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為癲狂
-
2 # Yantongshen
在農村,解放前有錢人用蠟燭照明,很多窮人摸著黑過日子,有的用類似碗一樣的鐵燈,放入食用油點著照明,有些條件好的,購買洋油(那時完全靠進口,煤油被稱為洋油),用“洋燈”(煤油燈)照明;唱大戲時,把食用油放在掉著的油鍋裡面,用棉線做的捻子點著照明;解放初期,學生上學,用墨水瓶放入煤油,用線捻點著照明,在我上初中時,晚上由老師或工友點燃用石棉做燈泡的汽燈照明,當我上到初中二年級時,縣裡有了發電廠,開始用電燈泡照明,到了高中時期,開始用日光燈照明……
-
3 # l5q72f18品悟人生
從我記事起,那是解放初期,我家照明用的是臥式燈臺,瓦的,或是生鐵的,像個鱉龜殼,背面朝下,上面倒上花籽油或菜籽油,有時也用芝麻油,再把捻好的筷子粗細的棉線繩放在鱉頭處,用火柴點染撥捻照明。後來,也用過立式燈臺,操作和臥式一樣。這樣的油燈,亮度不夠,比較昏暗,看書就很費眼。汙染也很大。
後來,用上了煤油燈,因為當時國家還沒有大油田,用油主要是靠進口,所以稱洋油。燈體用瓷瓶或玻璃瓶裝油,買個鐵燈鬐,用燒紙卷個捻,穿入燈鬐,點燃照明,比以前的撥捻燈亮多了,汙染也比較小,就是有很大的煤油氣。我上小學五六年級時,用墨水瓶做的就是這種。
在學校和機關單位用的是玻璃罩燈,比一般的煤油燈明。
在農村,戲臺上照明原來用的是老鱉燈,形狀如老鱉烏龜,燈頭在鱉嘴上。後來用汽燈,利用汽壓原理使煤油轉化為氣體燃燒,是當時最明的,汙染也小,但得有專人管理,一般人不好操作。
在農村還有一種汽馬車走夜路,或夜間在外喂姓畜用的馬燈,防雨防風。
後來,又用蠟燭照明,它成了煤油燈的替代品。相比,蠟燭比煤油優越得多,亮度比較高,使用方便,汙染也小。
七十年代,我在工廠上班時,還自制過電石燈(電石是氧氣焊產氣用的主要原料)。回家後,把電石放入自制的小鐵桶裡,加水後,蓋上有油管做的噴氣嘴,可點燃照明。那時,城市裡賣夜食的小攤,都是用的這種,比蠟燭明多了。
七十年代前,農村就嚮往著人們經常唸叨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
七十年代末,村裡都用上了電,從此,夜晚人們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工作學習和生活了。
當今,照明燈具也在不斷升級發展,從一般燈泡到日光燈,又從日光燈發展到節能燈,又從節能燈發展至今的Led。
農村的照明。
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回覆列表
,不論城市或農村,照明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在新的照明工具使用時間的先後順序上有所不同而已。最初使用油燈,在中國沒有現代方式開採石油以來,點燈用的是食用油。所以一般百姓之家,無事很少點燈的。現代化石油開採以後,出現了煤油,於是出現了煤油燈,後來也有用柴油燈的。不過柴油燈的油煙大且光線暗,不如煤油燈好。在此同時,也有其它次要的點燈方式,如蠟燭,蓖麻籽,松籽等。隨著電的普及,照明方式也開始使用電燈照明瞭。就電燈而言,從最初的白熾燈,到後來的日光燈,再有節能燈,再到今天的Led燈種種也是變化越來越大。不知道以後孩子們又會用上什麼新型的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