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繁間一葉

    《說文》:“桎,足械也。”也是說:“桎”字的本義為“腳鐐”,如《周禮•秋官•掌囚》鄭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也就是說:鎖在手上的手銬叫做“梏”,鎖在腳上的腳鐐叫做“桎”。古代“桎梏”常常連用,如《後漢書•鍾離意傳》:“意遂於道解徒桎梏。”也就是說:鍾離意於是在路上解下了囚徒的刑具。因為桎梏是鎖住人的刑具,所以“束縛”、“約束”亦可稱“桎梏”,如《莊子•德充符》:“……以是為己桎梏邪?”大意是:把這個當作束縛自己的東西嗎?

  • 2 # 使用者2155507629902

    古稱為枷鎖。枷,是舊時套在罪犯脖子上的刑具,用木板製成,分左右兩片模板 木板中間有幾個矩形和鑿空的洞用來夾住兩片木板起固定左右:稱為披枷帶鎖。 鎖是是懲罰性的特種鎖具,從古代的木製枷鎖演變而來用來套住犯人的手,指,腳等部位手鎖和指鎖多用木板製成(現在改用金屬如手銬)。腳鎖是腳鐐用金屬製成多為鐵或是很重的鉛球。

  • 3 # 歷史茶坊

    在眾多的清宮戲中經常能看到清朝皇帝處罰犯人時的一句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句話中的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的寧安市,寧安的滿語就叫寧古塔,而披甲人就是當地的官兵,因為冷兵器時代的官兵作戰都要身披盔甲,因而得名“披甲人“。

    那麼,寧古塔為什麼會成為犯人的流放之地呢?

    在唐宋時期被流放的犯人大都發往廣東,福建以及貴州等地,那時候這些地區尚未開發,人丁稀少,瘴氣密佈,可謂不毛之地。將犯了罪的人流放到這些不毛之地是想讓他們吃苦受罪,好好改造。

    到了清朝時期,這些地方都開發很好,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而寧古塔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人口稀少,加上又是苦寒之地,為了能更好的懲罰犯罪之人,清朝就將流放之地改為寧古塔。順治十五年,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

    在清朝時,犯人一聽說被髮配寧古塔有些乾脆就自殺了,覺得死了比活受罪強。其實寧古塔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除了冷一點,其它方面還是蠻不錯的。寧古塔山高林密,物產豐富,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東北一直流傳著“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諺語。那為什麼犯人會這麼害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呢?

    主要是因為寧古塔距中原路途太多遙遠,而當時的交通極為落後,路上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實在無法預料。據《研堂見聞雜記》記載,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就算僥倖活著到了寧古塔,犯人來到這裡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改變清朝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飢挨餓,為當地官員、滿人官兵當牛做馬,淪為家奴。所以,很多犯人為了避免受辱就寧可自殺也不願意流放到此。

    清朝後期,寧古塔已經開發得比較好了,清朝流放犯人也不再往寧古塔發配,而是發往新疆,比如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而早年間發配在寧古塔的犯人,絕大部分就在當地安家落戶,娶妻生子,只有小部分人返回中原老家去生活,清朝著名詩人吳兆騫就在寧古塔生活了23年,最後被康熙重臣明珠所救,回到了京城。

  • 4 # 夏有涼風61

    寧古塔,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的重鎮,滿族人的發源地,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同時也是清廷流放犯人的噩夢之地。

    我們常看到清宮劇裡,皇帝說,發放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那寧古塔清代時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了?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滿語為六個的意思,因出於東北地,氣候惡劣,人煙荒蕪,除寧古塔附近有人,到處都是沼澤,森林和野獸。《研廷見聞雜記》說,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在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夠活下來的不多,當時還有一個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陽堡,也是一個毛骨悚然的地方,但與寧古塔一比,尚陽堡有房子還能活下來,也許有人會問,寧古塔既然帶塔字,肯定有點文明遺留吧,這樣想就錯了,寧古塔是前面所說滿語六個的意思,沒有塔,連塔的影子都沒有,

    那流放的大多都是些什麼犯人了,他們大多都是宮廷內部,勾心鬥角的失敗者,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獄,科場案等,沒有被砍頭與一大群株連者發配,有全家流放的,有禍及九族的,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康熙年間有詩人曾寫過倆句詩,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可見流放之地大多都是江南和中原名士及佳麗。

    那流放到寧古塔去幹什麼,其實發配去了流放地做什麼早已定下,如賞給出力兵丁為奴,給批甲人為奴等,有的孩子已經是奴隸了,流放過去的人多了用不了,男的換馬,女的賣給娼寮,最好的待遇就是在官莊做苦力,沒有自由,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就是打圍,燒石灰,燒碳,並無半刻空閒,

