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沉迷ni

    意思是人人都是曹操。

  • 2 # user900257704963

    曹賊指的是喜歡惦記別人家媳婦的男人。

    三國時期曹操有一個怪癖就是喜歡別人家的妻子,而且在曹操一眾妻子中有大部分都是別人的妻子。所以曹賊一般都出現在一些漂亮妻子影片評論下方,主要是調侃自己很喜歡影片中的女士,也算誇影片中女士的漂亮。

    但是三國時期和現代還是有區別的,三國時期連年戰亂,男人經常戰死沙場,女人再婚再嫁很常見。而在現在就屬於第三者插足了。

  • 3 # 清山雅舍

    前言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群雄割據,漢室衰微,眼看著這個傳承了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即將土崩瓦解。當此時,曹操迎天子還許都,後又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手遮天,獨攬朝政,其篡漢自立之心昭然若揭。可奇怪的是,曹操如此對大漢皇室不敬,野心昭然,卻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於他,這是為何呢?

    我以為原因無外乎兩點——氣運和人心

    一、氣運終有盡,王朝代更迭

    通常我們都說,每一個王朝都有著他的氣運,氣運耗盡了,這個王朝這就要亡了。這裡所說的氣運,其實就是王朝存亡的歷史規律——封建王朝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當這一矛盾激化到無法調和的時候,它就會爆發出毀滅整個王朝得驚人力量。漢朝也不例外,在東漢末期,皇帝昏庸,宦官勢力橫行跋扈,兇淫官吏魚肉百姓,民生疾苦到了極點。於是,天下農民起義抗爭不斷,朝廷腐敗鎮壓不力,不得不令各州郡自主籌軍平叛,由是造成了最終的割據局面,大漢朝廷被架空。

    在這樣一種末世情形下,越是有本事有才學的人,越能夠儘早地看透漢室的衰落將亡,早早地便開始綢繆自己的退路。而不管曹操是否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漢滅亡的結局都不會改變,所以除非是極其講究禮法的名士大儒,稍微靈活機變一些的人,都不會覺得曹操這樣做時十惡不赦的,是需要拼命反對的。

    二、人心思賢,趨利避害

    人心向背決定了一個王朝的存續。曾經的大漢子民以大漢為榮,但是當漢末百姓被任意剝削荼毒,當朝廷的昏君奸臣把百姓視為草芥時,人心便不在漢室這邊了。百姓充滿仇恨,士人充滿失望,豪強傭兵自保,軍閥割據天下。人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能聚攏天下運勢。當人人都拋棄漢朝的時候,那麼誰還會去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呢?說不定曹操這種壓制欺凌皇室的做法,讓很多人感到暢快解恨也說不定。

    在大漢闇弱無能之際,有曹操這樣頗具潛力的英主存在,豪傑俊才們又怎麼會因為大漢朝廷的不愉快,就放棄未來可以預見的功業榮華呢?

    結語

    綜上所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仍有諸多人才追隨,主要是因為漢朝已經名存實亡,且人心已經不在漢朝這邊,良禽擇木而棲,諸多人才沒理由不追隨曹操這樣的英主,以掙取自己的功業前程。

  • 4 # 裴多分

    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有那麼多人跟他?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是袁紹的謀士沮授說的,而毛玠給曹操提出的叫“奉天子以令不臣”。一“挾”一“奉”,可見雙方態度的不同。至於後來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用到曹操身上,主要還是敵對勢力的輿論戰。在那個亂世,坦白講,曹操對漢獻帝也算不錯了,稱得上一個“奉”字。不過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只靠一個“奉天子”是遠遠不夠的,其吸引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

    一,曹操惜才如命,追隨他有保障

    曹操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他深知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沒有人才絕對不行。為了籠絡天下人才,他惜才如命。

    賈詡、徐晃、張遼、張郃等,都是從敵方陣營納降而來的肱骨之臣。辱罵曹操的陳琳,叛逃的魏種,曹操不計前嫌,都重用了他們。

    曹操更是打破門閥士族,三次頒佈《求賢令》,表達他求賢若渴的態度。“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他的肺腑之言,有這樣的好領導,有識之士怎能不心嚮往之?

