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840486899

    進中舉後喜極而瘋,當時他的情緒狀態是被壓抑多年的,情緒一下子釋放,這種被壓抑的感情,一下子被釋放出來,以一種不正確的方式表現出來,就表現出了發狂,巨大的,喜悅刺激造成的

  • 2 # 華町

    范進中舉的時候一波一波報子找不到范進,詢問之下才知道範進去了集市,鄰居把這個好訊息告訴范進,范進聽後,開始不相信,以為鄰居拿自己打趣,莫耽擱自己插標賣雞,後來感覺到好像是真的,便打算回去看看,可這回去一看頭麵人物都來祝賀他,家裡張燈結綵,以前看不起他的人,此時都對他恭恭敬敬,他突然之間從一個窮小子,轉而變成了有房有車的富豪,這似乎一切都是在夢裡,范進蒙了。那古時候的人考中功名為什麼會那麼開心?甚至可憐的范進還沒有享受到功名財富,就高興的發瘋了。這是因為

    第一:社會地位提高,范進中舉前是沒什麼社會地位的,一家三口日子過的苦,而他現在社會地位提高,這種社會地位和麵子,這是范進,所最渴望得到的。

    第二:是財產,古時候人們也是有戶口的,你名下的田地就需要耕種,耕種收貨之後就需要交地稅,而考中科舉之後再也沒有這些煩惱了。

    第三:考中科舉後擁有了官位。連知縣都對他賠笑,突然得到了這種尊重,范進就感覺自己像在夢裡一樣,狂喜而瘋。思想上,范進認定只有透過科舉考試才能夠跳龍門,徹底改變窮困潦倒、飽受欺凌的人下人境況.這才嘔心瀝血、集希望於科舉考試,而屢試屢敗的打擊使他原本脆弱的心靈更加脆弱;從能力上看,他讀的是死書,喪失了謀生能力,窮困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舉改變命運的觀念.心理壓力重了.

    還有就是社會環境的壓力.科舉考試不僅毒害了讀書人,也毒害了群眾.中舉與不中舉成了世人品評讀書人的標準.范進屢試不第,自然就成了人們眼中的廢物,普通人的勢利、冷漠、白眼和愚弄,導致范進逐漸走向思想崩潰的邊緣.這就是科舉考試的間接禍害.

    另外范進熱衷科舉考試,到了痴迷境地,讀死書、死讀書,頑固不化.卻又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科考上.過熱的渴望與冰冷的現實本來是許多讀書人遇到的矛盾.但是他特有的遭遇、特有的痴迷,又加重了自身的壓力,使其承受力越來越低,一旦遇到激烈刺激,發瘋就成了必然。

  • 3 # 春風解語

    導讀:范進中舉,是一個小人物的悲涼人生。底層讀書人的上升通道只能透過科舉考試這一條,數十年如一日在等待中度過,突然一朝成功,有人喜極而泣,有承受不住就會瘋癲失常。

    范進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殉葬者,一生參加科舉,卻沒有被命運之神眷顧,並且生活潦倒,突然中舉,樂極生悲,自然就瘋癲了。

    范進多年參加科舉而不中,他的一生都在為考試而鬥爭,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只有透過考試才能完成人生的華麗轉身,在還沒有得到這個地位上升的許可證時,他的內心是無助的,他家裡很窮,為了能高中舉人,他潦倒了半生,鄰里親戚看不起他,沒人願意接濟這麼一個窮鬼,這是社會的悲哀,更是范進命運的悲哀。

    他地位低微,受人歧視,他一直活在壓抑與憋屈當中,當一切來不及去思考之時,他只能透過科舉考試這唯一的通道,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命運之神給他開了很大一個玩笑,他始終沒有被命運所青睞,在他沒有中舉之前的生活狀態,書裡有這樣一段描寫,“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短短的一句話,就已經揭示出他生活的窘迫。連胡屠戶都可以隨意的輕慢他幾句,為了生活,他也唯唯應下。

