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色彩虹

    在冷兵器時代,兵器的分量是發揮兵器威力的重要條件。《說唐全傳》中,李元霸手使兩柄鐵錘,重八百斤,排名第六的伍天錫,手使一柄混金鐺,重二百多斤,唐朝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661克,八百斤的鐵錘,其分量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斤,即便是最優秀的舉重選手也不可能把它舉起來。這樣的描述,顯然是小說家虛構。那麼,真實的古代兵器,究竟有多重呢?“漢初三傑”的張良,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伺機行刺秦始皇。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其分量相當於今天的60斤。三國的曹操手下有一員大將典韋,提一雙戟八十斤。三國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20克,那時候的八十斤相當於今天的三十五斤。唐朝有一大將張興,也使一口大刀,重十五斤,相當於今天的二十斤。總之,古代武將的劍大約7斤以下;佩刀大約10斤左右;長兵器大約重達40斤左右。絕對不像小說中說的那麼重。因為將軍的金屬盔甲大約重40多斤,再加上長兵器和短兵器,重量至少要100斤。而人的體重至少也要150斤以上。再加上馬鞍重量,大約30斤左右。那麼這匹馬所負擔的重量大約為300斤。一匹負重三百斤的馬,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如果說按照小說中說的那樣,這匹馬的負重大約為400斤!馬還能跑起來嗎?即使跑起來,哪有速度啊?況且,中原的馬個頭大多很小,沒有今天的馬體形高大。所以說,小說中描述的水分很大。

  • 2 # 指動濟南

    近日,有網友提問:看《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書時,發現很多英雄好漢所用的兵器動不動就一兩百斤。沒有一把子力氣都舉不起來,還要拿著作戰,難道古人都是大力士?現代人的力量為什麼趕不上古人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明白幾個事:

    1、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非常複雜,遠不是現代人所理解的概念。《漢書·律曆志》中有記載: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這裡是說:一黃鐘竹管裝1200粒黍子,重量是12銖,12銖的兩倍就是1兩。1兩有24銖。16兩就是1斤。據此推算,西漢1斤相當於250克;東漢至魏晉,1斤相當於200克;隋初1斤相當於660克;隋末1斤相當於200克;唐朝至清代,1斤相當於600克。

    2、知道這個換算的數字,再來看看古人作戰時所拿的武器是多重吧:

    擊殺秦始皇的鐵錐:張良年少時“得力士,為鐵錐重百二十斤”,然後與力士擊殺秦始皇於博浪沙。漢時的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

    青龍偃月刀:關羽所用的青龍偃月刀重82斤,相當於現在的32.8斤。

    黃忠的弓:黃漢升所用的弓重40斤,相當於現在的16斤。

    典韋的鐵戟:典韋手持一對80斤的鐵戟,相當於現在的32斤。

    秦瓊的瓦面金裝鐧:秦瓊所用的瓦面金裝鐧重128斤,相當於現在的51.2斤。

    靠山王楊林的水火囚龍棍:重15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

    李元霸:手使兩柄800斤鐵錘。換算成現代的概念相當於320斤(這個有點難以置信)。

    岳飛的瀝泉神槍:岳飛的槍重55斤,相當於現在的66斤。

    岳雲的鐵錘:岳雲手持兩柄大錘,重約八十斤,相當於現在的96斤。

    呼延灼的鋼鞭:呼延灼的鋼鞭左手重十二斤,右手重十三斤,兩鞭加起來相當於現在的30斤。

    ……

    看古書和演義的時候,多少應該知道些古代與現代的計量、尺寸、容積等單位換算關係,否則就容易心生疑惑。其實古人並沒有騙我們,只是我們的歷史知識太少了。

  • 3 # 手機用發青春煥

    這些都是小說家言,與事實不符。武將是經過體力煅練比普通人力氣大,但不會超出本身的限能的,古時的斤即便比現在小也不會有特大出入。在挖掘古墓中那有一二百斤重的武器呢?小說是文藝加工,是標榜英雄的武勇手段而已。比如楊家將去穆家寨偷砍降龍木做槍柄,試想一根槍柄才多重?為啥不用鐵柄呢?這就是明證了。至於有武士的樣刀很重,那是武士練力氣的工具,不是作戰用的武器。況且古代人的體質並不比現代人髙啊!

  • 4 # 猜謎題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再加上赤兔馬接近每秒20米的奔跑速度,關羽坐上赤兔馬快馬加鞭使出渾身力氣揮舞大刀劈將過去把顏良、文丑一刀斃命;李元霸的擂鼓甕金錘單個400多斤,一對加起來重達800多斤,就這麼倫過去誰接把誰拍成齏粉。

    對於古代武將來說,不需要任何武功,只要力氣大就足夠了,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技巧也枉然,兩個人騎著戰馬根本就無從閃避,因為戰馬的躲避速度由不得你,除非你跳下戰馬來,可這樣對方繼續用大刀對你倫劈,你能躲得過一次也躲不過第二次,這就是一力降十會的原因。

    普通人認為武將拿著一兩百斤的兵器太費力氣了,估計還沒遇到對方自己就累趴下了,還認為慢慢舉起兵器就早被對方的小紅纓槍挑落馬下了,這是用你自己的小身板來衡量古代猛將了!

