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話春秋

    這句話誰說的。

    在《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項羽攻下襄城後,把那裡的軍民全部活埋,然後向項梁報告。項梁聽說陳王確實已經死了,便召集各路反秦將領來薛縣議事。其目的就想自立為王。范增聽說後,立馬前來規勸,陳勝起義,不立楚王室的後代卻自立為王,其勢運一定不會長久。因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如果重新立楚王室後代為王,那麼楚國多如群蜂飛舞的將士都會跟隨著你。

    雖然當時各地反秦的起義不斷,但秦帝國手裡還握有重兵。面對這些幾十萬的重兵,反秦的起義者都信心不足。范增假借楚國隱士南公嘴裡出來,可信度增強。只要團結一致在楚王號召下,楚國反秦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也能滅掉強大的秦國。

    《史記·項羽本記》記載:“於是項梁然其主,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項梁聽從范增的意見,在鄉下找到楚懷的孫子,正在給人家放羊,立為楚懷王,順應了楚國民眾的願望。

    滅亡秦國主要依靠楚人陳勝、項羽與劉邦。陳勝揭竿而起,振臂一呼成反秦第一人,自立國號為“張楚”,有張大楚國之意。而擊敗秦朝軍隊,瓦解秦朝政權是項羽叔侄,他們是楚國世家。劉邦曾在楚懷王熊心帳下聽命,最後攻入咸陽,接替秦國管理萬里河山。真正亡秦者,真是楚也。

  • 2 # 坦坦蕩蕩的尚格

    這句話要我看就是後人“託古”之作,然後被司馬遷當真寫到了《史記》中。這句話本身爭議就非常大,這個“三戶”我看到過七八種解釋,有說楚國的三大氏族,有說是楚國先祖立國是所在的三戶城等等。但是如果把這句話看做是後人的總結,那麼這裡的意思很明顯是陳勝、項羽、劉邦三人滅亡了秦朝。

    用《史記》中的一段話:

    初作難,發於陳涉(陳勝);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

    發陳涉,自項氏,成漢家,所以滅亡秦朝的“三戶”指這三人是有道理的。而楚南公在《史記》中的預言也實在是太準了,因為可以說秦國的滅亡確實是始於楚又終於楚,所以很難不把這種預言看做後人的神化,並加之於這個戰國末期的陰陽家身上。

    事實上史書中很多的預言我基本都當做後人的加工,因為預言實在是玄之又玄的一件事。

    所以這裡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很清楚了,因為秦國就是這三個人所領導的軍事力量滅亡,而又歸於一統。

    而這句話在現在則多指,微小的力量團結起來也能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即使這句話為真,大概也只是為了堅定信念的激憤之語,在資訊蒐集如此方便的今天做出預言都難如登天,更何況資訊閉塞的時代。

  • 3 # 大餘維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屈、景三氏(三戶)楚國包熊氏共是四戶,全部姓羋,始皇帝太祖母羋月就是楚國王族,著名的大詩人屈原也是楚國王族,項羽帶領的八千子弟過江東大部分就是這三戶大家族,據說,秦滅楚時,項羽爺爺項燕戰死時,口吐恨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果然,一語成箴,被太史公收錄於史記!

  • 4 # 月夜讀春秋

    或許,這就是歷史本該有的樣子。秦帝國施行暴政,致使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六國舊貴族勢力趁勢崛起,項燕之孫項羽乃蓋世英雄,率領項家軍一舉推翻了秦帝國,立下不世之功,真應了他祖父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

    一、楚國民風彪悍

    楚國建國之初,周天子分封給楚國的領地十分偏遠,環境十分惡掠,先期的楚國領地中屬於周天子治下的區域也十分有限,更多的是蠻夷雜處的南方蠻夷之邦、缺乏教化的少數民族。因此楚國的民風顯得十分的彪悍,楚人打仗戰力也十分的強悍,這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當中,對於與秦軍的作戰是非常關鍵的。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西楚霸王舉兵伐秦、沛公劉邦斬白蛇起義,都是楚中國人,都是從楚國發的兵,足以看出楚人的彪悍以及彪悍的楚人對推翻秦王朝的作用。