    在這樣一個狀態下,突然中舉,心裡巨大的落差,讓他樂極生悲,突然就瘋癲了。

    封建社會對讀書的認可,是一種很狹隘的狀態,而讀書也被認為是底層讀書人實現階層跨越的唯一通道。

    讀書人如果不中舉,就會被人無限歧視,因為只有“學而優則仕”才是讀書人的終極歸屬,如果沒有達到這一點,讀書實在是沒有什麼用的,一當不了官,二發不了財,就會被社會所鄙視,所厭棄。手無縛雞之力,經不得商,下不了力氣,從生活方面來說,這樣的讀書人其實是沒有用的。

    范進在中舉之前,家裡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家裡人讓他上街去賣母雞,這就是家裡歧視他的最好證明,當得知自己中舉這件事,他自己都敢不相信,這麼多年的隱忍,本來不報任何希望,突然天降好事,范進受不了這樣的天縱歡喜,把多年的忍耐化作淚水,一起釋放出來,結果他的精神在這一刻徹底被放鬆下來,突然受不了這件大喜事,一瞬間就發了瘋。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如果這是真的,他知道,這將是人生的一次徹底洗牌,越過這道鴻溝,他將風光無限,他的這種思想,也是當時所有科舉士子心裡的想法,誰不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讀書人的理想,更是社會對於讀書人的認可。

    雖然對於讀書人的認可,是一種狹隘且封建的束縛,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范進是不能免於俗套的。范進也正是封建時代,千千萬萬個熱衷功名的下層讀書人的縮影,他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朝一日,金榜題名。范進不是個例,他是很多人的讀書人的影子。

    范進中舉後發瘋,這也不僅僅是社會的原因,把范進瘋癲的責任全部歸結於社會也是不對的,他自身也是存在性格缺陷的。

    他熱衷於科舉考試,沉湎其中,以至於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事稼穡,不懂生活。為了考試頑固不化痴迷不悟,把人生的希望全部賭在科舉這一條路上。他本身也有虛榮頑固的性格特徵,一個人義無反顧的在一條路上走到黑,不看來路,也不問歸期,就這樣固執而痴迷,就和買彩票一樣,把希望全部傾注於此,看起來是執著,其實是執拗,不懂得對生活妥協,尋找另一條出路。

    過度的熱情與希望,使現實的打擊來得更加殘酷,他本身心理就脆弱不堪,在一次次打擊下,其實內心是極其奔潰的,只是還沒有一根導火索來點燃他內心那根枯草而已,當有人告訴他,他中舉了,他心裡那根躍躍欲燃的枯草就被徹底點燃了,他也在內心的荒原裡那自己燒死掉。他本身的脆弱,是經不起一點刺激的,所以當中舉這件事發生時,他反倒承受不起這件事情,所以他發了瘋。

    時間太長,他本身應該是放棄的,當放後,希望再一次點燃時,他沒有那麼強大心理去接受這件事情

    這就不得不考慮一下范進的人生境遇了,如果一個普通人,會理解為大器晚成,但是他可能不會這樣想,他也許認為這是一種失敗。

    他從十多歲就開始了漫長的科舉之路,裡面的艱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八股文章的囉嗦與枯燥,只有讀過的人才知道,范進就是在這樣一個寂寞的環境下學習的,一學就是好多年,多年不中的積鬱在心裡形成了死疙瘩。

    一個人有多少個青春可以揮霍,范進也一樣,他從一個青蔥少年考到了垂暮之年,時間的跨越實在是太長,在這麼大的時間跨越裡,他早就習慣了一次次的失望打擊,突然天上掉餡餅,砸到自己頭上,心理上無所適從。

    科舉考試本身就枯燥無味,他的學習沒有一點趣味,就是一種迎合,這樣迎合對他的心理進行了第二次摧殘,心理的折磨與生活的困苦,使得他承受不起,他既高興又失落,在這兩種情緒的夾雜之下,他的瘋狂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來看一下,范進中舉可以帶來的好處,首先他可以實現階層跨越,當初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將對他另眼相看,甚至要誇讚於他,胡屠戶,自己的家人,曾經看不起自己的鄰里,都會叫自己一聲“範舉人”,他將得到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

