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東方3000萬塊蘋果螢幕訂單黃了,蘋果很可能這塊蛋糕分給東南亞其他國家。同時,拜登又開啟了一個連結13個國家的“印太經濟架構”(The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簡稱:IPEF),很明顯,劍指中國供應鏈。
這個架構有13個成員國,包括互為死敵的南韓和日本,14億人口的印度、越南、印尼等等,日韓加上南亞、東南亞總共GDP18萬億,和中國17萬億的體量相當。
目前東南亞國家的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大概是中國2005年以前的水平。這個收入水平擁有高增長的巨大潛力。要知道,當年中國經濟增速最快的5年便是2003~2007年之間,當時GDP增速最高時達到14%。
再說回印太架構IPEF,它與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有何區別?
印太架構是美國丟擲的,意在踢開中國,降低中國在供應鏈中的比重,也是為了填補特朗普時期退出TPP的空白。與RECP相比,IPEF內容非常模糊,未涉及實際關稅協定和優惠政策,也沒有把臺灣拉進群,可以說政治意味大於經濟意味。
但這確實是對中國一個很大警示,這些年中國勞動力生產成本上升,製造業優勢削弱正在成為現實,未來隨著老齡化、少子化日趨嚴重,中國的供應鏈地位遲早會被挑戰。
以越南為例,這個國家平均年齡才32,人口9000多萬。而印尼更年輕,平均年齡才30,人口2.6億,人口優勢就是這兩個國家的最大的優勢,因為年輕人的特質就是廉價且高效。
更多年輕國家正在衝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這就是目前中國所面臨的全球競爭格局。
那中國能否應對這種局面?如何破局?
其實,不妨轉換思維。中國可以把東南亞當成養老備選,讓東南亞來承接中國淘汰的低端產能。
這也是十幾年前歐美髮達國家幹過的事,歐美國家一直面臨老齡化的問題,當一個國家勞動力成本推升,大量的退休人口靠什麼養老?歐美只能把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向發展中國家。然後利用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一輪輪收割新興市場。
大家注意到沒,國內一些有遠見的投資人也好,企業主也好,在好幾年前就看到了類似機會,將一些服裝、玩具等低端加工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利用當地的政策優惠和人口紅利賺取大把利潤。
要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共完成了四輪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每一輪的持續時間約20-30年。當下正處於第五輪的開端。也就是說,對東南亞而言,還很難一步到位成為製造業的中樞。
對國內來說,中國現在要做的是抓住第五輪產業轉移的視窗期,快速完成產業升級,大可將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同時透過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做生意。另外,中國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場、技術、資金優勢,投資東南亞企業,如果東南亞富了,中國也能從中吃到紅利。
總體來說,東南亞的崛起對中國來說機遇大於挑戰。
再將昨天的#思進每日美股點評# 中的部分內容和大家分享:
26日:首先要說的是,週三的美聯儲會議紀要,大多數美國貨幣政策制定者認為,在接下來的兩次會議上,加息50個基點是合適的。會議紀要雖然沒有重申將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應對物價上漲,但美聯儲抑制通脹的決心依然堅定。並且,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強調需要迅速加息,且加息幅度將超過市場預期(Fed minutes point to more rate hikes that go further than the market anticipates,思進注:不出我之所料),以解決日益嚴重的通脹問題。
總之,美聯儲並沒有透露太多市場還不知道的資訊,並對重新考慮其旨在抑制通脹飆升的激進加息計劃持開放態度。
其次,美國GDP報告(經通脹調整後的GDP環比下降1.5%),表明,美國企業利潤在第一季度出現近兩年來最大降幅,原因是一些企業難以抵消成本飆升,而同期整體經濟出現萎縮。面對原材料、運輸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許多公司試圖透過提高銷售價格的方式來將成本轉嫁給客戶。然而,投入成本持續上升,導致美國企業利潤出現近兩年來最大降幅。
好訊息是,美國上週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下降幅度超預期,初請失業金人數仍處於歷史低位,領取失業救濟人數很少,顯示就業市場依然強勁。不過,美聯儲已經開始加息(並縮表),以抑制經濟中異常高的需求,這可能會導致今年晚些時候的招聘放緩或裁員。
再提一點:美國二手房簽約量連續六個月下降,是2018年以來最長連降……點到為止吧。
美國的陰險目的就是把中國搞退到2002年以前七,八年以後。美國的髒東西自由自在的進入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最近,京東方3000萬塊蘋果螢幕訂單黃了,蘋果很可能這塊蛋糕分給東南亞其他國家。同時,拜登又開啟了一個連結13個國家的“印太經濟架構”(The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簡稱:IPEF),很明顯,劍指中國供應鏈。
這個架構有13個成員國,包括互為死敵的南韓和日本,14億人口的印度、越南、印尼等等,日韓加上南亞、東南亞總共GDP18萬億,和中國17萬億的體量相當。
目前東南亞國家的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大概是中國2005年以前的水平。這個收入水平擁有高增長的巨大潛力。要知道,當年中國經濟增速最快的5年便是2003~2007年之間,當時GDP增速最高時達到14%。
再說回印太架構IPEF,它與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有何區別?
