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utkl4595
-
2 # 音悅心靈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論證方法上的特色: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
3 # 僑伊66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觀點。
-
4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證的主要特點是採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後再分別設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後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
5 # 使用者7819186419189
作者是怎樣闡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道理的
作者首先以戰爭為例記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闡述這個道理也是話分兩頭,各表一枝:先從攻的方面說敵國再小,可以四面包圍攻打,天氣時令再好,可還是不能取勝的原因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再從防守 的方面說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護甲也不是不精良,儲存糧食不是不多,可還是放棄而逃離了,這正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從而強調了人的團結,人心向背的重要.
其次,作者進而論述治理國家的君主也應以人和為重.指出要管理百姓不能靠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天險,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那靠什麼呢 靠人和,因為得道(人和)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到極點連親骨肉都背叛他,多助到極點,天下的人都順從他.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人和呢 只有施仁政的國君才能得到人和得到天下人擁戴的人去攻打眾叛親離的施暴政的獨夫,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回覆列表
孟子在這裡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透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援、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透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