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現在答題全靠運氣的
-
2 # 玉銜聲460
人眼觀測物體的大小是受到觀測距離的影響的,同樣一個物體,觀測距離近,就顯得大,距離遠,就顯得小,太陽離地球很遠,所以我們看見的太陽就顯得很小了。
我們晚上在天空中看到的星星,有很多比太陽大得多,但因為距離我們太遙遠,所以我們看見的就只是一個發光的點了。
-
3 # 孤獨的小蝦米
太陽燃燒是我們的一個誤解,其實太陽並不是燃燒,而是每時每刻在進行著劇烈核聚變反應,透過核聚變向外釋放大量的能量,能量透過光傳遞到地球,給我們人類帶來了賴以生存的光和熱。
質量在變小核聚變反應的時候產生大量能量的同時,也會消耗大量的質量,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我們不難發現E=mc2,太陽消耗自身的質量以光和熱的形式散發出去。太陽總的質量損失值為6.20×10^26千克,這雖然比100個地球的總質量還要多,但是這些質量也只是太陽總質量的萬分之三,即0.03%,所以太陽的質量是在一直變小的。
太陽的體積逐漸變大雖然消耗了大量的質量,太陽的體積非但沒有變小而是越來越大,不過變大的速度非常慢,不但肉眼不能發現這一過程,就是先進的儀器也不能測量,只能根據我們已經掌握的理論進行推論。
太陽已經存在了50億年了。科學家對太陽的研究表明,太陽在50億年前剛剛誕生時,它的體積只有現在的大約87%,表面溫度比現在高數百度。經過50億年的時間,太陽已經稍稍地膨脹了一點,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表面溫度也下降到了不到6000度。
這是因為太陽在透過熱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的同時,也在消耗太陽中的氫元素,積累氦元素。積累的氦沉積在太陽中心部位,發生熱核聚變反應的區域慢慢地向外延伸,熱核反應產生的向外的輻射壓把外層物質向外推,使太陽在逐漸膨脹變大。
太陽還會繼續變大的。再經過大約50億年,太陽會變得更大,它的邊緣會接近水星的公轉軌道。然後,太陽膨脹的速度會變快。再經過大約10億年,連金星都會被太陽吞沒,並逼近地球了。
總結透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答案,太陽的體積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在慢慢變大,質量在逐漸降低。
-
4 # 寒蕭99
太陽其實一直在變化,只是變化的程度對於它的體積來說,太過微小了,所以難以觀察出來。而且,太陽外層就不是固態的,而是本身就不斷變化,像一個波濤洶湧的海洋,所以根本也看不到這麼微小的變化。
太陽的能量來自核心的聚變反應,具體說就是氫元素聚變為氦元素,同時產生能量維持著太陽的平衡。
根據計算,太陽核心區域每秒有6億噸的氫元素髮生聚變反應,其中有400萬噸的氫元素完全轉化為能量釋放。這個資料在我們看來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對於太陽來說,損失了400萬噸質量實在是微不足道。
產生的能量需要 向外釋放,但是太陽巨大的引力又將外層的物質向中心壓縮,於是這兩種力量就形成了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的樣子。但是雖說是平衡,但那是在宏觀角度上的,如果近距離觀看,太陽的大小是在不斷變化中的。
也就是說太陽是在漲大和縮小的變化之中不斷來回的,就像兩個勢均力敵的力量在拔河,平衡點在來回的移動。
這種平衡已經持續了幾十億年,未來還會保持幾十億年,直到內部氫元素損失較多的時候,聚變產生的能量不足以維持壓力的時候,太陽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
而今天,太陽在宏觀上是不會有太明顯的變化的。
-
5 # 使用者103554614719
太陽並不是燃燒,也並不是什麼氫聚變,太陽是一種宇宙中物質,屬於低階物質,光子就是太陽物質基礎。科學家說的氫聚變,不符合宇宙的時間,氫聚變是沒有時間產生,一噸氫同一萬噸氫,它的聚變過程,都是一瞬間完成,所以就沒有時間。太陽的物質是穩定的,要經過行星吸光,才能有時間的產生,地球自轉一週,時間是一天,公轉一週為一年。這是人類的時間概念,
地球吸收太Sunny,轉化為原子,這是比較高階的物質。也就是由低階的物質向高階的物質的轉化,由原子轉化分子,又是由高階的向更高階物理轉化,分子轉化細胞,這是生物開始產生,生物由低階的向高階的進化。在地球世界,人類是最高的動物。
這我們的科學家應該認識,物質要有轉化,沒有轉化為物質是不運動的。人的本身運動,靠食物營養進行新陳代謝,才能有能量產生才能有運動的。
高低的東西是靠低階的東西,來唯持轉化,我們的科學不能某種物理現象來確定太陽的存在,
我是個民科,信不信由未來的科學去確定。
-
6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太陽燃燒了四十六億年,太陽表面積那麼大,為什麼太陽沒有變少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在太陽系之中,只有太陽(恆星)的質量與體積一直都在逐漸變少的情況,而其它各類行星是一直都在逐漸變大的表現。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太陽是主宰太陽系的恆星,是太陽系唯一能發光發熱的具有巨大可燃能量的星球,太陽誕生之初,其質量和體積是太陽系太空間物質存在的總和,隨著太陽曆來持續核聚變的自然燃燒,能為太陽系散發出光和熱以及塵粒流物質,孕育著太陽系太空間萬物(各類行星)的誕生與成長。
因而,太陽的質量和體積會變得越來越少,而太陽系太空間的塵粒流物質會變得越來越多,構成行星的體積與質量會越來越大,這是一種成反比的自然關係。
太陽系已走過了約為50億年的漫長歲月,太陽曆來散發出來龐大數量的塵粒流物質,能圍繞著太陽磁場之磁力線圈執行軌道進行有序的圓周迴圈運動,逐步實現塵粒流物質量的積累表現,而形成了目前太陽系星空燦爛的太空景象,目前太陽系太空間的八大行星天體,都是由太陽曆來散發出來的塵粒流物質逐漸聚集質量而形成的。
由此可見,太陽持續核聚變燃燒的過程,是一種自然消耗能量的表現過程,其體積與質量只能是一種逐漸變少的必然情況,而太陽系太空間的各類行星天體,由於太陽持續散發的塵粒流物質會越來越多,聚集的過程會使行星的體積與質量會變得越來越大的必然現象。
回覆列表
因為地球距離太陽太遠了,在比較遠的距離上,一個物體的大小與它的實際尺度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