印太架構是美國丟擲的,意在踢開中國,降低中國在供應鏈中的比重,也是為了填補特朗普時期退出TPP的空白。與RECP相比,IPEF內容非常模糊,未涉及實際關稅協定和優惠政策,也沒有把臺灣拉進群,可以說政治意味大於經濟意味。
但這確實是對中國一個很大警示,這些年中國勞動力生產成本上升,製造業優勢削弱正在成為現實,未來隨著老齡化、少子化日趨嚴重,中國的供應鏈地位遲早會被挑戰。
以越南為例,這個國家平均年齡才32,人口9000多萬。而印尼更年輕,平均年齡才30,人口2.6億,人口優勢就是這兩個國家的最大的優勢,因為年輕人的特質就是廉價且高效。
更多年輕國家正在衝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這就是目前中國所面臨的全球競爭格局。
那中國能否應對這種局面?如何破局?
其實,不妨轉換思維。中國可以把東南亞當成養老備選,讓東南亞來承接中國淘汰的低端產能。
這也是十幾年前歐美髮達國家幹過的事,歐美國家一直面臨老齡化的問題,當一個國家勞動力成本推升,大量的退休人口靠什麼養老?歐美只能把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向發展中國家。然後利用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一輪輪收割新興市場。
大家注意到沒,國內一些有遠見的投資人也好,企業主也好,在好幾年前就看到了類似機會,將一些服裝、玩具等低端加工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利用當地的政策優惠和人口紅利賺取大把利潤。
要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共完成了四輪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每一輪的持續時間約20-30年。當下正處於第五輪的開端。也就是說,對東南亞而言,還很難一步到位成為製造業的中樞。
對國內來說,中國現在要做的是抓住第五輪產業轉移的視窗期,快速完成產業升級,大可將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同時透過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做生意。另外,中國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場、技術、資金優勢,投資東南亞企業,如果東南亞富了,中國也能從中吃到紅利。
總體來說,東南亞的崛起對中國來說機遇大於挑戰。
再將昨天的#思進每日美股點評# 中的部分內容和大家分享:
26日:首先要說的是,週三的美聯儲會議紀要,大多數美國貨幣政策制定者認為,在接下來的兩次會議上,加息50個基點是合適的。會議紀要雖然沒有重申將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應對物價上漲,但美聯儲抑制通脹的決心依然堅定。並且,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強調需要迅速加息,且加息幅度將超過市場預期(Fed minutes point to more rate hikes that go further than the market anticipates,思進注:不出我之所料),以解決日益嚴重的通脹問題。
總之,美聯儲並沒有透露太多市場還不知道的資訊,並對重新考慮其旨在抑制通脹飆升的激進加息計劃持開放態度。
其次,美國GDP報告(經通脹調整後的GDP環比下降1.5%),表明,美國企業利潤在第一季度出現近兩年來最大降幅,原因是一些企業難以抵消成本飆升,而同期整體經濟出現萎縮。面對原材料、運輸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許多公司試圖透過提高銷售價格的方式來將成本轉嫁給客戶。然而,投入成本持續上升,導致美國企業利潤出現近兩年來最大降幅。
好訊息是,美國上週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下降幅度超預期,初請失業金人數仍處於歷史低位,領取失業救濟人數很少,顯示就業市場依然強勁。不過,美聯儲已經開始加息(並縮表),以抑制經濟中異常高的需求,這可能會導致今年晚些時候的招聘放緩或裁員。
再提一點:美國二手房簽約量連續六個月下降,是2018年以來最長連降……點到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