    二、楚國幅員遼闊,人傑地靈

    三、其餘五國被秦消滅最徹底

    楚國反秦力量最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國的軍事力量儲存得最完整。韓,魏,燕三國雖然說是戰國七雄之一,但都力量太小,存在感一直比較低。趙國當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舉國精銳基本被殲滅,在與秦的最後一戰,就徹底被打垮了。齊國雖然還沒打就投降,但經過五國伐齊之後,就已經沒有什麼戰力。這北邊的五個國家軍力被消滅的比較徹底,有生力量在秦攻伐的時候也遭受重創,所以在各路反秦義軍當中,很少有來自這五國的義軍。可是楚國就不一樣了,楚國的軍事制度區別於其他五國,楚國擁兵百萬,卻時常敗於秦國,是因為楚國推行貴族統兵制度,中央集權程度就比較差。秦國攻伐楚國時,雖然消滅了項燕的幾十萬大軍,但是其他楚國貴族的大部軍隊依然健在,在客觀上保護了楚國的有生力量。因此反秦力量,楚人最多,也最出色。

  • 5 # 楊充

    這句話出自哪裡“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這裡的三戶並不是指三戶人家,而是隻三個氏族,這句話背後有一個故事在裡面。秦國和楚國秦朝滅六國,統一天下,這被滅掉的六國之中有一個是楚國。當年楚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秦國為了滅楚耗費了很大的財力物力,用了很多手段。楚國以前幫過秦國,對秦國有很大的恩情在的,最後秦國卻不顧情面,用了陰險的手段來攻擊楚國,在道義上是站不出腳的。所以楚國最後雖然還是被滅了,但是楚中國人都不服氣,非常痛恨秦的統治。秦惠王時,為瓦解齊楚同盟。秦王遣張儀使楚。張儀代表秦國,對楚懷王許諾:只要楚國解除與齊國的同盟,與秦國結盟。秦國便割讓五百里土地給楚。楚國解除了齊國的同盟後。楚懷王使秦,要與之結盟,並接收五百里土地。但張儀稱,當初承諾的是五里地。楚王怒不可揭,準備回楚國,討伐秦國。秦王拘禁了楚王,讓其割讓土地給秦國。才放他回國。這是繼商鞅囚禁公子昂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嚴重的違背契約精神。楚懷王鐵骨錚錚,誓死不割地。秦國一直囚禁懷王。楚國國內則另立新君。楚懷王一直被囚禁至死。楚人聞之,如喪父母。諡號為‘懷’。故《史記·項羽本紀》雲: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三戶指的是什麼楚國的一個貴族南公就說出了這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為楚國有三個大氏族,昭、屈、景。這句話裡的三戶,指的就是這三個大氏族。後來人們也用這句話來形容推翻秦朝的決心,不具體解釋三戶代表誰,而是泛指楚國的百姓,表示就算楚中國人就算再少,也要決心推翻秦朝。如何理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是一個虛詞,並非具體的數詞。此話中的"三"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表明楚國立志推翻秦朝的決心。這個解釋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報、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應該理解為:"楚人就算只剩最後幾戶,滅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團結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報仇雪恨的堅定信念。楚人歷來生性彪悍能征戰善戰,秦國加之的國仇家恨令楚人定要報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將不遺餘力徹底滅秦;"楚雖三戶",更多的是樹立滅秦信心,鼓舞士氣。提出的激憤人心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部落格大彙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 6 # 梅里一了

