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鎂噠02

    食醋加水試試,醋是酸性的,墨其實是C元素,加醋會反應成碳酸鈣,就是石灰,然後變成粉末。平時用的醫藥酒精,白酒也可以,不過最好濃度要高的白酒,例如二鍋頭,如果先兩個都沒有用,就去汽車用品商店買個搽洗汽車坐墊的泡沫噴霧,一抹就掉。用一塊乾淨的白布來塗酒精。不要直接把酒精倒到沙發上,把沙發弄溼可能會導致它變形。調配白醋溶液。在小碗中混合1湯匙洗潔精,2茶匙白醋和1杯水。

  • 2 # 教育秀秀看

    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一歲半到兩歲半的年齡出現亂扔東西的表現,我想告訴你耐心些,這是孩子階段性的表現。

    孩子現在處於肢體發展的關鍵期,他需要透過各種動作來完成手和手臂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手臂的配合性,所以孩子會經常把家裡面可以扔的東西拿來玩。

    作為家長來說,首先要把家裡面不安全的,或者是比較貴重的物品收起來,其次要多準備一些可以扔、拍、打、擰、抓等等玩具,與孩子一起互動。如果在孩子一歲半到兩歲半期間喜歡把球扔來扔去,其實這是孩子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階段,他每次扔等於一次情緒宣洩,再次拿回來他就慢慢的學會來調控自己的心理狀態,這一點非常好。

    至於孩子不收東西,我想在孩子一歲半之內不收東西是在正常範圍內。如果之後還不收拾東西,那就是養成了不良習慣。

    家長應該在早期,也就是孩子一歲半左右跟孩子互動的時候建立規則,比如在玩玩具之前告知孩子玩完要收拾東西。慢慢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慢慢的讓他意識到,任何的物品都應該從哪裡拿到再從哪裡放回去。我們常常說愛孩子,但是愛孩子,千萬不要忘了在任何事情之前立規矩,愛和規則應該是並存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特別明白,幼兒園裡的玩具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放回去,為什麼他們在幼兒園裡可以這樣去做。而在家庭中卻不收拾呢?是環境的變化。在家庭中他沒有參與性,所以我建議父母參與到收玩具的過程中,變成遊戲的環節,孩子就會把它當成比較有興趣的事情去做。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3 # 我就是登寶麻麻

    很多孩子愛亂扔東西,看過的書、玩過的玩具都不收拾,扔的家裡到處都是,讓很多媽媽很苦惱。毋庸置疑,這些毛病雖然都是小毛病,但對孩子今後良好習慣的養成卻至關重要,家長要適當引導,幫助孩子養成愛整潔、愛收拾的好習慣。

    第一,沒有孩子不喜歡玩遊戲,家長可以和孩子玩一個“從哪拿放到哪“的遊戲。家長可以找一個週末跟孩子先一起收拾孩子的書、玩具等用品,規定每樣東西放在哪,最好貼上標籤,讓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每次用完都要念“口訣”:“從哪拿放到哪”,逐漸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第二,有些孩子書包裡總是亂糟糟,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件叫“包中寶”的收納神奇,放在孩子的書包裡,平時哪本書放在書包裡的哪裡孩子清清楚楚一目瞭然,自然不會再亂。

    第三,在家裡家長也可以善於一些“收納神器”,比如玩具箱、書櫃裡再用一些小書架、小書立等等,避免取一兩本書其餘書都倒了的尷尬。

    第四,可以用繪本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知道乾淨、整潔的必要性,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 4 # 皮球兒媽媽

    孩子不會整理東西多數和家庭環境氛圍有很大關係。可能造成孩子不會整理動心的主要兩個原因無非是:1、家長也不會經常收拾家務,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然會收到家庭的影響,從而不會主動去收拾、整理。2、家長太過主動地整理東西了。基本上什麼都不讓孩子去接觸,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的自然不會主動的去整理。

    首先家長太過主動地,要儘量放手讓孩子去做。停止幫孩子整理他自己的東西,讓他養成自己收拾自己東西的習慣。慢慢地他自己熟悉了自己整理的過程,習慣就養成了。其次就是家長要經常把家裡的大範圍整理的妥當,孩子的學習能力使其強的,經常看家長整理東西,他們自己的小房間,他們自己的玩具才能夠自己整理好。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一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

    最後,適當的給孩子鼓勵,時不時的誇獎一下孩子,這樣的話能夠激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在表揚中逐漸養成習慣。並且可以在整理的過程中讓孩子有成就感,找到樂趣。這樣他就能夠堅持的做下去。

  • 5 # 鄧老師和他的孩子們

    第一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幫助孩子整理時,讓孩子一起動手,讓他慢慢有一個自己的房間是需要整理的這樣的概念

