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動藤動銅鈴動
-
2 # 百科千尋君
瑪雅人有關於輪子的概念,並造出了帶有輪子的玩具,但是受限於生產力和地理環境,瑪雅人沒能將輪子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種種不利條件,導致瑪雅人沒有發展出實用的輪子。
不止瑪雅人,整個美洲大陸的所有文明都沒有大規模使用輪子。
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人提問:“北美洲的自然條件那麼好,為什麼印第安人沒有形成強大的帝國?”
這明顯就是以點概面,很多人把地形氣候看作自然條件的全部,北美洲中部有廣闊、平坦、肥沃、雨量充沛的大平原,看起來非常適合發展農業。但是,美洲大陸缺乏可用作畜力的大型哺乳動物,尤其是馬,這是無法彌補的硬傷。
足可見馬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
瑪雅人沒有大規模使用輪子的原因主要就是這幾點。缺乏冶金技術,無法制造實用輪子所需的構件;缺乏畜力,沒有找到輪子的合適用途;自然環境不支援大規模使用輪子。
-
3 # 老饅頭簸箕
瑪雅人好像知道輪子,但只是作為玩具,並沒有發展成車輛等大型運輸工具。他們也知道搬運重物的時候底下放上圓木可以省力。
一種比較合理的猜測是,在被發現新大陸之前,美洲大陸缺少可供馴化的大型牲畜作為動力,也就是說沒有牛馬驢,有個羊駝也沒什麼力氣,所以美洲大陸上基本全都靠人力。車輪這種主要為了節省畜力的工具也就沒有了研發的價值。
車輪可以木製,但是車軸部分幾個重要零件還是需要金屬結構才能耐用,美洲大陸也沒發展出堪用的金屬冶煉加工技術。
歷史上歐亞大陸車輪出現的考古證據都是在公元前五千年後,而美洲的人類是冰河時期從水位降低露出地面的白令海峽來來回回遷移過去的,最後一次遷移也在一萬年以前了。之後海平面上升海峽有了水,美洲大陸就跟歐亞大陸隔離開了,直到哥倫布。歐亞大陸上的技術進展也就沒能及時傳播到美洲。
-
4 # 蹦卡卡
輪的起源目前世界範圍內已發現最早的車輪和車轍,年代都是公元前五千年以後,歐洲有斯洛伐克的盧布林雅那沼輪(公元前5250年±100年)、德國弗林特貝克巨石墓的車轍(公元前4800左右)和波蘭的布洛諾西遺址陶器上的圖畫(公元前4700左右),中東最早與車輪相關的證據是烏魯克遺址發現一幅壁畫,中國二里頭宮殿區南側的大路上發現的平兩條平行車轍屬於二里頭文化早期大約公元前1700左右,是中國存在雙輪車的最早證據。目前還不確定車輪起源自哪裡。美洲所有民族都是從白令海
總結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一 貿易與瑪雅同時代的美洲其他所有文明只有印加文明有車輪狀的文物發現,但並沒有應用車輪代步。所以通過和其他美洲文明貿易不可能得到車輪的技術。若是有大量固定的商隊從事瑪雅外部的貿易,可能會成為車輪出現契機。可惜瑪雅諸城邦還沒有孕育出發達的工商業,通過壁畫得知確實存在一些從周邊村莊露天擺攤賣農副產品的小販,沒有車輪和牲畜小販徒步走近千公里去提奧提華坎賣玉米,很難想象啊。不過,瑪雅與外部確實存在一種國際貿易。還在使用石器的瑪雅、提奧提華坎和後來的阿茲特克,能用到最好的石器是打製的黑曜石。用圓石照著某個角度砸大塊黑曜石,砸成數塊比較薄的邊緣鋒利的片狀黑曜石再用另一個黑曜石砸邊緣使其更加鋒利輕薄。瑪雅與其他中美洲少量的貿易中黑曜石和貝殼、翡翠、鹽、可可等一同被買賣。只用於戰爭和祭祀前面也說過了戰爭只有貴族可以參加,翡翠也是貴族才有的奢侈品,這貿易規模能有多大。而且貿易還是以物易物,黑曜石從一個墨西哥礦坑流轉到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城邦再到貴族手中,應當經歷了許多中間商,而不是商隊或船隊。