    在他屢次失敗的過程中,來自周圍的嘲笑,使他內心奔潰。他本來可以蛻變成蝴蝶,結果在還沒有破繭之時就夭折了,范進的悲劇是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造成的,也是自身性格造成的。前面屢次考不中,被人譏笑諷刺,如今中舉了,但再次瘋癲依然是個笑話,這就是一場徹徹底底的悲劇,是范進的悲劇,更是封建社會千千萬萬底層讀書人的悲劇。

    後記:作者吳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於不善於生計,很快揮霍殆盡。1729(雍正七年),他再一次參加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憤懣離開家園,靠賣文字與朋友的接濟過完一生,他的一生又何嘗不是范進的縮影。

  • 4 # 小編虎哥

    現代人,尤其是華人,在人生中都會有一條必經之路,就是高考,高考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道坎,能鯉魚跳龍門固然好,考不上理想的學校也沒關係,畢竟今時不同往日,不是說高考失敗你的人生也會失敗。雖然偶爾也有學生會因為考不上而想不開自殺,但是現代人對待這件事的心態,總體還是要比古人好得多的。

    今天的高考放到古代就是科舉。古代的科舉考試甚至會讓一個人一輩子不幹別的,專門寒窗苦讀去備考,一旦考上,他們的命運再也不一樣,直接登上廟堂,戴著烏紗帽做大官領高薪。在這之前,鄰里鄉親免不了敲鑼打鼓祝賀你,狀元郎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好不威風。

    當然,古代的科舉也不是一輩子考一次就可以的,他們先經歷鄉試,會試,最後殿試。當然,不同的時候也有些區別與變化,比如舉人,唐宋時期的舉人和明清時期的舉人是有區別的。而要說到舉人,我們不由得想起古代小說中有一位叫范進的人物。

    范進中舉後的癲狂現象,讓我們看到古人在科舉這件事上的心態真的很不好,一點都沒有現代人淡定而寵辱不驚。今天的中國,有人考中了清華都很淡定,但是范進中了舉人,真的犯得著這樣嗎?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范進會發瘋,假如把當時的舉人放到今天,又等同於什麼?

    其實看看范進中的舉人放到今天是什麼級別,有什麼權利福利,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他會忍不住癲狂了。首先,范進的舉人身份,等同於讓他有了一塊無形的免死金牌,假如他犯了死罪,只要被剝奪舉人身份就可以,除非他犯第二次死罪。還有一個權利,他不用再繳納賦稅了。就算他不想當官,也可以有足夠的糧食供自己讀書過安閒的田園生活。而且他的地位頓時就不一樣了,還有和他的心理反差也有關係,之前過得太苦太窮,一下子中舉了,怎麼能不高興到發狂呢。所以假如換成你,也有可能會瘋。

  • 5 # 使用者王者孝

    范進原本是窮酸的書呆子,在他還沒有弄到功名之前,受盡了別人的凌辱與欺侮。他想去參加科挙考試,向岳丈胡屠戶罵得狗血噴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等他偷偷地考試回來,家裡人卻已捱了三天餓,只得抱了一隻老母雞到街上去賣。這樣的生活使他追求功名利祿的慾望更加強烈和急迫。但希望又如此渺茫。因此,當他突然得知自已真的中了舉人,從此可以升入到封建統治集團中去時,他樂風了。

    (范進)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跤摔倒,牙關緊咬,不省人事。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跑,,,,,,

    范進的心靈創傷和精神病態,完全是由科舉制度造成的。范進中舉以後,馬上有鄉紳來送銀錢,獻田產,給房子住,僕役也有了。原先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胡屠戶,這回卻說他是“才學又高,品貌又好”,早就要當"老爺”的了。這生動地表明,金錢和權勢使人與人的關係,變得虛偽而又冷酷,不是奉承拍馬,就是爾虞我詐。

    范進的形象有極大的典型意義。他渴望的功名利祿正是當時封建腐儒普遍追求的理想。透過對八股取士的深刻批判揭露,就全盤否定了科舉制度,從而引起人們鄙視腐朽的封建制度。

    作品寫出科舉制度怎樣的摧殘著人們的智慧、才能和生命,人情世態是如何冷酷虛偽,科舉官場是如何的卑鄙無恥。更可悲的是,這些被害者還執迷不誤,心甘情願的鑽入功名富貴的牢籠。有人認為,孔夫子生在當今,也要念文章,參加高科考;有人為了富人肯出線幫他幫他捐取功名,使他得以參加較高階的科舉考試,不惜向人下跪,甚至恩意來生“變驢馬”來報答。

  • 6 # 揚生解史

    范進20歲開始參加科考,一考就考了35年,到了35歲終於中舉了。當范進得知自己進了舉,一時高興,痰迷心竅,瘋了。這是為什麼呢?