    謝邀,司馬遷也是個90後,很率真。他寫的《史記》,不僅講史實,而且講情懷。這在整套24史中,也就兩個司馬氏最為突出,只不過宋代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被理學淹漬日久,更象50後而己。言歸正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項梁的謀士范增,在勸項梁尋找楚王室後裔,以光復楚國為旗幟,團結各路義軍時,引用楚國很有名的陰陽家南公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有兩種理解,一種很提氣的字面理解,哪怕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肯定是楚中國人。另一種比較理性的理解,就是楚王室羋姓分為昭氏,屈氏,景氏三支,要滅亡秦國,必須以這三戶作為凝緊人心的旗幟。從范增勸項梁的語境來看,應該是後者,因為項梁本就是楚將項燕之後,只不過不是王室血統,因此他聽從范增的勸諫把放羊娃熊心立為楚懷王,因為這娃是正宗楚懷王之後,有王室血統,項梁可挾王自重,號令天下。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呢?作出這種判斷可能有三點理由。一是楚國是戰國七雄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復國的基礎最強。二是楚人具有不服周的血性。楚國八百年,篳路藍縷,開疆拓土,江山是打出來的。三是秦滅楚手段太卑鄙,秦楚本是親家關係,秦卻釆取欺騙手段扣押楚國國君楚懷王至死,屈原就是因此悲憤投江,這個仇恨太深。所以當項梁舉起楚懷王的義旗,天下響應,反秦的力量匯聚成洪流,勢不可擋。

  • 7 # 蘭靈笑笑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字面翻譯就是說楚國即使就剩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

    此句出自《史記》,“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裡的三戶,指的是楚國屈景昭三大氏族。這三戶可不是小力量啊。

    但是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一種豪言壯語,我們楚國力量再小也要推翻暴秦,就算是以卵擊石,也要把石頭擊碎。

    目前學術界對於這句話的解釋也有爭議,有人認為三戶是指屈景昭三大氏族,有人認為三戶代表的是力量小,也有人認為三戶是地名,楚國立國之地。

  • 8 # 歷史寶藏

    范增的意思就是,陳勝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楚國是六國中最無辜的,楚懷王死得那麼慘,都是秦國這幫混蛋做的事,因此楚國有個有遠見的人就說:楚國就算只剩下三家,也必定要去滅亡秦朝!……

    項羽像

    關於“三戶”的解讀,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一個地名的,有說是指楚國的屈、景、昭三大家族的,也有說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三戶人家的。

    不管怎麼解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都顯示出超強的預見性,更表達出秦楚強烈的矛盾。

    還是要從秦楚的地理位置說起,楚國是戰國底盤最大的國家,也是秦國的一個老對手,秦國很不容易啃下這塊硬骨頭。

    嬴政一統天下後,將秦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推行全國。要知道,秦國是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法律制度,在小範圍內高效率運作是沒有問題的,一旦版圖擴大,將全國納入麾下,還以法家御天下,就出現問題了。

    秦國時候的高效率行政運作,被廣袤的地理空間不斷牽制,有沒有合適的技術進步,來統籌管理這種資訊和物質流動。秦國還是以老辦法,來統治六國。

    這也是為什麼有“失期,法當斬”,逼的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這也是為什麼秦中國人並不覺得法律嚴酷,而六國就是受不了秦法;也是為什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實就是因為楚國地域平龐大,有距離秦朝政治中心關中比較遠,所以在嚴格執行秦法時,就成了標準的酷法暴政。

  • 9 # 謝金澎

     公元前297年(楚頃襄王二年),韓、魏在齊相孟嘗君策動下,繼續攻秦至函谷關,楚懷王乘機潛逃回國,被秦人發覺,攔阻了通道。楚懷王從小道奔趙以求回國,趙國懼秦,不敢接納。楚懷王又想逃到魏國,秦兵追來,又把他抓回秦國。第二年,楚懷王病死於秦。楚懷王在秦期間,骨頭還是挺硬的,成天咒罵秦昭王不講信義,據說也曾詛咒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具有代表性的氏族就是屈、景、昭。這句話的意思是楚國就算只剩這三戶,也最終要報這一箭之仇,最終滅秦。

    雖然起義初始聲勢越鬧越大,但隨後被章邯撲滅。卻因此激發了六國的反抗火種,楚將項燕的後裔項梁、項羽隨後在楚國起兵,秦最終亡於項羽之手。

    關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分享一篇相關的名篇,陸游的金錯刀行:

      

