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再等一束光
-
2 # 走好新長征路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出自《論語》。不過,在《中庸》裡面,也包含著這樣的意思。也就是說,《中庸》所講的仁愛,本身就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
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指的就是一個人假如自己不想要某樣東西,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
體現的哲理: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對於”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哲理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一看就明白。但是,為什麼有體現”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這個哲理呢?這就比較難理解,在這裡,我得說一下,體現這個哲理是我自己想到的,不一定正確,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以下我就試著分析一下。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能走極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可能別人也不想要,不能強加到他人身上,要有寬容的態度,在對待個人與他人關係時,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情,在個人與他人的鬥爭中把握統一,即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
3 # 李56435403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覆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
4 # 使用者184287330128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聖人孔子的話,它含有很哲理的道理,己所不欲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勿施於人,不要送給別人。確實如此,你想想自己不愛的東西將心比心別人會喜歡嗎?不會喜歡就不要送。所以送別人東西一定要好且是自己喜歡的,如別人收到後喜歡那就更好了
-
5 # 使用者311910733983012
就是自己不喜歡不想要的 更不應該強加給別人 就像在生活中 有些事情自己不想不願去做而去請求別人幫忙 也許會有人幫你 但是當你看到別人不太情願的時候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做的過了
回覆列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告訴我們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術思想的一條最重要的人際交往原則,它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考慮對方的感受,不能苛求於人的道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