    范進不是第一個痰迷心竅的人

    當范進知道自己中舉後,他念了二遍報帖,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忙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范進爬將起來後就瘋了。

    當眾人手足無措時,有人提議先款待了報錄的人再說。酒菜上來後,報錄中有經驗豐富的人才說了,范進這叫痰迷心竅,只要叫一個平時他最怕的人,打他兩巴掌,他就會好的。後來果然如此。

    從這裡,我們可看出。報錄人以前是見過這種情況的,這說明範進不是第一個“痰迷心竅”的進士。

    范進是被憋瘋的,因為他想笑卻不敢笑出來

    范進經過35年的堅持,終於媳婦熬成婆,考上了進士。所以他一時高興,腦袋充血,充滿智慧的人們把這種現象叫“腦袋進水,”四川叫“腦殼包了。”所以他瘋了,這種瘋只是暫時的。

    范進的高興是發之內心的。他知道,胡屠夫以後再也不敢罵他了,只能對他點頭哈腰,唯唯喏喏。而土豪鄉紳、鄰里人等將會來送錢巴結,而且,以後自己又可娶個三妻六妾的。想到這裡,范進不禁想大笑出來,但旁邊人多,加之讀書人的矜持,他只能硬生生的把笑憋回去了。只憋得臉紅腦漲,一口氣上不來,終於暈倒了!

    結語

    吳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從小聰明,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但他目睹了其父雖努力貢獻,但因為不會巴結上司,最後被罷官回鄉的經歷,這讓他對官場中的腐敗深惡痛絕。

    從此他拒絕參加科舉考試,他看不慣官僚的徇私舞弊,舉業中人的利慾薰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在《范進中舉》中,他正是透過范進得知自己中舉後,其內心的變化及胡屠夫、眾鄰居、張鄉紳等人的行為,表達自己對腐敗、社會風氣的揭露與批判。

  • 7 # 京城友評

    《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寫的一篇具有諷刺意義的小說。小說用誇張的筆法,描繪出范進中舉前後的變化,是對當時科舉制度的有力抨擊。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呢?我認為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

    長期生活在岳父的白眼、諷刺、挖苦之中,活得沒有尊嚴。

    范進從20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大小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考取一個秀才。

    考場上的多年挫敗,使他在岳父胡屠戶眼裡就是個活廢物、現世寶、蠢笨之人。每當岳父到家來,他如臨大敵,連連點頭作揖。而岳父呢,見了他氣就不打一處來,不是諷刺就是挖苦,要不就是一頓臭罵。長期生活在岳父的呵斥中,他活得非常沒有尊嚴。

    有一次范進學習回來,見老丈人來了,急忙向他作揖問好,而老丈人一坐下就說:“我自認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

    范進準備參加鄉試,找他借錢湊路費時,卻被罵到:

    “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我聽見人說,就是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爺來!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向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心。……”

    錢沒借來,卻被胡屠戶罵個狗血噴頭。

    街坊四鄰的嘲諷、笑話讓他感覺到世態炎涼和抬不起頭

    范進家過得窮困潦倒,經常沒米下鍋,非但得不到鄉鄰的幫助,還經常被人追在後面嘲笑。即使他從鄉里考試回來,家裡已經兩三天沒揭開鍋了。

    平日裡看慣了白眼,聽夠了冷嘲熱諷,當聽到有人叫他“老爺”時,他那緊繃的神經一下子崩潰

    范進鄉試回來,老孃讓他把家裡唯一一隻老母雞拿到集市上賣了換米回來,正當他在集市上渡著方步,發愁雞賣不出去時,猛然聽到有人喊他“範老爺”,他由不信到一驚再到扔下雞跟著來人跑回家。

