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黃帝內經》。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意思是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裡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後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於足心的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隱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裡,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裡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裡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絡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
出自《黃帝內經》。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意思是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裡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後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於足心的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隱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裡,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裡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裡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絡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