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mthgh

    一、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

  • 2 # 秀秀8663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或追求不止,或心淡如菊,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讓我們體會著不同的人生滋味。


    人生的上半場,被名利所困,被世事所擾,愛過恨過,也算得上轟轟烈烈。


    到了人生下半場,才明白人的一生,功名利祿皆浮雲,內心的從容才是真。


    正如林語堂先生說的:


    “生活的智慧在於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人生的上半場,是為別人活,為理想活;那人生的下半場,換個活法,把生活還給自己。


    迴歸初心,去繁從簡,不為積習所蔽,不為浮名所累,不為離別所傷。


    往後餘生,請記得守好這五個字,用一顆素心體會人生的意境,安然知足,方享清歡。



    塵事繁雜,皆因不懂“少”的真諦:追求少一點,快樂便會多一點。


    因為一個人的慾望太多,過分貪婪時,就會讓自己失去智慧,錯過很多福報。


    這便是《莊子·大宗師》中所說的:“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


    被稱為南宋鉅貪的右相陳自強,出身貧寒,一生致力於科考,以期改變命運。


    老年時終位極人臣,但貪慾也隨之達到了頂峰。


    他徇私舞弊,招贓竊位,買賣官職,送上來的公文,也要有“附加價值”才會被開啟。


    積累了大量財富後,他本以為自己可以安享晚年,卻沒成想醜事敗露,朝廷沒收了他全部財產並將他流放。


    最終等待他的結局,是在七十多歲的高齡時客死他鄉。


    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抵禦誘惑,凡事求多,求滿,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境地。


    而當一個人可以抵禦慾望時,那便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因為這樣的人,不會因為慾望而讓人生失控,可以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少一些利弊的思量,多一些對自我本真的思考。


    當代學者錢鍾書,一生淡泊名利,不因外界的干擾徒增慾望,終得人人欽慕的文學成就。


    成名後依然保持初心,在面對美國著名普林斯頓大學提出的豐厚報酬時,他堅定拒絕,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


    這便是“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化繁為簡,也是難得的養生之道。


    國畫大師齊白石曾說:“不貪色、不貪肉、不貪精、不貪鹹、不貪甜。”


    不管是心中之慾還是口腹之慾,不貪,不僅可以讓內心安寧,還能換來身體的康健。


    正所謂“少即是多”,人生下半場,學會給慾望做減法。


    剔除掉不屬於生命的慾望,讓生活迴歸簡單的幸福。



    法國作家昆德拉在書籍《慢》中說:“慢的生活才有質量。”


    這種慢不是拖延時間式的懶惰,而是“閒敲棋子落燈花”的從容。


    在慢生活中,才能擁有閒情,體味逸緻,享受生活。


    而快節奏的生活,讓自己忙碌焦慮,沒有了時間反省自我,審視內心,不僅徒增煩惱,還會透支自己的健康。


    清朝皇帝雍正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雖身為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據《雍正帝起居注》中記載,雍正每天凌晨兩點就會起床,先看一些奏摺,然後和軍機大臣開第一個早會,再接著上早朝......


    除了吃飯,其他時間幾乎一直在養心殿工作,直到晚上十點。


    一天下來,工作的時間接近二十個小時。


    並且,他一年只給自己放三天假:元旦、冬至、生日。


    這樣高強度的工作,雖取得了很大的政績,但也搭上了自己的健康:


    因為批閱太多奏摺和題本,雍正的近視日益加重;因為熬夜過多,身體也被嚴重透支,在位僅13年。


    如同現在很多人,在工作壓力和資訊的雙重轟炸下,不斷讓自己“加速度”。


    結果卻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康健的體魄,更沒有閒暇時間靜下心來思考。


    一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去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人生下半場,適當地放慢腳步,讓身體停一停,勞逸結合;


    讓心靈靜一靜,生命也會更加充盈。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多少人為名利疲於奔波,為成敗失去初心。甚至,因為對得失的執著,讓自己的情緒失控。


    而看淡世俗追逐,不為名利所累的人,更容易獲得生活的讚賞。


    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陶弘景便深諳此道。


    他才學淵博,先後擔任過多個諸侯的侍讀,後來還做了左衛殿中將軍。


    雖身處名利場,但陶弘景並沒有被迷亂雙眼。


    36歲時,他毅然決然辭官歸隱,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梁武帝稱帝后,曾邀請陶弘景重回朝堂,但陶弘景用一幅《二牛圖》拒絕了:


    畫中有兩頭牛,一頭在自由自在地吃草,一頭帶著金籠頭,被人驅使著。


    梁武帝一看就明白了陶弘景並不想入朝堂。


    沒有辦法,梁武帝只好在遇到難題時,派使者去山中找陶弘景。


    “書問不絕,冠蓋相望”,一代“山中宰相”陶弘景聞名天下。


    遠離名利圈的陶弘景,不僅在自己喜愛的醫藥方面頗有建樹,還完成了許多著作。


    試想,如果他沒有看淡名利,又怎麼能有一顆寧靜的心、穩定的情緒,去研究學術,成就自己呢?


