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七夕
宋代: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譯文:在未曾相會的時候,牽牛星的心意,不知怎樣,據我替他設想,須要邀請織女星來,弄那織棉的金梭子。 年年的賜給人問的許多巧,卻不知道人間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賞析: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樸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前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是怎麼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繡雲霞。這裡的“須”字,是一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面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作這一切。
這兩句來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為很多人把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前兩句的這種懷疑只涉及到神話故事本身,但這已足以造成懸念。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宋詞
鵲橋仙·七夕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畫質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譯文: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賞析: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為七夕,是寫與友人陳令舉在七夕夜分別之事。
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雲渺,如侯家人於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痴心於兒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隻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後,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象,遨遊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悽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資料擴充套件: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詩
七夕
宋代: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譯文:在未曾相會的時候,牽牛星的心意,不知怎樣,據我替他設想,須要邀請織女星來,弄那織棉的金梭子。 年年的賜給人問的許多巧,卻不知道人間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賞析: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樸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前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是怎麼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繡雲霞。這裡的“須”字,是一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面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作這一切。
這兩句來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為很多人把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前兩句的這種懷疑只涉及到神話故事本身,但這已足以造成懸念。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宋詞
鵲橋仙·七夕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畫質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譯文: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賞析: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為七夕,是寫與友人陳令舉在七夕夜分別之事。
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雲渺,如侯家人於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痴心於兒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隻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後,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象,遨遊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悽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資料擴充套件: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