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悠閒臨江仙
-
2 # 學以致用LZ
寫字與情緒有很大關係,就像李白斗酒詩百篇一樣,喝了酒,情緒上來了,靈感隨之而來,寫出千古名句。王羲之好多朋友會於蘭亭,曲水流觴,情緒激昂,一揮而就,蘭亭集序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因為自己侄子遭安祿山反兵殺害,悲憤交加,也是一揮而就,一篇祭侄文稿隨成天下第二行書。
-
3 # 棲山館微評
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這篇文稿為歷代書家所珍,盡享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譽。
而這些現象無一不是對其藝術價值的肯定,但是為何受此讚譽呢?我想可以從技法和審美要點兩個方面回答。
01、顏真卿的這篇作品展示了顏真卿書法精熟的技法
從技法角度談問題,是直指顏真卿書法水平的。
很多人可能並沒有去真正的練習過書法,看顏體行書塗塗抹抹便認為很簡單並沒有什麼難度。
其實你錯了,顏體行書的技術很複雜,從一開始就讓人很難做到。塗塗抹抹只不過是急就文稿的特性罷了。
這是祭侄稿這篇文章的第一個字“維”,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是你去寫這個字,該怎麼去寫?
我想十個人裡有八個是直接下筆寫絞絲旁,然後寫那個“隹”字,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圖右的“維”。
我們一般人的寫法有什麼特點呢?我們喜歡把絞絲旁寫的平穩,站得住。
“隹”字的部分,四橫一定要距離均等,這樣左右間大小均衡位置勻稱,認為這樣會比較美觀。
但是書法家是幹什麼的,通俗點說那就是漢字的造型設計師啊,他和一般人處理的一樣怎麼能夠脫穎而出稱之為“書法家”呢?
所以我們看一下歐陽詢、米芾以及虞世南是怎麼處理的。
如上圖,如果是書法家的思維,一般對漢字的處理都不會和我們普通人一樣。
首先所有書家的共性,那就是一定有一個部分是歪斜的(比如絞絲旁),這樣做整個字有動感的。
其次都喜歡將維字左右兩個部分拉開一定的距離。
再次在“隹”字的部分,四個橫一定要處理的不一樣。
比如我們可以從軌跡上去看,每一橫起筆“藏、轉、轉、折”以及順還是逆都做了明確的區別,不會做簡單的重複,對一個重複筆畫做變化是經過理性考量的。
那麼,顏真卿符合我說的書家思維麼?完全符合,不僅符合,甚至難度更大。
顏真卿寫這個字是重落藏鋒起筆而後逐漸變輕在“隹”的單立人時再藏鋒由輕變重。
整個過程是“按——提——按——提——藏鋒——提——按”,那麼其餘書家除米芾選擇動作相對複雜的藏鋒外,在絞絲旁的處理是大同小異——粗細變化不大而且提按動作弱化,在快速完成動作時選擇了便捷簡單的技術。
如果是不假思索的完成,顏真卿為何不選用更便捷、書寫速度更快的的方式,而使用這種裹鋒且在紙面上重複動作更多的方式來寫呢?
篇幅所限,除了用筆和結體的考量外,這幅名帖還有字組處理非常精彩,如“方期”、“何圖”、“荼毒”“天不悔禍”等字組歷來都是重點仿寫字組。
02、《祭侄文稿》中包含著中國傳統對“境界”的執著
在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中,“境界”一詞有三種不同的內涵:
1、學問、事業的階段以及品味
2、審美物件
3、人的精神境界、心靈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強調過:
人生境界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
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往往能夠從他創作的作品中看到一定的表現,“人生境界”作為一種導向,表現在內在的心理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胸懷”,進而我們感受到其中的“氣象”或者格局。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如果光去讀這篇祭文,情緒無疑是憤慨的。
當我們去從書法作品中尋找蛛絲馬跡的時候,那種悲憤交加的情緒對人的感染是能夠超出任何文字的描述,透過字大小、粗細,包括每次一沾墨以及書寫速度的忽快忽慢,這種由顏真卿內在的精神影響到觀者情緒的作品,便是一件神品。
只有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到達一定的高度,他的作品(不限書法,繪畫、文學)才有可能影響到別人,產生一種“春風化雨”的作用。
在美學語境下,人生境界的考量不再是哲學的範疇,同樣也是對藝術品欣賞的一環。
通俗點說,就是透過祭侄文稿,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情緒作者的心情。保持你的好奇,試想你在一張紙上塗塗抹抹是否能夠讓別人的情緒隨著你的文字流淌而共鳴?