    這是一首家國情懷濃厚的愛國作品,大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志向和決心。其實有一種科學的說法,人的意志可以改變現實走向甚至身邊事物。比如楚國在當時時空要亡秦,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在楚國舉國的詛咒卻最終奇蹟般的應驗了,不由人不嘆世事太過神奇。

  • 10 # 史學達人

    楚國和秦國的仇恨結的比較深,這還要從楚懷王開始說起。

    楚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痛恨秦中國人,提起秦國來就會咬牙切齒,就會大動干戈。

    原因就是秦國辦事太不講江湖道義了。

    秦國明明說好的是讓楚懷王去他們秦國商議結盟的事情,只要楚懷王去,秦國就會白白送給楚國七百里地。

    這樣好的事,楚懷王當然願意了。

    他給群臣商議了一下,覺得自己有必要去,畢竟能得七百里地呀。

    那時候群臣告訴楚懷王這是一場陰謀,還是不去的好。

    秦國是狼子野心,他怎麼可能會白白給楚國土地呢?

    楚懷王不顧群臣的反對,依然決然的出發了,誰知,他到了秦國只好,就被秦中國人給扣押住了。

    楚懷王知道上當了,想逃跑未,遂,最後被殺了。

    楚中國人的國君被殺了,這是讓楚中國人民比較蒙羞的一件事。

    所以,一提到秦國,楚中國人就會熱些沸騰,就忍不住想殺去秦國。

    再一個加深楚國和秦國仇恨的是,秦始皇統一全國滅六國的時候。

    秦國大將王翦,帶著秦軍偷襲楚國大將項燕的軍隊,項燕戰敗自殺,楚國亡國了。

    就這樣在楚國流傳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

    楚中國人也有決心,能把秦國給滅掉。

    因為滅掉秦國是每一個楚中國人畢生的志願。

    後來秦國的滅亡就是亡在了楚中國人的手中。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命。秦國恰恰是滅在了項燕的孫子項羽的手中。

    確切地說,秦國是滅在了以項羽,劉邦為核心,以蕭何、韓信、范增、英布、曹參、周勃.......為參謀的楚中國人手中。

    總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語終究是實現了。秦國終究是亡在了楚國手中,這大概就是欠下的債,早晚要還吧。

  • 11 # 律法大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懷王說的。說出了楚懷王對秦國的仇恨,也顯示出楚國對秦國戰爭態度和決心。

    此話能應驗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長期較為強大,地緣遼闊、人口較多,一直是最強盛的幾個國家之一,而秦國只不過是經歷了商鞅變法後才強盛起來。國民認同感較強。國民文化和意識形態上蔑視秦國。

    二,秦國和楚國交往中,不遵守承諾。秦國兩次皆是失信於天下,在戰國中期,天下擁有楚國,齊國,秦國三大勢力,而且楚國和齊國是聯盟的了。公元前313年時,齊楚聯合準備攻打秦國,讓秦國沒辦法東出中原,公元前312年,張儀用計欺騙楚懷王,告訴楚懷王只要能夠和齊國斷絕關係,就割讓六百里地盤,可實際上楚懷王只得到了六里地。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約楚懷王見面和談,可卻被秦昭襄王扣留最後在秦國去世。

    三、秦滅六國,楚最無罪。秦華人認為,趙、魏、韓三國屢次奪取秦國利益,破壞兩國關係,秦滅趙、魏、韓三國是天經地義。秦滅齊國,是因為齊國早年曾經滅了宋國,又侵略燕國,造成五國伐齊的局面,所以全天下都認為齊國有罪。秦滅燕國,是燕國的不是,本來兩國表面相好,燕太子丹策劃了“荊軻刺秦”事件,秦國以此出兵。秦楚之間,卻是秦國處於不義一方。

    四、秦楚開戰後,戰經歷了鄢郢之戰、 潁河之戰、 蘄城之戰、 壽春之戰四次重大戰役,前後60多年。在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戰中,楚國別都鄢城和國都郢城失陷,位於夷陵的楚國先王陵墓被燒燬,一戰損失數十萬軍民,雖然不及秦滅趙國長平之戰45萬人,但是舉國上下無家不出喪,無人不悲傷的地步。此後的戰爭無不同仇敵愾,全力迎敵,到公元前223年壽春之戰,楚華人繼續同秦國戰爭50多年,仇恨的種子早已根深蒂固。楚國被秦國所滅。而秦統一六國後,最終被以項羽為主力的各路起義軍,燒了首都(咸陽),滅了王族。