    二,曹操雄才大略,追隨他有奔頭

    一個領導光愛惜人才是不夠的,你得能打勝仗,而曹操正是這樣的人。

    董卓禍亂天下,群雄並起。當時的曹操在眾多諸侯之中,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力。袁紹、袁術、張邈等都比他更有號召力。更何況他還是“贅閹遺醜”,宦官之後,這更讓他處境尷尬。

    然而運籌帷幄,先跟張邈,後隨袁紹。立足東郡,一步步打敗陶謙、呂布、袁術、劉備,成為僅次於袁紹的北方第二大勢力,其才能有目共睹。

    在官渡之戰中他更是以少勝多,擊敗袁紹,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股勢力。聰明的人的曉得,只有跟著這樣雄才大略的領導,大家才有奔頭。

    三,“奉天子以令不臣”,追隨他更有正當性

    東漢末年的政治極為腐敗,但很多人受封建觀念的影響,尊君思想還是很重的。他們恨宦官,恨外戚,不見得那麼恨皇帝。對東漢王朝,對劉姓正統,他們是有感情,有寄託的。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豎起東漢劉家的大旗,在當時肯定有它的號召力。我相信沒有人認為漢獻帝在屠夫董卓那裡會比在曹操這裡過得好。所以當時尊崇東漢劉姓的人一定對曹操更有好感,追隨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比如荀彧,作為曹操極為重要的謀士,他追隨曹操跟“奉天子”肯定是有關係的,這點從他後來和曹操關係不融洽,可以略知一二。而《三國演義》對曹操汙衊頗多,它只是小說,我們不能把他當歷史來看。

    不過“奉天子以令不臣”更多是錦上添花,沒有實力,它終歸是個口號,買賬的人有限。

    總結,曹操陣營人才濟濟,其主要原因在於前兩點,即曹操對人才的重視和他傑出的才能。而所謂“奉天子以令不臣”,則更多是錦上添花,不應過分誇大它的作用。明眼人都看得出,“奉天子”也好,“挾天子”也罷,沒有一個人會為此,束手就擒,實力永遠是第一位的。

  • 5 # 白龍赤子

    眾所周知,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CEO。他卓越的才能不僅僅表現在其高超的政治軍事方面,還體現在其對人才的尊重上,他“唯才是舉”的人才觀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為他效勞。同時,他也是一個惜才愛才的政治家,比如聽見許攸來投奔他了,他不穿鞋子急忙接見就是一例。正是他對人才的不拘一格,所以讓他成為了三國時期最強最大公司的老闆,這是當之無愧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提出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略最初應用於晉文公對於周襄王的歷史當中,為晉文公成就他的霸業起了重要的作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毛玠提出來的,說只要漢獻帝在我們的手中,就不怕拿不下那些未歸順的人,曹操同意了毛玠的看法。從這兒可以看出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始作俑者是毛玠。在我看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措施是由毛玠一手促成的,所以跟從曹操的人不會怪他把天子怎麼了,即便是有人怪“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會怪在毛玠身上。

    曹操的“人才觀”。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是有很多把刷子的。他於建安十五年(210)釋出了著名的《求賢令》,提出了“唯才是舉,勿有所遺”的觀點,也就是說只要這個人有可以為我所用的地方,不管他有什麼樣的缺點都可以。這樣一來,天下有才之人都爭相的向曹操靠近。別人不說,就拿郭嘉許攸來說,這兩個謀略奇才以前都是袁紹的人,經過曹操政策的吸引,再加上別人的推薦,曹操不用吹灰之力就將三國時期謀略的第一流人才收入麾下了。

    獨特的人格魅力

    另外,曹操撫慰手下有一套獨特的方式,他總是能用一些不經意間的舉動,讓人甘心情願地為他效勞,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郭嘉剛到曹操帳下時,並不被人所看重,但是奇才就是奇才啊!郭嘉提出徵烏丸的計劃後,就像打了勝仗的趙政委一樣,在群眾眼中的地位一下就上去了,這就是能力的重要性啊。自此以後,郭嘉被曹操更加看重。有一次,郭嘉病了,用一般人的思維來看,手下病了最多給他捎點東西過去就很不錯了。可是曹操就不一樣,郭嘉病了之後他作為單位的一把手看了好幾次郭嘉。別人聽了都感動,別說郭嘉了。不效勞這樣的領導去效勞誰?有這樣好的領導誰不願意為他賣命啊!

