看客的個像
“哼,老頭子。”(看客之一)
“倒高興……。”(看客之二)
無形無影,但如影附形。先聲奪人,但神秘莫測。一上來就揪住了人們的心。“哼”,似乎是由氣生憤而故作鄙棄語,心理趨向頗為隱晦曲折。“倒高興”三字則應是赤裸裸地抒發其妒嫉之情了。在這裡,不用描繪形象,那樣顯得太呆板;也不用新增動作,任何舉止行動都是累贅。
僅僅用語言,簡短的六七個字,就足以讓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這付藥,卻孰料被華老栓佔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實華老栓也不例外。在這裡,我們看到小說藝術要遵循“最佳化組合”原則的一個典範,即儘可能地用最少的字傳達最豐富的內涵。

如上所言,此兩句用語雖少,洞穿力卻極強,諷刺意味也很深。它是對華老栓迷信無知的有力延伸和擴張。
“老栓又吃一驚,睜眼看時,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前面已至少有兩個看客出現,所以此處用一“又”字。老栓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來看殺人(或者來取人血饅頭)。所以他感到吃驚。有人認為,“又吃一驚”表現了華老栓膽小怯懦的性格,筆者不敢苟同。“幾”,指不定多數。據情形推測,應該至少三個。
與前兩個相比,這三個形諸視覺而非訴諸聽覺,側重肖像與行動,而且注意以點帶面。“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這種變化,從作家方面分析,是儘量追求小說的藝術性。
從文字世界分析,事件發生的時間已經有所推移,人物心理也進一步加強。“樣子不甚分明”,客觀因素在於天未大亮,主觀因素在於為去看殺人而著急趕路,這是關鍵。尤其“食物”之比喻,形容見神,入木三分,非畫師般的描摹術而不能。
可以理解為:好長時間沒看殺人了,如今可逮著一個機會,趕緊去看,晚了就搶不到有利地形了。有論者以為,這個比喻句從某個側面反映出舊社會人吃人的本質。其實,未能從看客心理角度深入把握、理解。因此,這種變化從讀者接受而言,能讓人在閱讀時一步比一步感到心靈的震撼。
以上是看客的個像,主要運用語言和肖像描寫。
二、看客的群像
從“老栓看看燈籠”至“幾乎將他擠倒了”是群像,主要寫看客的行動和情態。
“仰起頭兩面一望,只見許多古怪的人,三三兩兩,鬼似的在那裡徘徊;定睛再看,卻也看不出什麼別的奇怪。”(群像之一)
“古怪的人”是神情古怪,似有所期待;行動古怪,似焦灼不安;目的古怪,滿足久渴的刑肉弒血的慾望。“鬼似的”,特引人思考。人而為鬼者何?表現了作者對此類麻木不仁者的極度憤慨和貶斥。
“卻也看不出什麼別的奇怪”,自然,見多不怪,積習為常。這就暗示老栓在心理上和看客融合了。此一節,魯迅先生以強烈的主觀情感貫注於字裡行間,筆調之沉痛透示出所傳達資訊之悲哀:這就是中國普通人中的大多數,唉!
“——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群像之二)
寫(群像之一)重在用“怪”字來形容,畫(群像之二)重在用“一”字來數量。一個看客,又一個看客,再一個看客,三三兩兩的人,加進老栓,再擁進一大簇人,集合成一堆人。此處純用漫畫式勾勒,兼以摹聲、描形的散文筆法,雕鏤出一個觀眾如潮的駭人場面。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群像之三)
鴨子被人用手捏住頸項,向上提著,顯然是準備屠宰了以供宴筵。可以想見,這些看客的命運與現在正在被屠宰的、並被做成藥用饅頭的革命者的命運不會有什麼區別。“無形的手”顯然指精神麻痺。被清洗了大腦因而不再具備一種自主精神的人,是最可憐的人。這種人活在世上,無異行屍走肉。
殺人結束,在諸看客即將鳥散之時,作者又回馬一槍:“‘這是給誰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聽得有人問他,但他並不答應。”從文字語境推測,或許有人問了,或許沒有人問;也許有一個人問了,也許有很多人問了。與前文的個像、群像相比,作者在這裡似乎有意寫看客的“不定像”。
“不定像”是對個像和群像的有意識的綜合。在明確化之後又進一步模糊化,不僅使麻木不仁、愚昧無知的看客性格表露無疑,而且使所有的看客都盡收眼底,所有的哀憤都攢聚心頭。所以,這一槍是必要的一槍,是最後一槍,更是驚心動魄的一槍。
《藥》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製的文字背景。可怕的刑場,恐怖的殺人事件,兇殘的劊子手,無助的被殺者,以及肅殺的天氣都構成一種客觀存在的壓力和吸力。《藥》所描寫的社會歷史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看到,“看客”作為一種人物還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這種赤裸裸喚醒愚昧麻木的國民,從精神上給他們以療救。
讀了小說《藥》之後,任何一位讀者都不會忘記魯迅先生對“看客”人物的描寫和揭露。“看客”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藝術魅力,能引起讀者永久性的共鳴,關鍵在魯迅先生對其進行了精深的藝術加工和創造。《藥》中對“看客”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刑場”一節。華老栓去買藥,臨近刑場,看客便飄然而至。
一、看客的個像
“哼,老頭子。”(看客之一)
“倒高興……。”(看客之二)
無形無影,但如影附形。先聲奪人,但神秘莫測。一上來就揪住了人們的心。“哼”,似乎是由氣生憤而故作鄙棄語,心理趨向頗為隱晦曲折。“倒高興”三字則應是赤裸裸地抒發其妒嫉之情了。在這裡,不用描繪形象,那樣顯得太呆板;也不用新增動作,任何舉止行動都是累贅。
僅僅用語言,簡短的六七個字,就足以讓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這付藥,卻孰料被華老栓佔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實華老栓也不例外。在這裡,我們看到小說藝術要遵循“最佳化組合”原則的一個典範,即儘可能地用最少的字傳達最豐富的內涵。