  • 12 # 冷言歷史

    老規矩,先上答案:“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在秦末暴動的時候非常流行的一句話,當然也是印證了這句話,秦國最後是被項羽等人滅了。但是最初的這個“三戶”具體是指哪三戶,這個一直卻是一個討論的問題,我認為這個“三戶”意思是楚國的三大氏族:屈、景、昭。假如秦國最後被人滅亡了,也一定這三家人滅了的。

    讓我們先回到這句話的前因後果。

    楚懷王是楚國的第37位國君,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在執政前期,大破魏國、奪地八城、五國聯盟、合縱伐秦、滅掉越國、拓境江東,當時任用了一批的賢臣,其中就有著名的屈原。可能是太過於順利,越是年老的楚懷王越是膨脹,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8座城池,並且邀請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不聽屈原等大臣的勸誡,毅然前往,結果秦人不守信諾,扣留了楚懷王。

    被扣留的楚懷王非常懊惱,但是也沒有辦法,秦人以楚懷王為人質,要求楚國割地,楚人拒絕。楚人為了能保護國土,另立熊橫為王。秦人的妄想破滅,但是依然不願意放走楚懷王,最後楚懷王在秦國度過了幾年提心吊膽,受盡屈辱的5年,最後客死秦國,秦國將遺體送回楚國,兩國徹底鬧掰。歷史記載:“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於是楚南公便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關於這個楚南公,並不是說一個公候,南公是一個複姓,意思是楚國的一個姓南公的人。

    楚國的姓氏很多,但是大部分是出自於羋姓,羋姓又分化出很多氏,最為著名的就是屈、景、昭、鬥、成、班、孫這幾家公族,楚國國君也是羋姓,氏為熊,故事中的楚懷王就叫做熊槐。

    幾家公族之中,屈、景、昭三家勢力最大。

    面對楚懷王的悲劇,楚國很多人對於秦國是發自咬牙切齒的恨,他們恨不得攻進秦國,滅了秦國。南公喊出這句話的時候一定是非常憤怒的,代表著他們的一種情緒化的堅定的信念,即使楚國就只剩下屈、景、昭三個大戶,也一定要滅了秦國。

    但是後面這句話為什麼在天下誅秦的時候會成為一句非常響亮的口號呢?因為主要是這句話在當時來說,確實也是比較有用。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了楚華人對秦國的仇恨,以“楚”為號,更加有號召力。

    從歷史上來看,確實是三個楚華人滅了秦國:陳勝、劉邦和項羽。

    陳勝,就是那個在天下暴動中,率先起義的農民,喊出了著名的一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竿而起,建立了張楚政權,當初起義的時候,就是以“楚”作為自己的旗號。因為他深知,在六國中,最恨秦國的就是楚人,以“楚”為號就能馬上讓很多楚人聚在一起。

    關於他的出生地,這一塊一直存在著爭議,他起義的地方是原先楚國的境地,歷史上說他是陽城人,陽城,有人考據之前是夏朝早期舜禹都城,春秋時期為鄭國的國都,後又被南韓所滅,到了戰國末期成為了楚國的地盤。

    劉邦,在歷史上也是一位雄主,曾經看到秦始皇出巡盛大的場面之後,當場就是喊出了一句至今還很有名的話:嗟呼,大丈夫當如是也!

    劉邦的出身地是沛縣,沛縣原來是宋國的地方,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魏楚齊三國瓜分,沛縣是屬於齊國的;過了兩年,五國討伐齊國,魏楚霸佔了原來瓜分給齊國的宋國土地,沛縣就成為了魏楚兩國的國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後面魏國勢力不行了後,沛縣是屬於楚國的。

    項羽就很純粹的楚華人,江東江東,江東就是楚國的境地。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出巡非常風光,也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彼可取而代也。

    陳勝作為先驅,雖然失敗了,但是卻成功地去引爆了天下反秦的勢力,同時也是極大地削弱了秦朝的實力。最後秦朝在趙高等人的掏空下,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勢力從外攻入,中國第一個大統一國家就此滅亡!

