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95175245007755

      標準普通話中,“和”字有5種發音(參見《新華字典》):(1)hé(二聲,音“河”),比如說“你和我”;(2)hè(四聲,音“賀”),比如說“和詩”;(3)huó(二聲,音“活”),比如說“和麵”;(4)huò(四聲,音“貨”),比如說“和藥”;(5)hú(二聲,音“胡”),比如說打麻將“和了”。   很多字的讀音跟古代讀音不同   具體有三種情況:   聲旁的聲母變化了。如:撓不讀ráo,讀náo   聲旁的韻母變化了。如:幄不讀wū,讀wò   聲旁中聲母和韻母都發生變化了。如:嵩不讀gāo,讀sōng   下面將和字的所有讀音造句便於區別:天氣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動詞)泥抹完牆後把衣服給洗了,怕洗不乾淨連換了三和(huò)水;他講原則性,是非面前從不和(huò)稀泥,也不隨聲附和(hè動詞)別人,更不會在麻將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不奇怪,不只“和”字,臺灣確實有些字讀音和大陸不一樣,最常見的如法國的“法”,我們讀第三聲,他們讀第四聲;還有亞洲的“亞”字,我們讀第四聲,他們讀第三聲。兩地的文化源流雖然相同,但由於歷史原因,現在出現了一些差別,這種文化的地區性差異是很普遍很正常的現象。

  • 2 # 吉吉籍籍

    “和”字(作 and 用時)的國語發音本來是發“han4”的,我看過一本 1949 年初出的辭海,裡面就是這樣注音的。

    機構,當年請了北京(北平)相聲演員去臺灣普及國語,在北京方言中,“和”發“含”的音,但是是輕音,一帶而過的,臺灣人跟著學,把這個音發成了重音,突出化了,結果就把北京地區的土語作為

    標準的語音傳播開了。

    補充:

    1949年以後,大量大陸移民湧入臺灣,外省方言對臺灣地區和當地閩南話都產生了很大影響。講“國語”的人越來越多,方言特點也帶進了“國語”。有"四川國語、上海國語、天津國語"之說,都屬於非標準國語。這種非標準國語,一方面隨著進入7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接近標準的臺灣“國語”,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這種“國語”帶有更多地方色彩,反而受到歡迎。

    突然發現自己經常改不了口,也是方言之間的相互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玩二輪滑板,活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