對外瑪雅諸城邦對外擴張規模很小時間不長,只是擴充套件到尤卡坦半島南邊適合農業發展的高地,距離蒂卡爾這樣的瑪雅大城幾百公里,南部高地比狹小的尤卡坦半島還要小,這種程度的擴張給養難度較低。
綜上所述,各個城邦物資和人員的流動都很小,沒有高效運輸的需求。或許平民參戰、城邦之間出現吞併使戰爭規模擴大,大宗物資調動起來,徒步不足以承擔,到那時或許出現輪子或其他的代步工具、方法。又或許會像印加那樣征服了廣袤的疆域,建橋修路但就是沒有用上車輪。
回覆列表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是很奇怪,我一直以來在思考類似的究竟是什麼原因會使人的思維存在盲區及誤區。
按理說,瑪雅人的天文科學數學農業造詣很高,不僅僅只是觀察記錄,而且理論方面亦有一定深度,然而對於近在身邊對人類來說運輸異常高效的區區的車輪卻沒有發明出來。
無論如何,瑪雅人在多年的歷史和眾多的人群廣泛的生產勞動生活中,總應該有人觀察到圓木或石頭從坡上滾落到坡下的現象吧,或者風吹著圓柱東西在地面滾動吧,也應該有人去嘗試去推些各種形狀的東西吧,取放禽類的蛋的時候會發現放不穩就會滾走的吧。
但是從展現的這些現象到發明輪子之間到底是有什麼關鍵的障礙呢?輪子作為運輸車輛上的關鍵零部件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安裝到車輛上,僅僅只有輪子卻又沒有什麼作用。因此沒有任何實際需要去發明和使用單獨的輪子。
所以,為了發明輪子,還必須要先在頭腦中有車輛的概念設計才行(即先要有頂層設計)。這樣,似乎就陷入了這樣一個矛盾怪圈:沒有運輸車輛概念,就發明不了輪子;而沒有輪子,也產生不了車輛的概念。
其他自發發明了輪子和車輛的文明是如何突破這個怪圈的呢?難道是在睡夢中得到仙人指點嗎?我們今天從最簡單的車輛來看,應該有三個主要部分:車斗或車板(容器);軸承(孔軸配合摩擦);車輪。
若各個部件單獨分開,除容器外,軸承和車輪作為零件沒有任何作用。
但是,容器應該是首先已經被髮明瞭出來,只是形狀完全是獨立的樣子。圓柱很容易滾動,只需花費很小的力氣,如前所述,這個也應該容易被人類發現。
如此看來,最困難的問題應該是如何發明軸承副(孔軸配合摩擦)。換句話說,是否能發現轉動和靜止不動如何關聯才是關鍵,才是阻礙瑪雅人發明車輛和輪子的癥結。
因為對瑪雅人的資料不瞭解,不知道他們之前是否有類似軸承方式的應用。
從中國古代史來看,由於古代聖人特別善於觀察學習天文地理及各種自然現象,因此歷史上他們可能從下面一類現象得到啟發,並應該是早已將類軸承應用到車輛之前的生產活動中去,而後移植入車輛的設計之中。
如:太陽圍繞大地旋轉,大地不動;鑽木取火,一塊幹木固定,手搓一根圓尖木快速轉動;水中有漩渦,外圈快,靠近中間慢,中心可能是個空洞;甚至人甩動胳膊轉圈或人全身轉圈的動靜關係等等現象。
要知道,雖然原始,但中國古聖先賢單單從人體本身就悟出了太多的東西,如《黃帝內經》裡的內容我現在都看不懂。
由上所述,只有具備了固定的容器、固定-轉動的軸承副、滾動轉動等三個方面的認識,並在頭腦中產生車輛的概念,那麼發明輪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總而言之,瑪雅人是因為缺少對重要一環-軸承副的領悟和發明,無法在現實中將容器和滾動連線起來,因而最終無法發明用於車輛上的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