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歲叫幼學:
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譯: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2、男子20歲稱為弱冠: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
3、40歲稱為不惑: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後用作40歲的代稱。
4、50歲稱為知命: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意謂到50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5、60歲稱為耳順:
《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
6、70歲古稀:
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7、80歲耋:
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耋dié,老的意思。八十歲稱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10歲叫幼學:
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譯: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2、男子20歲稱為弱冠: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
3、40歲稱為不惑: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後用作40歲的代稱。
4、50歲稱為知命: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意謂到50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5、60歲稱為耳順:
《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
6、70歲古稀:
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7、80歲耋:
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耋dié,老的意思。八十歲稱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