  • 13 # 老龔166916589

    秦楚歷史。

    秦二世滅亡和楚項王,漢劉邦發績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或(陳勝吳廣之亂)。是秦二世農民戰爭的一部份,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政權。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規模的起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4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根據秦公家法律遲者漸首。情急之下陳勝吳廣,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口號,‘大楚興陳勝王’。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還假託扶蘇名號勸募士卒。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成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鉅鹿之戰。是秦朝未年前(207年

    )起義軍,項羽部隊在鉅鹿。展開的一場決戰,項羽取勝。這是秦末一場決定性戰爭,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

    望夷宮之變。秦趙髙殺秦二世於望夷宮。簡化秦朝苛法的做法,後來演變成根本性的法律規定(憲法):(約法三章)一詞後出於《史記》,《髙祖本證》

    鴻門宴。在公元前(2O6年)

    約法三章。劉邦攻入秦朝都城咸陽後。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參於者包刮當時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和劉邦。次宴會在秦未農民戰爭,楚漢戰爭都發生了重要影響。被認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和劉邦成功建立漢朝。

    暗渡陳倉。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八計。原文:‘示之以動利其靜為主,益動而巽’,此計是我方,利用敵人被我方佯攻。,以達到軍事上的出奇制勝。

    楚漢相爭。是秦末戰爭後,項羽和劉邦之間為了爭奪統治權力,而進行戰爭。時間一般認定前2O6年到前2O2年秦朝滅望之後開始,一直於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結束。

  • 14 # 知常容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一句讖語,是有心人造的一句讖語。因為後來項羽帶領天下諸侯滅了秦朝,站在後世看這句話好象就是對的。

    這種讖語往往是以童謠的形式出現,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陳勝吳廣舉事之時,也有一句話:“大楚興,陳勝王”

    這句話怎麼來的呢?史記記載的清清楚楚。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秦始皇指定的繼承人,他的母親據說是楚華人,陳勝打扶蘇的旗號自然也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語有關。

    亡秦必楚,誰亡秦呢?這個不重要,不一定就是楚國王室,只要是楚人就可以了。

    所以這句話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彷彿如同公式一樣,誰都可以代入。

    後來滅秦的干將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地之人,所以更能突顯這句話的神奇。

    讖語在古代迷信時代是很盛行的,影響力很大的,包括到科學昌明的今天都還有很多人都堅信這是真的。如果你讓他說出一個所以然,他們就會說天機不可洩。

    怎麼解讀呢?每一個人都可以解讀成有利於自己的。

    比如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從“geng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為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裡面就講到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讖語,很多人解讀過,比如公孫述認為就是說自己,再比如袁術也認為說自己,還有蜀漢的杜微認為說的是曹魏。

    沒有任何標準答案,隨便你解讀就可以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所以流傳下來,就是因似乎與歷史相吻合,或許還有齊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樣的讖語,但肯定留不下來的。

    我記得很早前超女選秀時,有一個人預測名次很準,公眾很奇怪,為什麼這麼準,因為他根據當時比賽的情況,在網上用不同的使用者名稱寫了很多個排名,當然會有一個是中的。

    類似的還有一些自稱股神的也會動用類似的手法進行欺騙公眾。

    所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太大意思,只是恰好與歷史相符合而已,才顯得格外不同。

    當然這一句話為什麼能留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劉邦是楚人。留下這句話也可以證明劉邦取得天下的正當性。要知道為了突顯為什麼劉邦能獲得天下,司馬遷曾經在《高祖本紀》中花了一千多字來證明劉邦得天下的天命性。這對於一個惜字如金的司馬遷來說是很反常的。

    這也從側面看出當時劉氏集團的心裡焦急的程度,所以凡有利於劉氏集團的自然都可以留下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無疑是有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國與國之間會你爭我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