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淺夢吶
-
2 # 琉漪心晨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以楚漢相爭的歷史為題材而創作的琵琶獨奏曲,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琵琶譜》。
樂曲整體可分為三部分,由十三段帶有小標題的段落構成,分別是: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和得勝回營。該曲以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垓下之戰的史實為內容,用標題音樂的形式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雖為史實,卻也不乏豐富的感情色彩。
中國古典音樂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在課堂上,老師帶領著我們領略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華彥鈞老師的《二泉映月》、慷慨激昂的古曲《十面埋伏》。
是高山流水再無知音的俞伯牙,是命途坎坷一生漂泊的阿炳,是千軍萬馬走投無路的項羽。一段段音樂,一首首傳世佳作的背後。是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是千百年來人們無法釋懷的感情。
劉德海老師所奏《十面埋伏》,一開始便是匆促的音調,彷彿身處於一個令人窒息的黑屋子中,伸手不見五指,只聽的見急促的呼吸與心跳。隨著曲子的越加焦急,似乎每根弦都扣在了心跳之上,在那黑暗之中有不知名的危險,正在一步步靠近。
即使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那一場驚險萬分的戰事,但從這急促的旋律中也可以想見其時被仇人逐漸覆蓋的緊急與恐怖。隨著曲子暫緩,心神稍稍鬆開,如同戰場的間隙,歷經生死大劫,心神稍緩又不敢全然放鬆。頃刻曲調又逐漸匆促,音調錚錚有力,跳躍聲連續增大、變急,每一次跳躍都發動心靈的震顫。聽著愈加激烈的變換,腦海中無法做他想的,似乎置身的黑屋子越變越小,四周牆壁不斷向中心收攏,眼看著就要壓扁身處於其間的人,不由得搏命掙扎。
音調在最高處卻戛然而止。倏爾,馬上又有音調傳出的,此時音調低若未聞,就如同暴風雨前的暗啞,細小微弱,卻預示著危險的來臨。少頃,曲調愈加急促聲調愈加大,電閃雷鳴般席捲而來,彷彿在天地之間,一人承受著來自四分的壓力。身處於風暴中心,無處可逃,無處可躲。只有決一死戰,奮力一搏。至此曲聲已停。
一曲終了,人卻遲遲未醒,彷彿仍處於千鈞一髮的戰場之上。《十面埋伏》它描繪的不在是一出陽春白雪,不再是男歡女愛。是戰場的搏殺,是千鈞一髮之際的殊死搏鬥。是安謐中潛藏的危險,是更為廣大的視聽盛宴。
文章最後,咱們再來了解一下,為什麼《十面埋伏》這樣特殊,在曲子的背後又隱藏了什麼。
此樂曲以中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全曲共十三段,採用章回小說結構,一、列營;二、吹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里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勝回營。
樂曲從戰爭的準備階段開始,以琵琶模擬戰鼓聲,用輪指演奏模擬號角聲。進行排陣、點將。作戰部分中,楚軍被圍得水洩不通的情景,以及到九里山大戰全曲的高潮,運用琵琶高超複雜的絞弦技巧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慘烈。四面楚歌,暗示項羽兵敗。
最後的戰爭結束,項羽自刎,劉邦得勝回朝,音樂結束。全曲氣勢恢宏,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十面埋伏》可以說是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的登峰造極,創造了以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乃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仍然讓它的聽眾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