    人到中年,看淡悲歡離合,看輕名利紛爭,是一種難得的修行。


    看淡,方懂得知足;知足,方體味安樂。


    人生下半場,對身外事看淡點,讓自己的情緒遠離波瀾,好好感受人生的好時節。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曾問畫家李苦禪:“什麼字最難寫?”


    李苦禪回答道:“一。”


    這個回答看似玩笑,其實極有哲理。


    “一”是最簡單的一個字,卻可以衍生出很多字,可以往上加,卻無法再減。


    做人也是如此,最難的就是簡單:心思淺了,生活便簡單了。


    年輕時覺得成人的世界是複雜的,成熟的標誌便是懂得人情世故,結果常常被瑣事而累。


    其實,知世故而不世故,做人簡單些,煩人的雜念和擾人的凡思也會遠離,這便是大道至簡。


    冰心也說:


    “如果你的心簡單,那麼這個世界也就簡單。”


    顏回便是如此,“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如此簡單的生活中,顏回依然自得其樂,把精力均放在學習上,終成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被世人稱為“亞聖”。


    形簡心精,把外在的一切看淺了,才能把心歸在一處,把事情做到極致。


    一位行者問老道長:“何謂得道?”


    老道長說:


    “得道前,砍柴時惦記挑水,挑水時惦記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


    好的人生,不是你看清了多少,而是看淺了多少。


    人生的下半場,把簡單當作自己人生的底色,去除繁雜,讓心歸真。



    好的人生,離不開靈魂的寡,精神的獨。


    就像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說:


    “一個幸福晚年的秘決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當一個人學會獨處,在孤獨中享受自由時,方能沉下心,內省初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


    一個人能走多遠,也是由這份靈魂的“寡”——獨處所決定的。


    “琴聖”俞伯牙曾獨處蓬萊山,將看到的景色、聽到的聲音,加上自己的情懷,融合在琴中,最終創作出傳世佳曲。


    一代宗師葉問,在獨處中靜下心,沉下性,創造出了剛柔並濟的詠春拳,譽載中外。


    獨處,是一個人的增值期,也是屬於一個人的清歡。不只身體上的獨處,精神上的獨處更是一場與靈魂的對話。


    林徽因曾說:


    “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一個不畏懼靈魂孤寡的人,是內心強大的,這樣的人會在寧靜中和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精神;


    會拒絕沒有意義的社交,提升自己的內涵;更能讓自己的精神保持獨立,不輕易受到干擾。


    這便是古人所言的“君子慎獨”。


    獨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修行,更是遇見更好的自己的好時機。


    人生下半場,學會獨處,給內心一個增值的機會,讓它長出有力的翅膀。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人生的上半場,是探索,是冒險,是磨練。


    那些撞過的南牆,走過的彎路,體會過的喜怒哀樂,感受過的得失成敗,都化成了歲月的回饋。


    人生的下半場,是淡定,是從容,是曠達。


    守住“少”:慾望少點,生命多些輕盈;


    守住“慢”:腳步慢點,內心多點寧靜;


    守住“淡”:情緒淡點,人生更加瀟灑;


    守住“淺”:做人淺點,生活多些簡單;


    守住“寡”:靈魂孤寡,心靈多份自由。

  • 3 # 隨性自由的雲鄧大鵬

    qí shì yù shēn zhě ,qí tiān jī qiǎn 。

  • 4 # 使用者87881653412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慾望深重,深陷慾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這種人的智慧也會很淺薄,天機就是指智慧和靈性,也就是對事物的判斷力,對自身的認識。用拼音可以拼二qi讀作二聲,shi讀作四聲也就是降聲,yu讀作四聲,zhe讀作三聲,qi讀作二聲,tian讀作一聲,ji讀作一聲,qian讀作三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一線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