    清朝滅亡後,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在清朝未亡前就有好友湊錢贖回的,當然也有極少數人逃回的,清朝滅亡以後,大多流放人已在寧古塔,安家落戶,生兒育女。

  • 5 # 五味社

    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清朝初年,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東北是流放不二選擇地。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清朝統治者對東北封禁政策愈發嚴格,流放寧古塔的人因此日趨減少。

    寧古塔在清朝,是令人害怕的地方。根據《研堂見聞雜錄》記載:

    “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華人亦無至其地者。”

    從北京到寧古塔,因為距離之遙遠,天氣之惡劣,很多人還沒達到寧古塔就死在路上。才子吳兆騫因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二十三年,因他才學出眾且聲名鵲起,在寧古塔還算過的安逸,不僅得到當地人的尊重,而且還被寧古塔將軍聘請為家庭教師。但其他人的生活處境可就悲慘許多,尤其是為奴的流人。

    清朝中後期,東北封禁政策嚴格,特別是乾隆和嘉慶時期。乾隆年間,清政府下令奉天流民必須取保入籍,否則限其10年內遷回原籍。因此,由於封禁政策,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日趨減少。嘉慶時期封禁更嚴,關外土地盡在封禁之列,東北成為完全的封閉狀態,更別提流放寧古塔了。

    所以清朝滅亡之前,寧古塔已經失去作為流放地的作用。

  • 6 # 史之策

    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是在清廷劇中最常見的發配方式。

    先介紹歷史背景,何為寧古塔?何為披甲人?

    寧古塔在黑龍江的寧安縣,後來被努爾哈赤看中此地。就作為了後金屯兵之所,也成為清朝龍興之地,但是也相當的荒涼。

    順治皇帝登基之後,就將此地作為主要流放場所。一者是為了懲罰犯罪之人,要求其從北京走到黑龍江。二者是為了建設此地,不僅省了關押的口糧,還得了免費勞動力。

    清朝強調人種等級制度,旗人是貴族階級。另外還由低到高包括了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是奴隸,披甲人是降清的漢人,旗丁是相對較高的女貞人。

    披甲人是自由人當中最低等級,除了平時行軍打仗,還要負責基礎經濟建設。披甲人其實算作是旗人的半個奴隸,發與披甲人為奴,可想而知是奴隸的奴隸。

    順治15年寧古塔開始作為流放之地,一直到清朝滅亡,將近300年時間。其實寧古塔已經被改造得很好了,已經不再是昔日的荒涼地貌。

    早年間一段被流放寧古塔,很多人直接選擇自殺。一是由於路途遙遠,堅持不到地方就累死。二是就算到了地方,由於太過荒蕪,開墾太過困難,很多人也是被累死。

    但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一直到清朝末年,寧古塔其實很適合人居住了。於是之前很多被流放來的罪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選擇定居這裡。也有一部分人,選擇重新迴歸中原地區。

    再額外說一點,其實到清朝後期,發配之地已經不再是寧古塔,而是改為又窮又荒涼的新疆地區。比如說林則徐由於虎門銷煙,被髮配到新疆地區改造。

  • 7 # 老照片

    在許多清宮劇中,對那些“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的重刑犯,皇上經常會將他們發放至寧古塔,終生不得回京。那麼寧古塔到底是哪裡呢?真如電視劇中所演的是令人恐懼至極的極遠、極寒之地嗎?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在滿語裡,寧安就是寧古塔的意思。

    寧寧古塔為何會成為重刑犯的流放之地?為什麼有些犯人一聽說自己要被流放寧古塔,就寧可先行自我了斷,也不願去那苦寒之地呢?

    在唐朝、宋朝時期,罪犯一般都往南方發配,如廣東、貴州、福建等地,因為那時候這些地方人煙稀少、尚未開發,是不毛之地,將他們發配去是進行改造,多吃點苦頭,多受點罪。而到了清朝,南方那些城市都已經發展的很好,自然要為犯罪之人另選個地方流放,就選中了距京城十分遙遠,又是苦寒之地的寧古塔。

    其實寧古塔本身並沒有那麼可怕,山高密林、資源豐富,就是冷了點,也不至於讓人一聽就想尋死。主要還是因為流放寧古塔的途中,路途十分遙遠,條件艱苦,一路上不知要經歷多少磨難。大部分人在半路就會喪命,不是被豺狼虎豹吃掉,就是被餓極的人類分而食之,總之能活著到寧古塔的人不多。就算命大,僥倖到了寧古塔,還要被要求做各種苦力:修路、築橋、開荒、種地,甚至淪為家奴,為當地人做牛做馬,要知道能被髮放至此地的犯人多少還是有些身世背景的,受這些屈辱對他們來說簡直比死還難受。