    第二步:讓孩子學會觀察,當房間整理好後,讓孩子看一下有哪些不同,和家長說一說,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讓孩子瞭解整理物品時,物品的大小、型別會有一定歸類

    第三步:放手讓孩子去做,很多家長會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或覺得孩子做的不好,總是自己代勞,這點並不可取,做家務累不著孩子,讓孩子從擦桌子、掃地這些小事做起,慢慢學習

    第六步:家長做榜樣,乾淨的學習居室環境不僅可以讓人心情舒暢,也會給人帶來積極作用,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才有底氣去教育孩子

  • 6 # 尼莫媽媽育兒師

    孩子天生愛玩調皮搗蛋,一天的玩玩鬧鬧之後,把家裡弄得一團糟,過後又不主動去收拾整理乾淨,都是由家長去整理了事,那麼,孩子不會整理東西怎麼辦?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不會整理東西呢?

    造成孩子不主動整理東西的原因:

    家長沒有以身作則:以身作則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教育,只有家長做得好了,孩子才會去學。“有其父,必有其子”說的是孩子的身上大多都有家長的影子,在孩子還沒有主觀意識前或後,家長對於收拾整理東西的行為或態度作得不好,孩子會記在心裡,並“有學有樣”。

    家長過度保護:當孩子主動去幫助家長做某些事情時,如洗碗、拿東西,有的家長就會制止或責備,告訴孩子事情是自己的,讓他去玩,以為這樣是在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實則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從而無法養成自理的習慣,孩子不會整理東西也就不奇怪了,因為在他的印象裡,這些是父母的事情。

    教育方面上的疏忽:一般在4歲之前是培養孩子秩序感的關鍵,這個階段,孩子需要了解生活作息和習慣養成等的秩序性,若是家長疏忽,沒有給孩子良好的引導,建立生活秩序感,那麼,就會出現孩子不會整理東西的現象。

    家長應該怎麼辦?

    以身作則,讓孩子意識到乾淨整潔的環境有多重要: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都沒有透過資格考就上崗,或許對孩子教育方面上有所欠缺,但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則,若家長做得好,整理得好,孩子也會看在眼裡,並想著如何去幫忙。所以,家長在拿某件東西或做某件事時,都要把弄亂的東西放回原來的位置,並告訴孩子:“以後,這件東西拿去玩後,把它放在這裡,下一次要玩才能找到。

    孩子弄亂房間,家長別忙著收拾整理,教孩子自己做:孩子會弄亂房間,都是在意料之中,弄亂之後,讓孩子自己收拾,家長在一旁指點,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孩子收拾得好不好,放得對不對,都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鼓勵。此外,家裡一些簡單的家務也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如疊衣服、擦桌子等。

    創造個方便整理的房間:首選我們個有個方便整理的環境,要明確哪些是得整理,如何分類,準備個收納箱收納,讓孩子自己放,使孩子的秩序感明確清晰。

    孩子還小,無法區分哪個型別放哪裡,家長可把整理範圍擴大化:如孩子無法區分哪些衣服是毛衣,哪些是襯衣,家長就買個衣服收納的工具,告訴孩子凡是衣服就都放在工具裡。

    孩子長大一些後,就給孩子制定整理流程,孩子的房間自己整理: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間後,家長就由孩子去自行整理,可以給孩子制定個整理流程,如週一整理哪,週二整理哪,讓孩子把這個流程養成習慣,學會自己去調整適應。

  • 7 # 廖老思

    孩子亂扔東西,不收拾東西,父母有的時候說完以後,孩子好像當下知道要怎麼做了,可是過後還是原樣,其實要糾正孩子這個毛病是有技巧的,那我們來看一下這些方法。

    首先第一點:利用門檻效應,逐漸幫助孩子培養收拾東西的習慣。

    一件事情只要堅持做21天,就會形成一個習慣。作為父母,在孩子還沒有收拾東西的習慣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幫助他,先提出一個簡單的要求,讓孩子把一樣東西先放置好,用完以後要放回原位,如果發現孩子沒有做好,一定要督促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覺得順手就一起整理了,只要有一次,孩子這個壞毛病就會反反覆覆。等孩子完成這一件小事情,我們再慢慢提出讓孩子同時整理幾件物件,當孩子沒有放置好東西,找不到的時候,父母不要幫忙,讓孩子著急一下,讓他知道亂放東西的後果。這樣子以後他就知道了,東西要收好。

    第二點:我們自己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做得怎樣,孩子也會看在眼裡,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家裡的任何一個小物件都在整理好,鞋子不要亂丟,衣服也是,什麼東西放什麼地方,如果我們自己都把東西丟得到處都是,有時候找個指甲剪都要找半天,那我們怎麼要求孩子要做好呢?

