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由天生
-
2 # 林泉清舍
釉裡紅是元代創燒的一種新的高溫釉下彩品種,即為釉下的紅色。用氧化銅在瓷器胎體上繪製圖案,然後施透明釉,再入窯高溫燒造而成。呈色劑氧化銅在高溫環境下容易揮發,因此對窯室燒成氣氛和溫度要求都比較苛刻。
目前國內外館藏和拍賣行元代釉裡紅瓷器,胎體白灰緊緻,釉面青白,器物表面和內部往往有明顯得接胎痕跡,底足露胎且呈暗紅色麻倉土特徵,器物內壁一般不施釉。
元代開創的釉裡紅瓷是制瓷技術的一次偉大創舉,但受當時爐窯溫度、氣氛精準控制的技術和工藝水平制約,從官方藏品和各大拍行記錄驗證,呈色完美的元代釉裡紅佳作藏品非常少見。
此件元代釉裡紅龍紋大罐,高28釐米,口徑20釐米,底徑20釐米。此器為多段接成,短頸豐肩,鼓腹漸收底,廣底矮圈足沾釉,見旋紋,底足中間有支釘痕。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閃紅。肩部和近底部飾大朵如意雲紋,繪紅花花卉。瓶身紋飾佈局繁密,主題紋飾為釉裡紅龍紋,採用留白手法裝飾這條矯健有力的游龍在波濤洶湧的海水中飛舞翻騰,這條紅龍以刻、繪結合的技法塑造,看上去凹凸有致,富有立體感
。龍為多角,頭小,頸部細長,雙目圓睜,張口吐舌,異常兇猛生動,是典型的元代龍紋的特徵。整件器物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一改唐宋以來瓷器紋飾佈局疏簡的傳統,且形象對比鮮明,白地紅花相映成趣,極富藝術感染力。這件釉裡紅瓶形制規整,充分展示出元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成型技藝。
釉裡紅的工藝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繪畫後罩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區別在於青花用鈷料為呈色劑,而釉裡紅用銅料為呈色劑。
目前發現的元代釉裡紅,大體可以歸出這些特徵: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龍紋白胎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見明顯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層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屬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質感。元末見卵白釉淺紅油狀青白釉,不見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穩、淺紅、紅和深紅的夾雜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暈散。大多見於銅紅料邊緣。因燒製溫度過高,大多有燒飛狀況。
釉裡元代釉裡紅的裝飾工藝接近於同期青花。早期的釉裡紅採用塗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劃紋飾後再在紋飾外填紅,形成紅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劃的紋飾上填紅,形成白地紅花。至於線描紋飾的釉裡紅,是後期作品,時間大約在元末。這些線描紋飾的釉裡紅,技法也很單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簡單點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