    到了清朝末年,犯人們也不再發放至寧古塔了,而是流放至新疆。

  • 8 # 貓眼觀史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重犯在清朝滅亡之後,都繼續待在寧古塔,因為他們哪裡也去不了,全部被袁世凱關在此地。寧古塔在當時滿清人的印象當中並不好,自古以來發配邊疆都是重罪,而清朝發配的地點就是寧古塔,用清朝詩人吳兆騫所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所以人們對寧古塔的印象並不好,認為被髮配到這裡簡直就是生不如死,還不如自盡來的痛快,他們甚至寧願接受腰斬、凌遲這樣的酷刑也不願去寧古塔,事實上他們只是沒去過寧古塔,對未知領域的一種恐懼,相對來說,寧古塔比起新疆地區要好很多。甚至不比自古以來的犯人流放地要差,比如古代的廣東、福建、四川、海南等不毛之地,在當時還不如寧古塔。

    那麼寧古塔究竟是哪裡?

    這名字總覺得聽起來耳熟,因為在清宮劇中也經常聽見,寧古塔就是如今黑龍江牡丹江下轄市寧安縣,寧安縣在清朝用滿族語言就是叫寧古塔,可以說這裡是滿族人祖先的居住地,更是他們發家的地方,人們稱之為“龍興之地”。

    (如今的寧安縣)

    所以當時清朝發配重犯都是發配到寧古塔,這裡主要是因為寧古塔屬於苦寒之地,讓他們來這裡就是受罪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讓這些重犯來這裡進行建設和改造,畢竟是龍興之地,總得將這個寧古塔開發的更好吧。

    (寧古塔官員)

    二:那麼清朝滅亡之後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都去了哪裡?

    很簡單,他們都在這裡娶妻生子了,或者拖家帶口的賴寧古塔生活,上文也說到過,寧古塔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除非當地的官員刁難你,實際上很多被髮配到這裡的重犯待遇都還不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人在沒來這裡之前都是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萬一哪天又被皇帝召回也不是不可能。

    當時的寧古塔除了冷之外,住人是沒問題的,寧古塔山林茂密,物產豐富,當時寧古塔的人參據說隨隨便便都能採一大捆,山中野果也是漫山遍野,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河裡魚蝦應有盡有,並不像其他流放之地,讓你很難生存下去。

    所以說來過的犯人才知道,並不能盲目的相信外界謠言,他們心想還好自己沒有自殺,寧古塔可謂是完全被黑化了的人間地獄。文章開頭寫的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二十三年,二三十年什麼概念,他不要過得太瀟灑,如果真像其他荒蕪之地可能餓都餓死了,他不照樣活了下來。

    清朝記載最後一個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是愛新覺羅·載瀾,道光皇帝的孫子,也就是光緒皇帝的堂兄,因為1901年八國聯軍議和中,是列強要求慈禧嚴懲載瀾,但是慈禧將他發配到新疆去了,因為載瀾是皇親,新疆巡撫對他算是跟供奉祖宗一樣的對待。直到辛亥革命爆發,載瀾就選擇地方躲避戰亂,他居然選擇了寧古塔,以後也一直待在寧古塔生活直到去世,可能他也想出去,但是袁世凱不允許。

  • 9 # 祥子談歷史

    清朝滅亡之後,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都死了,只能去地下了。並非聳人聽聞,而是正常現象。

    寧古塔披甲人的福利與期限

    自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多數開國功勳隨其入關,都享受起了繁華之地的榮華富貴。但是寧古塔作為大清的龍興之地,又必須要有人去鎮守與建設。所以,朝廷便將犯有重罪的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鎮守苦寒之地的披甲人為奴。其實,這也是一個變相的福利,用於安撫和獎勵這些鎮守黑龍江、吉林等苦寒地區的將士。

    當然,這樣的福利不可能是無限期。

    對於國家來說,這些開國功勳能有個一二代人享受這樣的福利,也算他們有了交代。

    隨著國家實際的發展需要,犯人一直流放寧古塔的策略也自然會隨之改變。

    經過一二代犯人,近百年對寧古塔之地的建設,已有了明顯的成效,所以同樣沒有必要再流放犯人再去進行建設。

    大清國策發生重大調整,已重新設立犯人的流放之地

    據《三流道里表》、《五軍道里表》、《清代新疆流放研究》、《新疆條例說略》等史料中均有記載:公元1759年,自乾隆皇帝徹底平定新疆,設立伊利將軍,統轄新疆天山南北兩路的軍政事務,一直到清朝滅亡,除去同光之時的民變以及阿古柏的侵擾之外,大清對新疆一直進行著有效的管理與治理。因此,西北一直被列為大清的經略重點,而甘肅、新疆兩地也成為了朝廷遣犯的重點流放去處。同時,乾隆又將西南貴州的畢節縣、興義府安南縣,雲南曲靖府的南寧縣、沾益州、陸涼州、平彝縣;巴藏、兩廣等地也設為犯人的流放之地。也就是說,在乾隆徹底平定新疆之前,多數犯人都會流放到寧古塔,但是之後便變為甘肅、新疆、貴州、雲南等地。但是,新疆、甘肅依舊為朝廷犯人的重點流放之地。