結語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精妙的書法作品,譬如我們常提的“十大行書”,前三都是在人生境界下的考慮,無論是《蘭亭序》的悠遊閒適還是《祭侄稿》的悲憤難抑或者《寒食帖》的愁悶孤獨,我們見作如見人,所以這三件作品被譽為“三大行書”,以此去看,剩餘七件或技法精熟或構思巧妙,但是論打動人心,還是不能與之相比。
顏真卿的作品技法高妙之處,在諸多回答中@墨墨趣橫生 已經寫得非常詳細,顏書技巧高明是毋庸置疑的。難得之處便是其中心緒流露觀者同樣可以感同身受,至於塗改與否卻不是那麼重要了,如果沒有塗改,這篇祭文不過是冷冰冰的抄寫,其中的悲憤恐怕也不會有如此深刻地感知了。
-
4 # 墨林西安
因為是顏真卿為祭奠他的姪子,在平判亂分子時,被判亂分子殺割,顏真卿是在極其悲傷的情況下寫的祭文,書寫,章法自然沒有一點修飾,書貴自然,自然就是最美的。
-
5 # 老木蟠龍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他的侄子去世後極度悲痛的情況下寫的祭文的草稿。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帖,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顏真卿的書法功底紮實。大家都知道,顏體是中國古代書法最有代表性的書體之一。他的顏體楷書,氣勢如虹,大氣磅礴,給人有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他的書法技巧全面,用筆,用墨,結體都堪稱典範。這樣一個爐火純青的書法家,即使再隨便的書寫,都會成為法帖。
而當今的一些所謂的書法家,缺乏基本功,靠自吹自擂,誇大宣傳來抬高自己,有的甚至大言不慚地自稱為“大師”“泰斗”“前無古人”等等。但看他寫的字離古人十萬八千里!所以,練好基本功是關鍵。
第二,無法之法,才是真法。顏真卿給他的侄子寫祭文,這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內心的悲苦可想而知。所以在起草《祭侄文稿》時,考慮的是如何把自己對侄子的思念哀悼悲痛寫出來,也就是隻注意內容的表達。而對於書寫的技巧,諸如用筆,大小乾枯向背佈局等等全部置之度外。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在今天看來,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所以只要臺下有十年之功,那麼臺上隨便的一舉一動都會彰顯功力。
而我們現在的一些書法家,一抬嘴便是書寫技巧,一提筆就是竅門,沒有基本功,而是把書寫技巧放在第一位,這樣的人即使再怎麼用力,寫的字,也只能是矯揉造作,生硬刻板的,其實是談不上什麼書法的!
回覆列表
歷史上,許多書法經典大都出自書家的信函書札,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自然也在其中。當顏公聞悉侄子去逝噩耗,悲從中來,急切而書。想想看,顏公那握筆飛書之態,令人何等動容!
那麼,"凌亂潦草"的《祭侄文稿》怎麼就成為千古名帖呢?
首先,得澄清一個事實,古代文人雅士大慨不會專以書法為業,來求名求利而名世。而是以清雅之士、鄉紳名流、科舉入仕、文武皆備者,在縱情山水之間,流連世井街巷,勤於公務仕途,同好往來書信,把酒吟詠書畫時,往往即興書就,贏得讚譽,流芳後世。巜祭侄文稿》就屬於典型的書信類急就章而流傳下來。
其次,顏真卿作為一介書生,平素用毛筆作書一如現代人,手握鋼筆書寫文章本屬平常之事。恰恰是這種經年累月書寫形成的慣性,即人體行為學所描述的肌肉記憶那樣,有其自然的條件反射來把控其大致的書寫動作。顏真卿在書寫祭侄文稿時,必定被悲情所左右,其手中之筆也隨著情緒的波動,而起伏流轉奔瀉不停。此時此刻,顏公筆下的文字自然而然急切畢現,飽含真情,那凌亂潦草的字跡便可得以佐證了。所以《祭侄文稿》除卻了嬌柔造作無病呻吟之態,也遠離了現代人那假裡假勢追求名利的所謂展覽體。
一言以蔽之,顏真卿所書《祭侄文稿》只需用一個字來形容:“真”!
也正是這一個“真”字,才贏得千古名帖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