    先看看古代猛將有多能吃,戰國時期老將廉頗一頓飯吃一斗米還要加十斤肉,廉頗的飯量大約相當於30個普通壯漢,這說明他的力氣也等於30個壯漢,以廉頗的力氣使用一百多斤的兵器就跟普通人使用一根小木棍還差不多。

    武將並不是一直手提重型兵器騎在馬上,為了節省體能一般都是把兵器交給幾個小兵抬著,需要跟對方戰將單挑的時候才會對小兵大喊一聲“取我大刀來”!

    在不需要單挑或者壓根不想跟對方單挑的情況下,武將手裡只拿一把很輕的指揮刀,指揮刀往哪裡指小兵就會往哪裡衝鋒。也有很多武將跟廉頗完全不是一個型別,他們力氣很一般,所以他們從來不敢親自上陣單挑,比如白起就不用重兵器,他的特點也是臨陣指揮。

    古代武將分文猛將和武將這兩種,猛將力量大、兵器重、善於單挑;儒將力氣小、兵器輕、善於指揮,在小規模作戰的時候猛將很吃香,把對方猛將斬落馬下即能瓦解對方士氣;在大規模作戰的時候儒將最合適,透過運籌帷幄取勝。

  • 5 # 海中巖hahaha

    首先古代的重量單位和現在不同,古代的一百斤可能不到現在的50斤。比如說傳說中的關公刀有82斤,換算後可能就是40斤左右,還有可能作戰。不過這種情況也只是傳說,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兵器的重量和殺傷力並不成正比,就算是大力士,舉著40斤的大刀也並不比舉十斤的大刀殺傷力更大。不僅是大刀就算是錘這類重打擊兵器也不是靠重量殺人的,而是要靠掄起來後形成的巨大動能殺人,二十斤的高速打擊下,就能把人打碎,遠比舉著100斤慢慢推殺傷力大。一百斤重量就算拿得動,掄起來速度都不可能太快,戰場上就是講究快,太重的武器長時間拿著都累別說長時間打了。鐧這類重打擊兵器主要作用是戰鬥過程中突然打出,一招制敵,著名的撒手鐧靠的是快,不是重量。

    出土的很重的兵器並不是作戰武器,而是訓練武器,這就和練跑步時負重道理一樣,平時拿上百斤的武器訓練,戰時拿10斤的上場就會輕鬆的多,可以長時間作戰。

  • 6 # 遠山的風

    古代武將的兵器何止一兩百斤,李元霸的錘800斤,這樣的重量,拿在手裡,就像玩具一樣,而且還能拋向天空,這明顯是虛構,為什麼古代武將都喜歡使用份量重的武器?說白了,這些重兵器都是說書的送給他們的。

    我曾經認識一位說書人,我也問過同樣的事情,那就是李元霸的錘真的有800斤?說書的人告訴我,李元霸的錘重800斤,這就是從隋唐演義傳過來的,隋唐演義的作者是清朝人,叫褚人獲,你想一想,一個清朝人也沒見過李元霸,他是怎麼知道李元霸大錘的重量?而且正史也沒有記載這件事,所以,他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說書先生。

    說書先生最早講李元霸的時候,只是說,李元霸的大錘重40斤,這個數量我們可以相信,但是說書的不止一個人,有的說書人,為了吸引聽眾,多賺錢,就開始製造懸念了,於是,就有人私自給李元霸的大錘增加了60斤的份量,這時候,喜歡聽書的就到處宣揚,我昨天才知道李元霸的大錘不是40斤,而是100斤。

    另一個說書的就不服氣了,使100斤的大錘算好漢嗎?不行我的鎮住同行,於是李元霸的大錘就變成了200斤。

    就這樣說書的一天天的給李元霸的大錘增加重量,他們也不去問問李元霸,這樣的大錘你掄的動嗎?等到增加到了800斤,這說書的也不好意思在吹了,因為在吹,國家的牛都會被吹死,官府也不讓啊,於是李元霸的大錘就定格在800斤

    李元霸這個人本來就是虛擬人物,何況他手中的大錘?剛才說到的褚人獲,雖然是個文學家,但是他很喜歡聽書,於是他就把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再加上自己的臆想,摻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本書,他也是靠著這本書而掙了不少的錢,觀眾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大部分人就是喜歡李元霸,喜歡他威風八面,喜歡他力大無窮,如果李元霸首重拿著一對10斤的小錘,這本書就不會暢銷了。

  • 7 # 三亞晉南人

    首先是古今計量單位不一樣,比如三國猛將關羽張飛趙雲他們七八十斤的兵器也就是今天的三四十斤,五代有個猛將王彥章使一百五十斤的大槍,摺合今天的七十多斤。其次冷兵器時代戰場衝殺,重型兵器並不需要像耍單刀那樣花哨,講究以力降人,衝殺往往就是一刺或一挑或一砍,放在今天的大力士身上也可以使用的。