    《三流道里表》新疆部分中規定,甘肅鎮西廳、直隸迪化州、直隸哈密州為三等流犯應流地方等。同時,《五軍道里表》新疆部分中更是對附近、近邊、邊遠、極邊、煙瘴等流放地點及路程做了詳細的說明。

    期間,大清為了平定厄魯特蒙古在伊犁地區建立的準噶爾政權,造成當地人口銳減,千里無人煙的局面。為了鞏固國防,開發新疆,解決人口稀少的問題。因此,乾隆制定了“移民實塞”的政治策略。目的,既給了死罪犯一條生路,也可以解決守土軍隊的糧食問題,還可緩解內地土地貧瘠,人多地少的弊端。同時,為了解決因男多女少,而容易引發暴動或逃亡的事件,朝廷便將農民起義失敗被俘的將士妻女以及其它罪犯女子等,由地方官媒出面,將這些女子配給安分守己的犯人。到了清末光緒年間,經過百年的繁衍生息,這裡的人口暴增了數十倍之多。

    例如:備受乾隆器重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在他45歲那年(公元1768年)時,因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一案受到牽連,後被流放新疆。當時,由於兩淮地區鹽稅一年虧空高達1000萬兩白銀,而已經退休的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卻被御史舉報有貪汙嫌疑。但是,當乾隆派人到盧家搜髒時,其家中卻僅有少量財寶,因此他懷疑有人曾為其通風報信。

    不久,書生李容向朝廷舉報,說自己親眼看到盧見曾的家人提早將錢財轉移它處,而通風報信者便是翰林院的侍讀學士紀曉嵐。之所以紀曉嵐甘冒風險,是因為兩家有姻親關係,即:紀曉嵐大女兒嫁盧見曾孫子盧蔭文。因此,乾隆一怒之下,將紀曉嵐流放新疆進行贖罪。紀曉嵐到了新疆後,備受提督溫福器重,他經常請其修改奏章或代筆書寫奏章。當溫福離開時,還將一名叫“夏荷”的婢女賞賜給紀曉嵐,後來該女子還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並留在了吉木薩爾縣。

    同時,道光年間,1841年6月28日,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曾被朝廷革去四品卿街,“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此外,在1900年,慈禧太后還將光緒皇帝堂兄,輔國將軍,晉輔國公載瀾,流放到新疆迪化(烏魯木齊)、綏來兩地居住。

    所以說,從1759年乾隆平定新疆開始,到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歷時長達153年。在此期間,犯人基本都不再流放到寧古塔,而是新疆等,所以當153年後清朝滅亡,之前發配到寧古塔的犯人豈不基本上已經老死他鄉。

  • 10 # 三葉草悅典

    清朝滅亡之後,寧古塔犯人去那裡了?

    寧古塔是清朝流放犯人的重要地點,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當地人煙稀少、到處都是森林、草甸,住著清軍八旗後備力量——披甲人群體。這些披甲人,前身就是清軍入關時,留守在東北的八旗軍,以索倫部落為主(也就是今天的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民族)。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多數是犯罪的官員和因文字獄受牽連的讀書人,這些人往往是舉家發配,而且在發配文書中總帶有一句:給披甲人為奴,遇赦不赦。意思就是讓這些流放者在披甲人監督下,終生戊守北疆,永世不得回家。

    其實他們的生活並不艱難,由於文化水平高、而且有過做官的經歷,在寧古塔,這些犯人頗受尊重,往往成為當地索倫部落的人參、貂皮經銷商(披甲人只會打獵、不會經商)和當地滿族官員的家庭教師。《劍橋晚清史》一書中,對這些發配到東北的犯人(大多數是官員文人)的生活是這樣描述的:“在邊遠的滿洲......這些以前的官吏喪失了官位和權勢,同老百姓並無二致。但在事實上,他們透過經商,或者就任滿族官員的西席,很快就改善了自己的命運。為滿族官員的孩子授課還帶來別的機會,因為雖遭放逐,那些官員的舊影響還如影隨身,所以滿人的上層社會還引為同類,樂與過從”。