    結語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是由毛玠提出來的,曹操巧妙地避開了所有仇恨點,這是具有偶然性的。另外,曹操的“唯才是舉”的人才觀也決定了會有很多人來投靠曹操,這是毋庸置疑的。最後,曹操總是能用一些不經意間的小動作讓屬下全心全意地服務於他,這種人格魅力不是三國時期所有領導人所具有的。

  • 6 # 史過境遷客

    當時,尊漢室正統的思想深入人心,曹操被認定為是匡扶漢室的人。大漢統治天下四百年,不知道有多少忠於漢室之人。鎮壓“黃巾起義”、天下雲集響應“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等等,無不說明天下人心依舊在漢,無數人想要建功立業。在董卓被打倒後,各路諸侯起了私心,個個不願尊奉天子,想要獨食勝利果實。值此風雲變幻之際,曹操聽取了謀臣的建議,果斷迎奉“天子”於許昌,理所當然的佔據了“天下大義”。於是,想要“匡扶漢室”的各路人才紛紛來投。

    曹操的領袖魅力,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曹操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渴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盛景。“英雄不問出處”唯才是舉,深得民心,許多英才爭相為其效力。知人善用,突出了曹操的領袖魅力,這也是他身邊聚集了那麼多人才的根本原因。

    追隨曹操,有機會實現建功立業、封侯拜相,跟在其後的人肯定有很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顯示了一個戰略家的眼光,有真才實學的人自然明白其後所代表的意義。不管是曹操坐實“匡扶漢室”之名,還是取而代之,都有大把建功立業的機會。因為要實現這兩者當中的任一目標,前提條件都是要先統一天下,結束亂世。在這過程當中,自然需要文臣武將的輔佐。

    總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佔據“天下大義”,吸引更多的人才前來效命,以討不臣。壞的一方面,就是背上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罵名,為天下人所不齒。

  • 7 # 小島知風

    挾天子令諸侯這個說法可都是曹操的對手所說,是袁紹、劉備等人所說,雖然曹操是這麼做的,但是曹操集團內部可並不是這麼認為。

    最早勸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的人是荀彧,而荀彧一生以漢臣自居,他雖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是他一直以漢臣自居,在曹操晚期稱王之時,荀彧以死力諫曹操稱王,說明了荀彧一生其實只是想和曹操共同輔佐漢室。

    所以曹操在最初迎漢獻帝時,他手底下人不管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曹操的人,都是非常贊同這一計劃。

    接下來在分析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之後能得到如此多的擁護者原因:

    一、忠君思想

    不管曹操是挾天子令諸侯也好,還是在漢室衰微之際讓漢獻帝免於顛沛流離,從思想上來說不管曹操是出於什麼目的都好,漢獻帝確確實實在曹操這一邊,在那個漢朝忠君的時代,不管是臣子還是庶民,大家都要看漢獻帝的走勢,所以漢獻帝在曹操這,那麼人和心就要向著曹操這一方。

    二、善於用人

    有了漢獻帝作為重要道具吸引人才,但是也要善於用人才行,不然董卓當初先廢漢少帝又冊立漢獻帝,不也正是挾天子令諸侯,但是董卓卻最終身死。

    曹操和董卓區別就在於,董卓不得人心,而曹操深得人心。這主要在於曹操善於用人,曹操選拔人才向來是唯才而用,曹操用人從來不看出身門第,他愛惜人才,招攬人才,而且也善於使用人才。