  • 8 # 群山相映

    中國古代打仗是守規則的,兵對兵,將對將,兵將穿著不同,很容易找,將是不會找兵打的,所以將找將打時,兵會閃開。有的仗是雙方約定,先是將對將,哪一方輸了就得退兵,然後約定再打,由此當時的將領首先得具備力氣大。

  • 9 # 知足常樂。

    答:現實社會留下(或祖傳)冷兵器大家都應該在兵器博物館裡看到並沒有那麼大的重量,都是小說及民間說書藝人所侃。回答完畢。

  • 10 # 愛看精彩電影

    說一兩百斤的都是文學作品裡誇張的手法,事實上武將的兵器超過二十斤的都算重的了。古代的兵器現在淘寶上基本都有沒開刃的當道具賣,你可以去淘寶店問問重量。古代武將的兵器有長兵器如長矛,首先是木製的柄,鐵製的槍頭,就那麼大體積,重也不會多重。青龍刀屬於儀仗用品,不是打仗的兵器,武將不用,而且就算是青龍刀也只有40斤左右。短兵器比如刀劍也不會很重,你找一把老太太太極用的不鏽鋼的劍拿一下就知道了。錘會重一點,但也不會太重,古代打仗真正用的錘的錘頭大概和人拳頭差不多大,電影裡腦袋大的錘打仗肯定是用不到的(儀仗可能用吧),畢竟那麼大的錘如果是短柄會揮舞不起來,如果是長柄會把木柄給弄斷。

  • 11 # 一老沈一

    (婦好墓出土青銅鉞)

    古代武將的兵器動輒一兩百斤,有的還更重,這話千萬別信,都是“小說家言”或“說書者語”。

    目前,出土的單兵格殺武器中,最重的,應該是殷商婦好墓中的兩把“青銅鉞”,只是鉞頭,不算鉞柄,一件重9公斤,一件重8.5公斤。

    漢以後,鋼鐵材質兵器徹底取代了青銅兵器,硬度、韌性、鋒利程度等等,都遠超於青銅兵器,但重量反而減輕了。

    出土的此後年代的兵器中,似至今沒有重量超過婦好青銅鉞者。而且,婦好墓中的“鉞”,很可能已只是作為儀仗的“禮器”,而非她本人所用的作戰兵器隨葬的。此“鉞”,表達的是商王武丁這位妻子的軍功和權力。

    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了越王勾踐劍,鋒刃銳利,但重量僅875克。

    出土的同一時期的戟、矛、劍等格鬥兵器,重量也基本不出其左右。

    曹丕,在《典論》中說,他喜好兵器,專門製作了三劍、三刀、三匕首。三把刀各重“三斤六兩”“三斤十兩”和“二斤九兩”。另外,他又鍛打了一把陌刀,重“二斤二兩”。這都是“十六兩”制。

    《三國演義》說,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實際上,《三國志》和梁陶弘景的《刀劍錄》中,從未提及關羽的這件兵器。

    類似的“長刀”,是在晉之後才出現的。“青龍偃月刀”這個名稱,始見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包括“方天畫戟”。《三國演義》作者,極可能是以此著名“兵書”設計魏蜀吳時期的大將們的兵器的。

    隋唐,《唐六典》和《太白陰經》記錄了當時的幾乎所有格鬥兵器,未見有重達百斤以上的兵器。

    北宋的《武經總要》,詳記了宋軍兵器。其中分量最重的當屬一種“大斧”,書中未標記具體重量,但也應不會超過“婦好鉞”。

    南宋後期開始,其實已進入冷熱兵器混用階段。明代,這一特徵愈加明顯。

    明代,是“兵書”最多的朝代,較有影響的就不下七八十種。其中,尤以《武備志》《練兵實紀》最為著名。

    這些書中,詳細記載了各種冷兵器的製作程式和規範要求。

    比如,《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載:“鏜鈀長七尺六寸,重五斤,柄杪合鈀口,根粗一寸。”這大約是當時最重的兵器。

    戚繼光《練兵實記雜集·軍器解》記:腰刀“長三尺二寸,重一斤十兩”。

    明代,明顯追求冷兵器的輕便化。包括為了減少鎧甲的重量,延續了宋代發明的“紙甲”和“綿甲”,使原來重約五十斤的金屬甲,減輕為不到十斤。

    說古代武將使用百斤以上的兵器,應該是從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開始的。明末清初出現的《隋唐演義》隨之加碼。後來的《說岳全傳》再度渲染。

    然而,追根溯源,到可能是《史記·項羽本紀》。其曰:“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項羽又有《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云云。

    古人心中,蓋世英雄便大都以為是“力大無窮”“勇猛無比”的了。

    嚴格說來,從《孫子兵法》開始,到前面說到的那些“兵書”,講到“將帥”,都說“運籌帷幄”要遠遠強於“身先士卒”。

    所謂“擺開陣來,衝出一員猛將”,雙方大將都上幾百回合不分勝負,也不過是“小說家言”和“說書者語”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金銀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