    如,詹事府詹事方拱乾因江南科場案株連,1659年舉家被流放寧古塔。到寧古塔後,官府分給他們一家餬口的田地,並給以黃牛和種子,他有時“呼牛駕短犁”,“輟谷且種蔬”;有時於雨後在草甸散步,有時還打打狍子和野豬。在寧古塔的沃野,方拱乾寫出了《絕域紀略》和《何陋居集、域外集》兩本書,吟出了“荒哉飽飯六十年,白頭才知辨麥菽”(《力田行》)及“素餐六十年,白頭乃食力”(《摘蔬》)的詩句。 可以說日子過得充實而逍遙。

    清朝前期,東北地區一直實行封禁,普通漢人是不能進入的。因而,寧古塔在漢人心目中就好比俄華人心目中的西伯利亞,是荒涼的極邊地區(其實遠非如此)。清朝後期,為抵禦俄國和日本的入侵,清朝開放了對東北的封禁。1907年,設立東三省,鼓勵漢人闖關東,山東、直隸流民“聞風踵至”“終年聯屬於道”,東北由荒涼的極邊地區變成移民開發的活土。到清朝滅亡時的宣統四年(1912年),東北人口已達1841萬人,其中約1000萬人是山東、河北等地自發遷入的流民,當然也包括寧古塔的犯人。清朝滅亡之後,由於是舉家流放,寧古塔的犯人大多留在當地,成為最早的一批東北拓荒者。今天的東北人中,有很多人都是這些當年流放者的後代。

  • 11 # Crazy歷史

    發配寧古塔,是清宮劇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話。而聽到這句話的犯人,無不是大驚失色,很多人甚至一死了之。那麼寧古塔到底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地方?清朝滅亡之後,寧古塔的犯人們都去了哪裡?

    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的寧安市,寧安的滿語就叫寧古塔。

    熟悉滿清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時期,關外即東北地區為女真人所盤踞。不過當時的女真人依舊是部落模式,分別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個較為鬆散的部落。寧古塔所處之地,常年苦寒,在生產力較為低下滿清王朝時代,確實不是一個適宜的地方。

    但是這裡是滿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又因為康熙年間和沙俄人在興安嶺一帶發生過戰事,為了防備虎視眈眈的沙俄,滿清政府在這裡戍守了諸多邊軍。

    為了保護好自己的老家,滿清政府給予這些邊軍更好的待遇。而發配到寧古塔的犯人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福利。這些犯人被髮配到寧古塔之後,會被隨機分配給相應的“披甲人”,即戍守士兵。他們除了要服侍好這些士兵,還要做很多修築城牆等工作。這在其他地方可以說無非是屈辱一點,累一點而已,但是在寧古塔那種惡劣的環境下,就隨時會丟掉性命。

    除了惡劣的環境,這些士兵因為常年駐守邊疆,性格上也會發生扭曲,對待這些發配而來的犯人往往極盡虐待之能事。

    可以說,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每天過著生不如死,隨時丟掉性命的日子。可想而知,為何一些人聽到之後會直接自殺的原因。特別是一些女性,發配到寧古塔,其遭遇更是慘絕人寰。

    除此之外,在去往寧古塔的路途上,因為要跋涉千山萬水,死亡率極高,堪稱一場死亡行軍。據《研堂見聞雜記》記載,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當然,對於滿清政府而言,並非是讓他們去送死,而是希望他們能好好開發邊疆。當然透過許多年的改造,這個目標在清末的時候,也算是基本實現。

    到了滿清末期,寧古塔已經開發得比較好了,清朝流放犯人也不再往寧古塔發配,而是發往新疆,比如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而早年間發配在寧古塔的犯人,絕大部分就在當地安家落戶,娶妻生子,只有小部分人返回中原老家去生活,清朝著名詩人吳兆騫就在寧古塔生活了23年,最後被康熙重臣明珠所救,回到了京城。

    清朝滅亡之後,因為中國軍閥混戰,全國上下一片亂世景象,而寧古塔等地因為距離風暴眼較遠,再加上東北豐富的物產,反而成為了當時的世外桃源。這也使得部分人來到寧古塔定居,這可能是當年滿清統治者難以想象的。

  • 1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看過清宮戲的朋友,肯定對一個地方不陌生。那就是寧古塔了。經常會在影視作品中聽到皇帝要把某某某發配到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因此在很多人印象中,寧古塔就是一座人間地獄,很多人也認為寧古塔就是一座囚牢。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回事。寧古塔不是一個機構,也不是一座監獄。而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同時他也是清朝設在盛京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寧古塔對於被髮配的罪犯來說或許是地獄。但對於瞭解寧古塔的人來說,寧古塔就是一個城鎮。而且還是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城鎮。