    所以曹操大多部下都是出身低微,卻能憑個人本領獲得重用,這也讓他們對曹操深懷知遇之恩,也是曹操的魅力所在。

    三、實力雄厚

    曹操藉助漢獻帝這面金字招牌,不管是招攬人才,還是在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要比劉備和孫權更加容易,曹操透過漢獻帝的名義在各方面辦起事來都要比孫權和劉備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曹操實力積攢很快,實力雄厚自然能留住更多的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跟隨曹操的原因。

    四、統一北方

    如果說在袁紹雄踞河北之時,北方局勢並未明瞭,曹操即使擁有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也不一定能留得住人,但是當曹操官渡之戰大勝袁紹,統一北方之後,那麼很多人就都不願意在離開曹操了。

    曹操統一北方,這時北方社會穩定和諧,百姓安居樂業,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很安穩,那麼誰還願意離開這裡去南方投奔孫權和劉備呢?

    畢竟北方安穩下來,南方隨時能再度成為戰火焦點,所以不管是百姓也好,還是士族也好,大家都願意安穩的過日子,而不願意天天面對戰火,因此當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基本就不會再有人想離開曹操的地盤了。

    五、依法治國

    曹操能在北方得到民心,還在於他依法治理,曹操的軍隊,依法治軍,軍紀嚴明,與百姓秋毫無犯,所以北地群眾也都支援曹操的軍隊。

    同時在歷經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社會毫無法紀可言,法紀鬆弛現象,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進行一系列的依法治理整頓,讓社會風氣逐漸好轉,所以曹操的法治也深得北方的群眾擁護。

    寫在最後

    透過這些原因分析不難看出,先不說曹魏內部是不承認挾天子令諸侯,即使真的是挾天子令諸侯,在曹操這些舉措治理之下,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豪門士族,誰還願意離開曹操而去投靠孫權和劉備。

    所以在當時的局勢來看,不管是人才還是豪門士族還是普通百姓,曹操都是曹劉孫三大集團中最強盛的,孫權和劉備的實力相比曹操還是差了太多。

  • 8 # 文史學徒夢九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正是那麼多人跟隨曹操的主要原因,此外曹操的唯才是舉也是許多人願意跟隨曹操的原因。

    一、奉天在以令不臣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觀點其實最早出自袁紹的陣營,因為相比曹操,袁紹四世三公更有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曹操這邊程昱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之所以眾多謀士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是因為東漢末年,士族的心裡還是尊重皇權的,這也主要受了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但凡師出有名,必須是中央政府的指令,哪怕各路諸侯想要封個什麼官,也都說啟奏天子表君為什麼什麼的,其實也就是自己寫奉奏摺,就算表了,但是流程總要走的。

    這個流程的重要性就在於,正統的思想是根深蒂固在曹操,劉備那一輩人心裡的,有個做非分之想的袁術,結局那叫一個悲催,這樣的錯誤曹操這樣的聰明人肯定不會犯的,但是隨著這代人老去,生於戰火紛飛,軍閥混戰年代的這批人就不會這麼想了,曹丕代漢和司馬代魏就是這個套路。

    二、唯才是舉曹孟德

    東漢的當官選任是看個人品德的,可是到了東漢末年,品德再高也沒什麼用呀,人民流離失所,全國一片混亂,品德好已經沒有什麼用了。

    於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的招人方案,後來這個方案在他兒子曹丕那被定型為九品中正制,這項選拔人才的制度一直持續了三百多年,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才結束。

    這項舉措的好處就在於,你有什麼本事,想法,直接透過“清談”的方式說出來,說白了就是你能幹啥?只要有才,品德什麼的先放一邊,這也讓曹操籠絡了一大批人才。

    總結:曹操透過奉天子以令不臣,佔據了道德的至高點,不少有忠君思想計程車家大族人才都爭相來投,又是第一個提出唯才是舉的人,亂世之中不拘泥於形式,讓不少有才能的人有了用武之地,最終讓曹魏陣營成為三國之中,文臣武將最集中的政權。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曹操陣營的人,從來也沒有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全部都是來自敵對陣營的人,比如諸葛亮在隆中對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另外還有周瑜曾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政敵給曹操戴的帽子而已,曹操只是做了把漢獻帝迎立到許都,非常恭敬地對待皇帝,並把自己祖上由皇帝御賜的生活用品全部拿出來給漢獻帝使用,然後為漢獻帝提供一個皇帝應該有的尊嚴和起碼的生活品質,把漢獻帝供奉在許都。

    曹操

    曹操對待漢獻帝的做法與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是完全不同的,曹操以一個臣子應該的禮節來對待皇帝,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這樣,雖然這個時候不可否認的是曹操有野心,但曹操能夠控制自己的野心,對外表現出恭敬的態度。

    有人說衣帶詔不是漢獻帝明目張膽地反抗曹操的手段嗎?