如上所言,此兩句用語雖少,洞穿力卻極強,諷刺意味也很深。它是對華老栓迷信無知的有力延伸和擴張。
“老栓又吃一驚,睜眼看時,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前面已至少有兩個看客出現,所以此處用一“又”字。老栓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來看殺人(或者來取人血饅頭)。所以他感到吃驚。有人認為,“又吃一驚”表現了華老栓膽小怯懦的性格,筆者不敢苟同。“幾”,指不定多數。據情形推測,應該至少三個。
與前兩個相比,這三個形諸視覺而非訴諸聽覺,側重肖像與行動,而且注意以點帶面。“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這種變化,從作家方面分析,是儘量追求小說的藝術性。
從文字世界分析,事件發生的時間已經有所推移,人物心理也進一步加強。“樣子不甚分明”,客觀因素在於天未大亮,主觀因素在於為去看殺人而著急趕路,這是關鍵。尤其“食物”之比喻,形容見神,入木三分,非畫師般的描摹術而不能。

可以理解為:好長時間沒看殺人了,如今可逮著一個機會,趕緊去看,晚了就搶不到有利地形了。有論者以為,這個比喻句從某個側面反映出舊社會人吃人的本質。其實,未能從看客心理角度深入把握、理解。因此,這種變化從讀者接受而言,能讓人在閱讀時一步比一步感到心靈的震撼。
以上是看客的個像,主要運用語言和肖像描寫。
二、看客的群像
從“老栓看看燈籠”至“幾乎將他擠倒了”是群像,主要寫看客的行動和情態。
“仰起頭兩面一望,只見許多古怪的人,三三兩兩,鬼似的在那裡徘徊;定睛再看,卻也看不出什麼別的奇怪。”(群像之一)
“古怪的人”是神情古怪,似有所期待;行動古怪,似焦灼不安;目的古怪,滿足久渴的刑肉弒血的慾望。“鬼似的”,特引人思考。人而為鬼者何?表現了作者對此類麻木不仁者的極度憤慨和貶斥。
“卻也看不出什麼別的奇怪”,自然,見多不怪,積習為常。這就暗示老栓在心理上和看客融合了。此一節,魯迅先生以強烈的主觀情感貫注於字裡行間,筆調之沉痛透示出所傳達資訊之悲哀:這就是中國普通人中的大多數,唉!
“——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群像之二)

寫(群像之一)重在用“怪”字來形容,畫(群像之二)重在用“一”字來數量。一個看客,又一個看客,再一個看客,三三兩兩的人,加進老栓,再擁進一大簇人,集合成一堆人。此處純用漫畫式勾勒,兼以摹聲、描形的散文筆法,雕鏤出一個觀眾如潮的駭人場面。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群像之三)
鴨子被人用手捏住頸項,向上提著,顯然是準備屠宰了以供宴筵。可以想見,這些看客的命運與現在正在被屠宰的、並被做成藥用饅頭的革命者的命運不會有什麼區別。“無形的手”顯然指精神麻痺。被清洗了大腦因而不再具備一種自主精神的人,是最可憐的人。這種人活在世上,無異行屍走肉。
殺人結束,在諸看客即將鳥散之時,作者又回馬一槍:“‘這是給誰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聽得有人問他,但他並不答應。”從文字語境推測,或許有人問了,或許沒有人問;也許有一個人問了,也許有很多人問了。與前文的個像、群像相比,作者在這裡似乎有意寫看客的“不定像”。
“不定像”是對個像和群像的有意識的綜合。在明確化之後又進一步模糊化,不僅使麻木不仁、愚昧無知的看客性格表露無疑,而且使所有的看客都盡收眼底,所有的哀憤都攢聚心頭。所以,這一槍是必要的一槍,是最後一槍,更是驚心動魄的一槍。
《藥》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製的文字背景。可怕的刑場,恐怖的殺人事件,兇殘的劊子手,無助的被殺者,以及肅殺的天氣都構成一種客觀存在的壓力和吸力。《藥》所描寫的社會歷史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看到,“看客”作為一種人物還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這種赤裸裸喚醒愚昧麻木的國民,從精神上給他們以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