    事實上寧古塔之所以會被人誤解,就是因為它是清朝時期流放囚犯的地方。這就好比其他朝代流放囚犯島崖州、川蜀之地一樣。當時的人們也認為南方流放的地區就是地獄。但事實上呢?他們所認為的地獄不過是還沒有開發出來的荒涼之地而已。真正開發完畢後,南方不也是魚米之鄉嘛。清朝為何把囚犯的流放之地改為了北方寧古塔呢?還不是因為南方那些本來是流放囚犯的地方,到了清朝時期都成了美麗富饒的地方嘛。而寧古塔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再加上地理位置偏遠,生存環境惡劣。因此才會成為了清朝的囚犯流放之地。

    寧古塔不僅僅是清朝的囚犯流放地,更是滿清的軍事重鎮。同時因為寧古塔也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在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寧古塔也是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正因為這個特殊職能的因素。寧古塔成為了一個非常龐大的貿易集散地。也就是說寧古塔不僅有軍隊,還有平民居住。並且還有更多的貿易商人存在。囚犯到了寧古塔後就會在寧古塔安家落戶。就好像影視作品《水滸傳》裡的林沖一樣。到地方正常的工作安家生活。所以說囚犯到了寧古塔後,基本上都融入到了當地生活中。

    清朝時期人們聞寧古塔而色變,不是因為寧古塔恐怖。而是遙遠的路途和寧古塔的嚴酷生存環境恐怖。清朝吳兆騫因為牽扯弊案被髮配寧古塔。他在給母親的家書中寫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由此可見寧古塔惡劣的環境氣候。此外方拱幹也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一方面突出了寧古塔惡劣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前去寧古塔的一路艱險。

    至於清朝滅亡時期寧古塔犯人哪去了。這一點和清朝就沒什麼關係了。因為早在1860年時期,寧古塔地區就不再歸屬於滿清了。因為當時沙俄強行逼迫滿清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並且割讓了清朝的部分領土。寧古塔就是在那個時候被沙俄割讓走的。這個時間段要比滿清滅亡還要早。因此滿清滅亡和寧古塔犯人本質上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很早寧古塔就不屬於滿清,寧古塔被沙俄佔領也就不存在華人了。現在俄羅斯遠東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參崴及納霍德卡均處古代寧古塔。國恥不可忘,俄羅斯和日本一樣,同樣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 13 # 筆說文史

    在清朝,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可能不會知道寧古塔是什麼,對普通人來說寧古塔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而已。

    可如果你在清朝為官,聽到這個寧古塔這三個字說明你今後的仕途再無晉升的可能,能否活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寧古塔說得上是人間煉獄。

    怎麼會這麼說呢?

    在看清朝劇的時候,往往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某某皇帝大發雷霆,呵斥跪在下面的官員。說這麼一句,發放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下面的官員那可就嚇得不行,連連喊道:“皇上,臣冤枉呀!臣冤枉呀!”嚇出尿褲子也不為過。

    千萬不要被寧古塔中的塔給迷惑了,哪裡沒有塔,塔在華人民心中是存在一份寄託,是聖潔的。

    《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

    寧古塔說白了就是一座軍事要塞,地處中國的東北地區,天氣異常寒冷,完全可以做到撒水成冰,那都是小菜一碟。

    他們是犯人,沒有保暖的衣物,如何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就是一件難事,他們是犯人,每天必將乾重體力活是必不可少的,乾的不好還有皮鞭加身。

    要是生病了,就自求多福吧!

    你可想象他們在前一秒還是人前顯貴,而此時卻是枷鎖加身,巨大的落差不止於此。

    以前的他們身邊有人伺候,現在得學會照顧自己,對於習慣了奢侈生活的達官貴人想要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生存是難比登天。

    可是,他們大多是知識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寧古塔地區的貧瘠的情況。

    大清並沒有一如既往的強盛下去,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聽的最多的是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清朝的退敗。

    在清朝末期,清政府自己都自顧不暇了,基本上是斷了聯絡。能在寧古塔活下來數量就不多,能活的下來的是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環境,更何況年紀大了,不願意再折騰了。有的人在寧古塔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寧古塔自清朝的滅亡而成為歷史的塵埃,就讓它隨風飄揚吧!

  • 14 # 文青國學

    “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清朝的犯人聽到這句話,有的乾脆自殺,畢竟流放寧古塔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清朝的寧古塔就是現在黑龍江的寧安市,在現在或許不怎麼出名,但在古代尤其是清朝可以說是大名鼎鼎,不因其他,就因為一句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而披甲人也不是其他人,就是所謂的官兵,只因為身披鎧甲,所以又稱披甲人,很多犯人在一聽說要被流放寧古塔的時候都會選擇自殺。

    寧古塔作為滿族的發家之地,可為何窮兇極惡的犯人也會害怕這個地方嗎?原因很簡單,寧古塔位於東三省的黑龍江省,其環境自然是寒冷至極,長期呆在中原舒適地帶的人自然是受不了那裡的環境。

    還有就是路途遙遠,現在從北京到黑龍江也不過幾個小時的路程,但在古代可沒有高鐵,全靠走路,罪大惡極的還需要帶著枷鎖,這常人如何能忍受的了?