    其實衣帶詔在歷史上是否存在還是有爭議的,有些史書上記載了衣帶詔,有些史書上說衣帶詔其實是董承與曹操的權力之爭,以漢獻帝一生為傀儡的態度來看,他明明就知道反抗意味著什麼,不太可能出這麼一個不可能成功的計劃。

    曹操與漢獻帝

    那麼投靠曹操的有哪些人呢?

    第一類人:是能看出天下政治形勢的人,是眼光長遠和深謀遠慮的人,有荀彧、郭嘉等人

    荀彧投靠曹操是離開了當時算強大的袁紹,而來投靠曹操的,原因就是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了曹操,這個是很需要勇氣,棄強投弱更是如此,而郭嘉也說過類似的話,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紹,同樣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曹操。

    曹操與漢獻帝

    這一類是直接投靠曹操的,而不是投靠漢朝或者漢獻帝。雖然荀彧是個例外,但是荀彧投靠曹操卻是靠的曹操的為人處事和謀略過人,只是後來兩人的政治分歧越來越大。

    這一類人跟隨曹操的原因就是因為曹操是個明君,亂世之中,只有明君才能帶領整個集團走向強大,至少在當時,只有曹操能夠認識到如何解救天下蒼生,如何挽救大漢王朝,至於曹操野心變大想要篡位,那是後來權力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之後無可奈何地走上了篡位之路。

    第二類人:是前來投靠東漢朝廷的人。

    漢獻帝是東漢皇帝,在封建時代,皇帝既是國家象徵,又是精神支柱,起碼在當時,還有不少民心是向漢的,是支援漢朝的,這些人要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大漢朝廷,這些人有一部分人在後來識實務投靠了曹操,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忠於漢獻帝。

    曹操與荀彧

    皇帝就是金字招牌,是不需要打廣告,就會有大量的人才前來投靠的人,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是出師有名的旗號,這些人被曹操打著國家的旗號,行私人之實,而在私下裡收編了,少部分為了忠於理想與大漢,而在晚期被曹操殺死,或者改朝換代後投靠魏朝。

    這一類人投靠的其實是東漢朝廷,因為東漢雖然名存實亡,但是仍然有存在的意義,和眾多百姓的懷念,他們是投靠政府的人,這也合情合理,但這些投靠東漢朝廷的人後來發現朝廷其實是被曹操操控了,一部分接著投靠了曹操,另一部分因為忠於漢朝或者被殺,或者被貶。

    第三類人:是曹操在南征北戰中收編的人。

    當時是亂世,亂世之中就是混戰,誰的實力強、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也就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投靠,畢竟人人都知道趨強避弱,曹操在四戰之地先後殺死了呂布、趕走了劉備、收編了張繡、逼死了袁術,並且還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

    曹操與郭嘉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不久就成為天下勢力最大的諸侯,雄據北方八州,曹操在當時不僅僅代表了實力強大的諸侯,同時又代表了大漢正宗朝廷,這樣的勢力,幾乎值得當時99%的人前來投靠。

    前來投靠曹操的主要有哪些人?

