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澹奕
-
2 # goggletan
天子乃諸侯之共主,何言周之不統一?!
分裂,在五國相王之後,天子之名亦喪,公元前4世紀
故,秦皇再統一而已(關鍵字:再)
★
商,餘以為,乃天朝朝貢制。商,當解作:中
(逢商皆中,中間商嘛。且,商之繼者:宋。宋/中之音,比之商/中,更近)
(周,邊?與商/中相對?)
周之分封制,即封建制。封建制比帝制原始:北方蠻族滅西羅馬帝國後,行封建制;元太祖行封建制,到元世祖,師漢人,改帝制
夏,資料太少。然,既並稱三代,等視之同為統一,當沒錯。畢竟再前之有虞氏沒被併入而稱四代
★
漢初,諸侯王分封,算統一吧
唐中,天寶之亂以後,藩鎮割據,算統一吧
★
分裂期僅3小段:
①戰國
公元前,4世紀五國相王→3世紀秦皇滅六國,約百年
②三國
公元3世紀,約一甲子
(歷代疆土,有大有小,永嘉之亂,中原淪陷,縮土而已)
公元10世紀,唐哀宗遜位→宋太宗滅北漢,七八十年
★
路軌文字度量衡之需再統一,乃百年分裂所致(微調而已)
隋朝,改度量衡,由周代到六朝之舊制被廢(尺由23cm,擴到30+cm;斤兩亦擴大了很多)
1929年,因公制而第2次改度量衡(清代,銀圓重7錢2分,約公制2錢8分,即28克。→ 1清兩≈39克 → 1清斤≈6.2~6.3公兩)(清尺亦不會剛好1/3公尺)
大一統王朝就是從秦朝才開始的,之前的朝代並不能算是什麼大一統王朝。
對於“大一統王朝”的定義,是非常明確的。
《公羊傳》中說,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
《漢書》說,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致上來說,大一統的王朝至少要符合三個特點:第一是能夠實際掌控的範圍不能太小,至少不能比秦朝小;第二是皇帝乾綱獨斷,掌握天下;第三是各地的文化制度統一。
夏商周的實際統治範圍不夠
先秦時代,主要施行的是分封制,當時的生產力與科技水平非常有限,所以不管是夏商還是後來的周朝,真正能夠實際管轄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
夏商兩朝的主要管轄地區,也就是黃河中下游一帶,即便是淮水,也並不包括在內。
商朝後期對於山東與淮水一帶進行了征伐,結果玩兒崩了,商朝被周朝取代,可新生的周朝所管理的土地範圍仍舊沒有那麼廣大,即便是名義上,也沒有很大。
周朝時期,南方的長江流域屬於楚國的管轄,而楚國大多數的時候也就名義上聽周朝的,實際上自成一國,長期遊離在周王室的權威之外。
除了長江流域之外,像是如今的嶺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還有巴蜀一帶,夏商周時期都沒能夠納入真正有效的實際管轄之內。
巴蜀一帶存在著非常古老的巴國與蜀國,而東南沿海還有百越。
通常認為,任何的大一統王朝,至少都要囊括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還有巴蜀,除此之外像是珠江流域、北方的幽州一帶甚至是雲貴高原,都要被納入大一統的範圍。
畢竟大一統的概念是秦朝的時候才正式奠定的,之前的夏商周實際掌握的土地實在很小,與真正的大一統王朝之間,差得很遠,所以無法達到大一統王朝的標準。
分封制的權威不夠
通常來說,大一統王朝之下,君王是說一不二的,也就是所謂乾綱獨斷,君王的集權程度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夏商周主要施行的是分封制,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分封制之下,先秦三朝王室真正直接管轄的土地非常有限,當時都是將大部分的土地直接分封出去讓諸侯們進行管理統治,這些諸侯國也就名義上聽從共主而已。
雖然分封制的時候,大家都要尊奉共主,但也就是名義上,共主很難實際干預諸侯。
後來的大一統王朝,皇帝能夠隨意任免地方上的管理者,天下各地都是皇帝直接管理,原本在地方上自成一國的諸侯沒了,這樣的情況下,才算是真正的大一統王朝。
文化制度上的高度統一
上古三朝,各個諸侯國名義上都算是同一個王朝的地盤,但是實際上,全都各自過自己的,語言什麼的不一樣也就算了,現在都還有方言,但其他方面也天差地別。
比方說,那時候各地的文字、度量衡什麼的,全都是不一樣的。
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大家長得差不多之外,根本就看不出夏商周時代,各諸侯國與各地之間算是同一個國家,甚至可以說完全就是不同的世界。
既然是大一統王朝,那麼度量衡、文字、制度等等全都要統一標準,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那根本就算不上是大一統王朝,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夏商周三朝仍舊不能算是大一統。
周朝中後期,周王室基本上就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成為了一個花瓶,原本受到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都不再聽周天子的號令,甚至還有強大的諸侯,直接要挾周天子。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雄,當時因為競爭激烈,所以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還是不能隨便亂動,畢竟槍打出頭鳥,動了周天子,那就是給了別人聯合起來攻擊自己的藉口。
後來的諸侯都想著取代周天下,並且隨著經濟發展,各國內部已出現了封建制度。
秦國橫掃六合建立秦王朝,取代周朝之後,不再分封而施行郡縣制,同時統一度量衡,從此開啟真正的封建王朝時代,而後來秦朝成為了大一統王朝的一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