    並且不僅是環境和路途,就算是一路安全到了寧古塔,並且適應周圍環境,但到了那裡還是為當地官兵做奴才,由於距離偏遠,所以人命在那裡並不重要,這就是很多人寧死也不願去寧古塔的原因。

    那麼清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王朝,也是往寧古塔流放犯人最多的一個王朝,在清朝被推翻之後,寧古塔的犯人都去哪了?這些人可都是窮兇極惡之人啊。

    定居當地

    從清軍入關到後來溥儀被推翻,清朝的統治者是換了一代又一代,寧古塔裡面的犯人也是換了一個又一個,並且凡是被流放進寧古塔的罪犯,就算是天下大赫也不能出去。

    所以一代又一代人,就長期生活於此,也許剛開始還不能適應這個環境,但時間長了就不得不適應了。

    對於他們來講,外面的清朝推翻與否都跟他們沒有關係,就算清朝被推翻,他們真的可以出去了,那麼他們又能去哪呢?而在寧古塔這邊有家還有家人,雖說環境不好但也適應了,於是就長期在此生活下去。

    繼續鎮壓

    還有一種傳的比較廣的說法,就是袁世凱在推翻清朝之後並沒有將寧古塔的犯人給放出來,而是讓他們繼續在寧古塔自生自滅。

    這一點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寧古塔裡面關的都是一些窮兇極惡被流放之人,一般的罪狀最後能淪落到流放的地步嗎?

    這些人在清朝的時候有不法行為,難道現在清朝被推翻了,他們就老實了嗎?這機率實在是太小,更大的機率就是出來之後繼續為非作歹。

    在這樣的情況下,袁世凱做出這麼樣一個決定也屬實沒什麼錯,並且我覺得可信度還是蠻高的。

    寧古塔已無人

    其實在雍正之後寧古塔就很少再有流放的犯人了,那麼那些需要流放的人都去哪了呢?這些人都被分配到了更加偏僻更加惡劣的新疆地區,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就有被髮配新疆的經歷。

    在這樣的情況下,寧古塔由於沒有外來人員的匯入,所以很大可能就是除了官兵,其他都沒人了,那清朝被推翻之後自然也就不存在去處可言了。

    其實在清朝末期的時候寧古塔已經不跟之前一樣是流放的代名詞了,而是變成了一個正常的地區,裡面的人也都從罪犯變成了住民,如果真要讓他們回家,我估計還不會答應呢。

  • 15 # 靜心匠道

    清朝在滅亡的時間是在1912年,其實距離我們不過百年而已,距離我們許多人出生更是隻有幾十年。所以我們對清朝的歷史相對來說更感興趣和更接近歷史真相。

    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清朝關押的犯人又是如何處置呢?

    由於清朝末年的特殊歷史原因,他更屬於一種和平過渡的方式交接,所以,屬於清朝各地管理機構的衙門就改換門面,後來南方的十四省份獨立,支援共和以後。這些地方更是換上新的招牌而已。但是乾的活和性質沒變,所以,當時的社會治安和監獄都是延續清朝的管理。

    這樣一來,其實也就是以舊換新而已,大牢還是原來的大牢,犯人還是原來的犯人。不過對於一些犯人,這是一個新希望,因為我們知道歷史上以舊換新,都會進行大赦。接替清朝的機構,肯定要大牢裡的犯人所作的事情,重新甄別一次,當然許多人因此受到了釋放。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會大赦,對於滿清龍興之地的寧古塔的犯人,袁世凱才用了另外一種出來方法

    袁世凱為何軟禁清朝在寧古塔犯人

    對於東北清朝的龍興之地寧古塔,袁世凱卻並沒有讓他們大赦,反而他們過上了比清朝在的時候,更沒有自由的生活,他們被袁世凱禁了足,可以說是永生不能出寧古塔這個地區。

    為何袁世凱要如此為難他們,滿清不是完了嗎?