    第三點:固定孩子放物品的位置。

    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專門的小櫃子,用來放書,放玩具,放文具等,讓自己分類整理擺放好,要什麼東西就可以在相對應的地方找到。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天地,東西也就不會丟得到處都是。

    最後一點:要讓孩子定期整理自己的櫃子。

    有時候孩子在裡面拿東西,用完之後就隨手丟在櫃子上,沒有擺放好,久而久之,櫃子就會變得亂七八糟,找個東西都要翻半天,因此,當孩子一天學習結束後,提醒孩子整理一下自己的櫃子,將東西放好。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孩子的壞毛病要糾正是需要父母不斷去耐心指導,並且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示範的。因此,想要改正孩子的壞毛病,父母首先得要做好榜樣!

  • 8 # 周舟讀寫學苑

    親,看到這個問題,我有點激動,咱們是同道之人,也在為這個問題尋求答案。

    為了讓孩子改掉不愛整理、不愛收拾的壞毛病,我做過以下嘗試:

    一、引導孩子去感受家居環境給人帶來的影響。

    家裡被他們折騰得一團糟的,我讓他們站在門口好好看看這一情景,然後再問他們:“喜歡乾淨整潔的家居環境,還是亂成一團糟的?”

    所以,我跟他們明確宣告:你們玩的時候,把家裡弄亂,我允許,但玩完之後,必須花時間整理。

    說完這個,關鍵在於監督執行。

    比如,玩完之後,孩子們通常不願意收拾,這個初級培養的起始階段,我們就要強制執行了。孩子一般不大情願收拾,那麼可以從和孩子一起收拾,漸漸過渡到讓孩子獨立收拾。反正,孩子不好收拾。 根本就不允許進行下一項活動。

    我昨天帶孩子們出門玩,也是看到沙發上丟滿了他們的衣服,立馬火氣就上來了。但我忍住沒發火,只是跟他提出要求——把衣服疊好放齊後,我們再出發。什麼時候做好,什麼時候走。堅決執行!

    孩子們很快就收拾好了。

    當然這樣的招數要看情況,依據孩子們對下一項的期待程度來適度執行。不要頻施冰冷的高壓。

    二、抓住時機引導孩子感受及時整理的好處

    我家孩子經常將衣服、襪子、書等隨手丟,到要用的時候急哄哄的。

    一二年級時,孩子經常在要出門的時候,才想起哪本書沒裝,哪種材料沒帶,關鍵是想起來後去找,根本不知道放在哪裡,而上學時間又緊張,害怕遲到,所以早上出門成了一種雞飛狗跳。

    適時叨叨,“你看,及時收納整理物品,很重要,必須將物品及時歸位。”

    然後,也挑一個和諧的氛圍,將及時收納整理的要求再重申。

    接著等孩子回家,我們需要刻意提醒孩子將看過的書歸位,做完作業及時將書本、作業收納進書包……這樣的及時整理訓練,需要我們在固定的時間段,監督孩子完成。

    等訓練一段時間後,孩子做完作業就知道將學習用品等及時歸位,放好啦。

    這個過程,起始階段最磨人,孩子起初不配合,會發躁,氣哼哼,我們需忍受他們的哼唧和大吼大叫,但只要我們不動氣,溫和堅定的監督執行,孩子最後會慢慢改進的。

    我家大妮,一直到了三年級,書包裡的物品才學會放整齊!這樣,孩子的學習用品丟失和忘掉帶的機率減少,她的煩惱也減少了,也更願意聽我的提醒了。

    我相信,你只要多想辦法讓孩子體驗整理、收拾後對生活的積極影響,孩子慢慢就會接納你的要求。

    我家娃現在才會順從一點,在我提醒一句後,立馬收拾學習桌和沙發等。晚上睡覺前,整理床鋪,訓練了近半年才形成習慣。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像萬里長征一般,路漫漫,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願同走在育兒路上的你,與我共勉,一同繼續學習前進!

  • 9 # 寶媽麗麗在修行

    我也遇到過跟你一樣的問題,不過現在我很好地解決了,下面分享一下經驗:

    一 不大包大攬,也不跟“收拾”一起打敗孩子

    我們家一個孩子,4個大人,平時很寵愛孩子,什麼事情她基本都不動手的。到了4歲多,穿衣服、吃飯、收拾玩具等等、等等,很多事情都想讓大人代勞。

    我覺得不能再縱容了,就做了一個規定:我說,以後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我會提供幫助。

    這個規定不僅是對孩子的,也是針對全家人的。

    1 在大人這邊,我不希望爺爺奶奶再插手。

    他們兩個恨不得每餐都喂孩子,平時跟在孩子後面“收拾殘局”,孩子的玩具、衣櫃、繪本等都是他們收拾的。他們一方面寵溺,一方面是覺得孩子沒有能力收拾。

    其實不然,孩子從3歲開始就可以整理自己的東西了。整理得沒有大人好,但也是可以做到基本整潔的。所以,我們不能大包大攬,要敢於放手,不然孩子永遠都覺得“這件事會有人做的”。

