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6554935403
-
2 # 使用者5971207394766
縱觀李白一生,自25歲出蜀,至62歲病逝,漫漫37年,他始終在尋找施展才能、匡時濟世的機會。
但除了天寶元年至天寶三年獲取翰林供奉這一閒職外,李白在仕途上可說是備受挫折、困頓終生,在政治上一無所成。
李白一輩子也沒有弄明白,自己的政治宏願何以不能實現?他為此深感痛苦和悲哀,並在詩文中進行過苦苦探討。
在42歲待詔翰林前,李白將自己的入仕無門歸因於"射狼當道",賢能遇阻;在45歲唐玄宗賜金遣返後,他則將自己的政治失意歸罪於佞臣詆譭,"浮雲蔽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1.第一次求官:性格上恃才傲物,現實規矩法度一概無法安心忍受,仕途難以順利,缺乏施展政治才華的穩定平臺,所以他做了幾年翰林待詔自己都受不了內心的抑鬱和同僚的排擠就主動懇請歸山。李白仕途起步就是翰林待詔(類似皇帝的秘書,皇帝有什麼詔命的話,隨時找李翰林起草,所以叫翰林待詔。皇帝和楊貴妃喝酒賞花什麼的都會找李白寫點新曲交給戲班演唱助興),不可謂不高,性格不適合做官,再高的起步也是白搭。若說低開高走,從地方一步步熬上來,深諳官場人情,那不是李白的風格,你想他連科舉考試都不賴煩參加。
2.第二次求官:站錯隊!永王李璘那是要起兵造反挑戰肅宗,這都看不出來,可見光有一腔拯救天下的熱情卻缺乏基本的政治判斷,後來能活下來就不錯了,談什麼政治才華。
3.第三次求官:中途生病,不久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