    看到屋裡屋外站滿前來賀喜的人,他顧不得打招呼,直奔報錄人跟前,連看三遍榜單。當確信自己中了鄉試第七名“亞元”時,整天被人嘲笑而受的委屈,被老丈人罵得狗屁不是的壓抑,突然得到釋放,激動、興奮、緊張一下子襲來,以致精神突然崩塌,摔倒外地,不省人事。

    與其說范進是因為大悲大喜過度瘋了,不如說是被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逼瘋了

    范進表面上看呆頭呆腦、窮困愚陋、逆來順受、酸氣十足,內心卻嚮往功名,追求利祿,是個十足的貪圖富貴權慾薰心之人。這種人即使當上了官,也是一個貪官。

    范進的瘋不是一個人的“瘋”,是制度的“瘋”,是那個朝代科舉制度的腐敗把人給逼瘋了。

  • 8 # 蘭臺

    范進之所以中舉後發瘋,是因為他高興的發了瘋。

    而范進之所以會高興的發了瘋,是因為在明朝,舉人與普通平民完全是兩個階級,就像今天印度婆羅門與首陀羅的差距一樣大。

    范進知道只要自己不作死,以後他的家族和他本人都會脫離平民這個階級,從此成為人上人。

    事實上明朝苛捐雜稅非常多,老百姓生活絕對說不上幸福。

    根據明史研究會副會長林金樹教授《明代農村的人口流動與農村經濟變革》這篇論文,從洪武二十二年到洪熙元年,短短几十年時間,明朝差不多有接近一千萬農民成為“流民”,原因就是老百姓負擔太重,寧願拋棄土地去流浪。

    明孝宗弘治帝末年,就有人感嘆“今天下賦斂橫流,徭役山壓。加以彼旱此澇,收田之人,不足以緩公府之追求,唯有破家去產而已。”

    而且明朝平民對於稅收等風險完全沒有抵禦能力,稍微不注意就會陷入破產的危機。

    以被許多人讚揚的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為例。

    所謂一條鞭法就是把所有稅賦歸攏,而且從實物稅轉為白銀貨幣稅。

    這種稅費改革看似減少了民眾負擔,實則大大增加了農民負擔;因為在廣大內陸地區,農民手裡只有糧食而沒有白銀,稅費改為貨幣稅後,農民需要把糧食換成白銀再繳稅。

    但是農民什麼時候手裡有大批糧食?當然是秋收後,可秋收後所有農民都有糧食,那麼這麼多糧食集中出現在市場上只會有一個結果:糧價暴跌。

    農民需要賣出更多的糧食才能得到白銀。

    那麼,對於農民來說一條鞭法就大大加重了負擔,可能以前只需要繳納1石大米,現在改為白銀,實際就需要繳納2石大米了。

    另外,根據歷史學家統計,明代商品經濟相比宋代大大萎縮,而民眾負擔則大大增加了。

    在南宋,一個平民每天能保障自己最低生活需要20文銅錢,而到了明代,這個數字上升到28文。

    但是歷史學家考察了明初、明中葉到明朝晚期,發現除了明朝中葉江南地區以外,其餘地區平民收入大概在23—25文之間。

    比如徐光啟就說過,京師的平民一天也就能掙24、5文錢,寒冬臘月都衣不遮體。這還是所謂明朝經濟最發達的萬曆時期。

    而根據《中國曆代物價問題考述》統計,明代工匠平均日收入為23文,相比28文的最低生活線都差了5文。

    由此可見明代平民生活的困苦,完全可以用“生不如死”來形容。

    而明代舉人,即使完全奉公守法,沒有任何額外收入,僅僅靠田租等合法收入一年收入也在150—200兩白銀之間。而明代普通平民年收入不會超過9兩白銀。

    僅僅這一點,舉人收入就是明代普通人20倍以上,更別說明代舉人有免除徭役和賦稅,以及一系列特權了。

    對比了明代平民和舉人的收入,我是范進,我都會高興的發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雨牌收玉米機什麼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