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奮發明月eD

    撮泰吉”(cuō tài jí)系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彝語的音譯,現在見到的文字音譯名稱有"撮襯姐"、"撮寸幾"、"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餘種。其中,"撮屯姐"比較接近彝語的譯音,現在用"撮泰吉"的名稱,是借吉利的諧音漢字做譯名。在彝語中,"撮"意為人或鬼,"泰"意為變化,

    "吉"意為玩耍遊戲,一般譯為"人類剛剛變成的時代"或"人類變化的遊戲",簡稱"變人戲"。但也有學者認為,"撮泰吉"反映的是變成鬼神的祖先當初遷徙、墾荒的艱難場面,並藉助祖先的威靈來保佑後裔和驅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義理解為"請變成鬼神的老祖宗來保佑後裔的遊戲"或"人變鬼神的遊戲"更恰當一些。

  • 2 # 使用者352755821118

    彝族撮泰吉(彝文譯音,意為“變人戲”,又名“撮襯姐”、“撮寸幾”、“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貴州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


    撮泰吉是僅存於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裸嘎寨的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態。撮泰吉為彝文譯音,通譯為“變人戲”或“人類剛剛變成的時候”、“人類變化的戲”。其源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彝文典籍中亦無記載。[2]總體演出風格懣憨、稚拙、怪誕、誇張。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申報的“彝族撮泰吉”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編號Ⅳ-85。

  • 3 # 單純芒果MX

    撮泰吉是僅存於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裸嘎寨的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態。撮泰吉為彝文譯音,意思為“變人戲”,這一戲劇形態源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彝文典籍中亦無記載。

    撮泰吉一般於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驅邪祟、迎吉祥、祈豐收。其表演形式十分獨特,表演者用白色頭帕將頭纏成尖錐形,身體及四肢用布緊纏,象徵裸體;部分人頭戴面具,分別扮作彝族老人(1700歲)、老婦人(1500歲)、苗族老人(1200歲)、漢族老人(1000歲)及小孩。面具通常長約一尺,前額突出,鼻子直長,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鍋煙塗為黑色,又以石灰及粉筆在額頭和臉部勾出各種線條,黑白相間,極顯粗獷、神秘、森嚴、古樸。

    表演中不戴面具者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歲),是自然與智慧的化身。撮泰吉表演主要分為祭祀、耕作、喜慶、掃寨四個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戲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遷徙、農耕、繁衍的歷史。正月十五的掃寨即“掃火星”活動將整個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掃除災難和瘟疫,祝願人畜興旺、五穀豐登。每到一家,他們都要坐在火塘邊念一段吉祥祝辭,並向主人索要雞蛋和麻,走時再從柴房四角扯一把草。之後來到寨邊路口,把三個雞蛋埋入土中,點燃茅草,將其餘雞蛋煮熟分食,口中念“火星走了,火星走了”。

    撮泰吉因具有民間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為當地民眾祭祀祖先,祈願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於彝族的生產、生活及文化歷史中。這種原始藝術具有戲劇發生學和藝術形態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其中有關生產、生活的表演活動對於人類學、民族學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燈結綵是什麼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