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芒萬丈34957

    騰迅的強項是遊戲,社交,應用,移動支付,電商並不是其強項,還不如交給別人做。

    做電商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不符合馬化騰的花小錢辦大事的風格,劉強東的京東投資了二十年,花費了幾百億做物流倉儲,現在還沒收回成本,就說明電商競爭的激烈。

  • 2 # Metakey

    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人的疑惑,疑惑的本身不僅僅是研究騰訊這個商業案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這個顯現不是騰訊一家有,而是一個很經典的商業問題:1、某個在垂直領域獲得成功的平臺是否能跨界完成新的成功?2、每一個在垂直領域獲得成功的平臺或者公司,是否也對應的獲得了開拓某個垂直領域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不可複製的。

    以上,是商業裡非常重要的課題,至今為止仍沒有人得出非常肯定的答覆。這個課題,同樣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依然可以用得著。騰訊並不是沒有嘗試過在電商領域開拓過,包括在搜尋領域同樣也是。今天,大家去看看騰訊的生態,有沒有發現除了早期開拓的領域,只有微信(社交)與遊戲是意外,別的沒有任何成功的案例,即便是短影片領域,也失敗了。

    微信成功之後,並沒讓騰訊獲得持續開拓新領域的能力。而是將微信帶來的優勢地位,轉化為了投資能力。微信之後,除了遊戲,騰訊所獲的生態能力,基本是透過投資獲得的。

    我們之前在寫阿里、騰訊等文章時,也提過:阿里的優勢是To B的能力,而騰訊則是To C的能力。任何在電商領域獲得成功的機構,都需要具備To B的能力,阿里就是非常典型的公司。如果我們從阿里的視角看的話,就會發現:阿里的根基是電商,只有電商這個基本盤沒有問題,阿里的生態才能構建起來,比如:大資料,雲等業務,而阿里同樣也是,TO C的能力很弱,典型則是口碑網與優酷、阿里文學等領域。為什麼?

    我們在細緻深入下去就會發現:無論是阿里的To C業務,還是騰訊的To B業務,即便最後被人議論是失敗的,但一旦獨立出來體量都不算太差。但,即便就是這個結果相對於騰訊或者阿里來說都算是失敗。如果想清晰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拿一個創業公司來對比:

    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說,如果有能1000萬用戶,基本算是成功了。或者說是具備了成功的基礎,但對於騰訊或者阿里來說呢,達到這個體量是非常簡單,只需要繼續維持流量的供應,但問題在於阿里或者騰訊的維持成本和創業公司不是一個概念,所以同樣的結果對於騰訊來說是虧本的,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是具有發展前景的。

    另外一個需要說明的是:一個業務的發展往往取決核心層的決心。對於騰訊來說,挾持著巨大的流量,透過投資完成轉化,可能是最輕鬆的一個買賣,甚至無需承擔任何失敗的風險,何樂而不為?甚至,因此獲得了國內最大的生態體系,也收益於此。

    當年,騰訊什麼業務都介入,被稱為“萬惡的騰訊”,由此導致任何創業者在創業時都需要思考:如果騰訊也介入這個業務怎麼辦?專注自己的優勢,透過投資構建起自己的生態,也可能是騰訊繼“360之戰”之後的思考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樂星球》的演員們,現在都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