    前來投靠曹操的人中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士族豪強,另一類是窮苦百姓

    士族豪強是東漢時期的世代做官的地主豪強階級,之所以要投靠曹操是為了將來的政治前途,雖然是各個地方上的軍閥割據,但在整個東漢末的影響力是相當驚人的,為了維持他們家族的地位,選擇前來投靠曹操,比如有陳群、陳登等人。

    曹操

    窮苦百姓前來投靠曹操的,則是根本就不管政治的人,而是隻想填飽肚子而已,比如曹操在兗州擊敗並收編了近百萬青州黃巾軍力量,還收編了其中的精銳人員編成青州兵,這些青州兵都是有家屬的,這些人有一百多萬人,全部投靠了曹操,而且只有曹操才能指揮得到他們,在曹操去世之後,這幫青州兵誰的話都不聽,最終曹丕解散了他們,善終而歸。

    第三類人投靠曹操,無非就是想在亂世中求個自保,士族豪強想保著自己的家族和財富,平民百姓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庭,如此而已,畢竟亂世中活中就是最大的幸福。

  • 10 # 一切都付笑談中

    自古都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權臣曹操和傀儡皇帝漢獻帝中選擇跟誰,人們普遍會選擇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都是利益驅使的動物,跟隨曹操,才能獲得最大的好處,比如升官發財,享受榮華富貴什麼的,這些曹操都能分分鐘鍾給予,反觀選擇忠於漢獻帝,可能生存都會是問題,他徒有一個皇帝的虛名,一切軍政大權都在曹操那裡,跟隨漢獻帝很引起曹操猜忌,搞不好小命不保。因此在利益和忠孝之間選擇,很多人會選擇追隨曹操獲取最大利益化。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是因為他作為一個領導,有魄力,有遠見,當漢獻帝落魄時,很多諸侯都避之恐不及,唯有曹操走不一樣的路。

    公元192年,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在擊敗青州黃巾軍後,俘獲兵士30多萬,男女100多萬口,隨後組建青州兵,開始發跡,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本。但是當時群雄紛爭之際,曹操的政治地位並不高,要想提高自身政治地位,他把目光盯向了漢獻帝。

    兗州治中從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曹操對此建議大為讚賞,雖然漢皇室已經衰微,但是畢竟大漢統治中國已有幾百年,劉姓皇室仍然有巨大的號召力,控制漢獻帝,那就會在未來的政治鬥爭中佔據有利地位,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劉協入駐洛陽,隨即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不久將劉協挾持到許昌,並遷都於此,從此漢獻帝完全落入了曹操的掌控之中。

    正因為曹操的遠見,做事果斷,將天子牢牢控制,才有了後來曹操稱霸天下的資本,曹操的霸業越做越大,自然也吸引了無數的人才投奔他。而當時曹操已經位極人臣,掌握著天下一切生殺予奪的大權,跟著曹操幹,才能保證仕途順暢,人盡其才。而當時的漢獻帝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跟著漢獻帝,只能是死路一條。

  • 11 # 色國丞相

    正正因為他挾了天子才有人跟他。

    東漢末年,士人們原本正在漸漸建立形成的世族壟斷被某些意外打破了:皇帝在和外戚爭權的時候不得不重用宦官,讓宦官坐大。這些宦官和世族的矛盾異常尖銳,乃至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宦官取得了一時的勝利,世族被暫時打壓下去了。

    但是,他們始終是當時社會的扛把子,終歸要回來的。於是,在董卓這個軍閥打破了脆弱的政治平衡後,世族就要想辦法重建秩序——重建以前那個屬於他們的社會秩序。

    重建社會秩序的路子有很多,比如說跟隨像袁紹那樣的大族代表,又或者是跟隨曹操——漢天子在他那裡,代表著統一的未來。重建一個統一和平的政府,就是這些世族們想要的,所以,他們當中許多人,是想盡千方百計也要追隨曹操。

    但他們當中也有人發現曹操未必符合他們的利益。像孔融、邊讓就被曹操殺了,一些世族代表明裡暗裡向曹操反抗,於是就發生了像濮陽叛迎呂布、魏諷在鄴城造反等事件。

  • 12 # 崑崙之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個時候因董卓已被司徒王允殺害,朝中大臣便請曹操到朝廷保護漢獻帝和朝廷,使朝廷恢復正常秩序。曹操乘此機會到達朝廷,受到漢獻帝的歡迎,並封他為丞相。曹操便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征伐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劇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廣大的北方地區,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民、實行租調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魏國,定都鄴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漢獻帝劉協又冊封他為魏王,在諸王之上。