    其實這跟寧古塔的犯人成分有關係,還和寧古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有關聯絡,寧古塔的位置,具體在今天的松花江左岸附近。具體位置有兩個,一箇舊城,一個新城,不過現在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地方歷史遺蹟漸漸少了許多,喜歡考古的大家可以過去那邊看看。

    而寧古塔因為氣候條件嚴峻,在古代確實是不適合人舒適生活的地方,但是這裡是清朝龍興之地,正是白山黑水的艱苦環境,才造就出了比明軍戰鬥力要強十倍的滿清八旗兵,但是到了清朝入住中原以後,隨著生活的改善,許多的八旗子弟過上了舒適的生活,可以看到康熙開始,八旗的戰鬥力在下滑,到了乾隆以後,更不要說八旗是否能上馬彎弓了。

    寧古塔作為監禁犯人的地方,是由順治開始,並且在後來的其他皇帝中一直延續使用,剛開始的寧古塔確實比京城各種條件都要差,但是由於這裡是龍興之地,所以能來的人不會是阿貓阿狗,許多都是八旗子弟,一來作用是反思,二來是憶苦思甜,

    這些人許多是京城的官員,更有些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因為一些過錯和失誤,但是很難說唷一天他們會不會回去,所以寧古塔其實並不是許多書上說的那麼妖魔化

    後來的寧古塔不但設施完備更是一個擁有各項措施的完好城鎮,但是為何大家不喜歡這裡呢?想想一個天天在城市燈紅酒綠日子的人,忽然到了一個沒有那麼繁華的地方,娛樂也少了很多,還要勞動,任誰也不想。

    而袁世凱為何不放這些人出來呢,其實很簡單,這些人在滿清的地位顯赫,自己剛接手的滿清江山,還不穩定怎麼敢讓他們出來搞事情。

    所以這些人非常的悲劇的在那裡過完了一生。

    不過,並不是全部寧古塔的犯人都會如此,針對的還是一些權貴,那些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基本上是釋放了。

    所以,最後寧古塔一些人是在那裡終老,許多的是被釋放,更有一些不願意走留了下來

  • 16 # 晴耕雨讀春華秋實

    我是芃麥,我來回答。

    寧古塔是清朝用來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經濟、政治中心。我們常在電視劇裡看到,清朝皇帝一個不高興,就喜歡對人說:“大膽!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那發配寧古塔的犯人們,生活的怎麼樣?在清朝滅亡後,他們又去了哪裡呢?

    犯人在寧古塔的生活

    既然是流放,那麼犯人一定是去受苦的,成為那些披甲人的奴隸,也就是要照顧那些守著寧古塔的清軍將士。

    先不說在前往寧古塔的路上,往往充斥著虎豹狼蟲。就說到了寧古塔後,因為寧古塔長年冰封,所以氣候異常地寒冷。號稱“江左三鳳凰”之一的吳兆騫,因科舉場案被牽連,發配到寧古塔後,就寫了對惡劣苦寒的描述: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沒想到吧?寧古塔苦寒天下無,八月就開始下大雪了!而南方八月都還沒入秋呢!怪不得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雖然寧古塔冷時冷得像末世。但在開春時節,被流放的犯人們生活卻還不錯。在春天,不用再大量地劈砍柴火以供軍中所用。犯人們也不再繁忙,而是欣賞起了東北大山大林的美妙風光。在土城附近的平原上,滿人遍地種植玫瑰。犯人們閒暇時便可前往,身處花海中,風吹起陣陣花香,是現代富豪都難以享受到的怡人景緻。

    而且東北的野生動物、菌菇特別多。吳兆騫的兒子吳桭臣就曾稱讚道:“寧古山川土地,俱極肥饒,故物產之美,鮮食之外,雖山蔬野蓛,無不佳者。皆無所屬,任人自取。”看到沒有?物產鮮美,自取享用!

    並且當地滿人的民風也十分淳樸,古代中國“路不拾遺”的祥和美好也在此有提現。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寫道:“大率信義為重,路不拾遺,頗有古風。”可見,哪怕是被流放寧古塔,除去8月份開始的苦寒,以及幫軍隊幹活外,犯人們生活得還算是不錯的。

    那麼在清朝滅亡之後,原先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們哪去了呢?

    紮根發芽或老死異鄉

    清朝滅亡於1912年,而實際上往寧古塔流放犯人的政策,早就距此終止幾十年了。1860年,搖搖欲墜的清朝正逐漸走向滅亡,於當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就規定了清政府,必須將大片的邊疆土地割讓給沙俄,寧古塔也包括在其中,如今被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所管。俄羅斯遠東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參崴以及納霍德卡均處於古代的寧古塔。

    所以清朝政府從那時起,就不再發配犯人去寧古塔,而是改去新疆。

    而之前那些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們,有的愛上了這片壯美淳樸的大地,在此瀏覽山水,成家立業,紮根發芽。有的則在毫無歸期的日子裡,始終懷抱著沉甸甸的夢想,鬱郁不得志,老死而終。只有極少數人得以贖免,歸返故鄉。

    結語

    寧古塔——清朝的發源地。這裡是流放文人斷魂的墓誌和思歸的夢鄉,也是滿族後人追憶的故鄉。面對天下蒼生和滿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它見證了長空的飛雁,見證了流人的酌唱,它是豁達文人心中的山水樂園,也是憂國儒士不得志的苦寒惡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大名捕裡的無情到底男的還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