    同時不要過於追求完美,畢竟孩子不可能做得跟我們一樣好。

    2 在態度上,不要跟孩子對立。

    雖然整理自己的東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站著吆五喝六,各種打擊。我們做家長的任務是幫孩子成長,養成好習慣。

    所以,在整理這件事上,我們是要幫孩子,跟孩子站在一邊去打敗不良生活習慣的,而不是站在不良習慣這邊一起跟孩子對抗。

    想通這一點後,我們可以換個思路,給孩子提供幫助。

    提供幫助包括幫一把,比如,我來負責這邊,你來負責那邊;提供幫助還包括讓孩子轉變態度——這不是任務,而是遊戲的最後一個環節。

    把這個過程變得有趣一些。比如我會跟孩子比賽,看誰收拾得快。還會假裝某個玩具礙事,看看孩子能不能替我解決這個“麻煩”。

    提供幫助還包括鼓勵,給予正向反饋:我看到你開始收拾了,你為咱家的整潔做出了貢獻,我要向你學習。

    我看到你把自己的小凳子收在了正確的地方,避免了奶奶被絆倒,這也是在為他人考慮……像這樣的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說。

    相信你能做到這些,那麼,讓孩子有意識去整理自己的東西,是不難的。

    二 給孩子提供“整理”的最小化路徑

    我們覺得容易的事情對孩子來說並不容易,比如用筷子,我們習慣了,孩子剛開始學會遇到很多困難,困難會讓他們望而卻步,尤其是沒有太多心理能量的小孩子。

    整理也是一樣,一個習慣了被別人照顧的孩子,是很難開始的。所以,我們就要把這條路鋪得順利一些。

    那麼如何鋪得順利一些呢?

    1 利用遊戲

    咱們前文說過,可以把整理當成遊戲,孩子們都愛玩遊戲,這樣開始就不難。

    開始之後,一點點的,收拾一個有一個的歡喜。收拾完了,還挺有成就感——記得把它當成功事件,有儀式感地記錄一下。

    下一次,孩子會更樂意。

    2 在形式上讓孩子感到歡樂

    比如,我家的收納箱都是孩子自己挑的、她喜歡的小動物形狀——每天小動物都要肚子飽飽的,肚子太空它不舒服呀。

    我朋友家的孩子特別喜歡色彩鮮豔的東西,她就買了五彩繽紛的收納整理櫃,讓孩子每天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彩虹寶寶”。

    你可以自己發揮,形式上是歡樂的,孩子想到整理都是美好的記憶,就比較容易開始,這也是減少路徑上阻力的一種方式。

    3 藉助繪本

    我挺喜歡用繪本來解釋一些東西給孩子的。

    我當時利用了一本叫《有困難也沒關係》的繪本,這是一套《兒童逆商培養》繪本的其中一冊。

    之所以選這本是因為我覺得孩子不整理,並不是她不知道整理好,而是一團紛亂後,她感覺到“亞歷山大”,她面對困難時以前都是家人幫忙,現在要自己動手,有壓力——其實你細想的話會發現,很多孩子沒有養成整理習慣,都是這種心理。

    就是這本書,這是內頁

    我就跟她讀這本書:

    這本書先是確認了困難的存在,同理了孩子的內心;接著又說困難也可以成就我們,當我們戰勝困難會如何;最後給孩子一些方法,比如分段、設立小目標。

    質量好,價效比高,可以反覆使用很多年。

    12個主題,逆商培養繪本,適合2-8歲孩子。

    4 減少孩子的物品

    孩子也需要斷舍離。

    物品越多,心越亂,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培養,而且搞得家裡亂糟糟的,大人的情緒也不好。

    所以,大人要管得住自己,少買——這點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總想給孩子更多。

    孩子這邊要讓他們學會告別——這些物件陪伴過我們,現在它們跟我們一樣要進行新的旅程了。

    孩子的衣物,能不留的就不要留了,有些基本沒穿過的,可以回收利用;玩具該淘汰的,就淘汰,也可以送給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孩子的手工作品也不要太過留戀,讓孩子選出自己不捨得扔的留下,其他的拍照留念。留下的也要整理在畫冊中,整整齊齊,方便以後翻看。

    好了,這就是我的回答,現在簡單總結一下:

    不要大包大攬,跟孩子一起養成習慣,提供幫助;在孩子整理的這條路上,減少阻礙,形成順滑路徑,孩子就更容易開始。

    最後我談點感想:

    有朋友可能會說,你寫的這些可能我都做不到,我比較擅長的是要求和命令——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會選擇比較容易走的路。但最難走的路,通往最美的風景。

    你不去努力,天長日久,跟別人的差距就拉開了。而你一點點積累,就會日漸所長,歲月定不負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鐵軌道與普通鐵軌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