    這個時候,三個國家曹操主導的曹魏政權最為強勢,早已達到了“協天子以令諸侯了”,而蜀漢和東吳的力量都比不過曹操。

    雖然東吳和蜀漢都把曹操當作國賊對待,但是仍然難以阻擋,很多英雄豪傑投奔曹操,漢代的時候選拔官吏,按照選用的人才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的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

    可是曹操用人不在乎虛名,他選擇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專門用崔琰、毛玠掌握選用人才,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然當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不得選用。特別強調“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然高貴之臣,車馬衣服不可過度奢華”。

    最關鍵一點就是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乏道德品質、出身卑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一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擇和任用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物。打破常規世族門弟觀念,收穫了一大批地主階級中下層的人才,控制了豪強,加強了集權統治。

    結語:

    由於曹操選撥人才是“唯才是舉”,所選用的人才不講過去的等級門伐觀念,受到廣大社會人士的青睞,使一大批優秀的文、武人才,都投奔到曹操的名下。文士以荀彧、許攸為主,戰將千員,使曹操兵多將廣。為統一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

  • 1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那個時候跟隨曹操的,無非是兩類人

    一個是跟隨曹操自己的親信,這類人包括曹仁,曹洪,夏侯惇等曹操的親戚,還包括司馬懿,許褚等部分文臣武將,這些人投奔曹操是衝著曹操本人的能力(或政治手腕,或人格魅力),他們對天子沒有太大興趣,也算是曹操力量的核心

    但是有些人,跟隨曹操只是為了報效心中的朝廷,傾頹的漢室,比如荀彧等人

    東漢末年天下傾覆。天子先後被董卓,王允等人掌握,哪一個不是對天子吆五喝六,連場面上的尊敬都沒有,但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給了天子足夠的面子,只要天子不作妖,曹操敬他,供養他,這給當時的士子們很大的好感,畢竟曹操勢力大,跟隨他既不損害自己忠臣孝子的節操,也能展現自己的才華,說不定以後還能為天子再次振臂一揮呢?

  • 14 # 左將軍

    很多人從小的印象就覺得曹操是挾天子的反派,其實不然。

    這麼多人跟隨曹操,就說明曹操有他的過人之處。

    當年曹操採納謀士毛玠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並非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不管怎樣,天子都是傀儡,但一“奉”一“挾”之間的說法就有著完全不同的輿論引導,以及“正”與“反”的差別。

    如果說“奉天子以令不臣”只是喊口號的話,那“修耕植、蓄軍資”就是幹實事了。

    曹操在迎奉天子的同時還大力支援和推進農業的發展。脫貧致富還說不上,但至少可以讓人人有飯吃、有地種。

    字數不夠,我們再具體說一下。

    曹操在把天子攥在手裡的時候,也把天子周圍的那批士人給拽了過來。不僅如此,還有不少心繫漢室計程車人慕名而來。

    天子雖然已經被完全架空,但他的合理、合法性還存在。

    所以,天子在手的曹操因此吸引了大批士人。這些可都是上流社會的讀書人,有文化、有能力、有影響,能夠為集團帶來引導性幫助的。

    再說曹操的鼓勵農耕的政策。

    曹操收編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給他們農具、種子,給他們土地耕種,並按收成比例收稅。

    比例稅其實是很高的,但是可以保證一點,就是那個人上完稅之後都能有餘糧(多收成多上稅、少收成少收稅,能夠剩餘多少在乎於自己的勞動收成)。

    在別處只有餓死,在曹操這兒只要勞動就至少有口吃的。

    大家自然是踴躍加入,因此曹操集團的人口基數、勞動力、生育能力也就滾雪球般起來了。

    同時曹操還頒佈過“求賢令”,唯才是舉的選人法也讓大批出身不好而能力突出的人有了一展身手的平臺。

    雖然效果不是很好,但也是有才之人爭相依附。

    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人跟隨曹操,還是有原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用功放最大功率能夠達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