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HD667788

    漲潮的時候海水會漫過退潮後海水淹沒不到的地方,這些地方的水生微生物經過Sunny的照射後大量的繁殖。魚類漲潮的時候會隨潮水而來尋找食物。開口進食。

  • 2 # 迅哥哥10

    我是迅哥哥,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袁崇煥作為明朝末年抗擊清軍的薊遼督師,總督薊、遼、天津、登、萊等地防務,無論是出於“食君祿忠君事”的傳統思想還是“救民於水火”的民族大義,其作為都是可圈可點。至於斬殺皮島守將毛文龍,個人覺得有這樣幾個原因:一、以此立威。明朝中後期都是文官主政軍隊,存在一個服眾和怎樣服眾的問題。儘管袁崇煥頭頂光環巨多身上官職不少,但能不能震懾住遼東這幫舔刀喝血的悍將,自己沒有底。這種情況下,那就對不起了毛將軍,借你的腦袋用用,先立個威。二、排除異己。毛文龍遠在皮島,自成體系,自給自足。不要你袁崇煥的兵,也不要你的餉,也就不太聽你的話,激怒了袁大帥:“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是朝廷的將首”,斬!這就是袁崇煥當時真實的心理。三、經濟利益。毛文龍鎮守皮島,設定關卡,徵收稅款,不太受袁崇煥節度,又不送銀子,於公於私,都是冒尖的蒿子,剷除為快。後果:一、袁崇煥失去了一支可以對抗滿清的重要力量。二、沒有了毛文龍在敵後方的牽制,滿清可以肆無忌憚,放手進攻。三、由於隊殺毛文龍的不滿和恐懼,毛文龍部屬耿精忠、尚可喜(應該是他倆)等人日後投降滿清,和吳三桂一樣,成為導致明朝最終滅亡的因素之一。

  • 3 # 粟米無憂

    根本上講,袁崇煥與嘉靖一樣,能力不能匹配雄心,而且控制慾極強。

    很多單位都有這種主事人,危害比不作為更大。剪除很多協作部門,只留服從指揮的部分精英(至少表面服從),高喊口號前進,不允許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最後,往往時運不濟,折戟沉沙。主事人暗淡收場,精英瓜分屍體。

    真實歷史上,袁崇煥是受遼東武人集團誘導,剪除異己。遼東武人集團,從李成梁開始,路線一直是養寇自重、消耗客軍。

    看一下明史,遼東葬送了多少客軍!毛文龍不屬於遼東武人嫡系,卻要消耗軍餉,危害比客軍更重。

  • 4 # 磐石秤砣

    其實這就是文武之爭。之所以“以文馭武”實在是因為開國皇帝都知道武將一旦作惡危害比文臣作惡後果要嚴重的多。武將一旦作惡往往就兵禍連結,迅速的就會產生不良後果;文臣作惡的危害也是慢慢體現出來的.

    明王朝傳了二百多年了,武將在朝堂上已經完全沒有地位了。此時最明智的做法是要讓武將恢復一下勢力。不過要讓文官系統主動讓出既得利益那是不可能的,只能由皇帝來做。兩個人拔河,一定是力量大的勝利,但是如果加入一個第三方,那誰勝利就不一定了。所以皇帝或者說管理者一定要當好這個第三方。這也就是帝王的平衡之術。現在的管理也遵循這個原則。

    之前的大明王朝整體來講還是順利的,雖然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基本不影響統治。和平年間嗎,文官系統空前龐大。等到努爾哈赤反叛後,其實給了大明皇帝提高武將地位、打壓文官系統的機會(之前打壓名不正言不順。正德皇帝可以說是赫赫武功,但史書上卻一筆帶過,最終還死得不明不白的…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有機會再說)。但是崇禎並沒有利用好。經歷過二百多年了的時光,文官的初心早就變了,此時的文武之爭已經完全變成了利益之爭。

    大明開國的時候整體的用人策略是“得將為先”。打天下嗎,首先要關注的是將領能不能打勝仗。等到後來穩定了,朱元璋就開始一個一個一批一批的清除了。崇禎皇帝還是太嫩,被文官給忽悠瘸了。到最後大部分文官就想著投降了,反正天下不是我的,誰當皇帝也得用我們這些當官的;武將們也都明白了,說一千道一萬,自己沒有勢力是不行的;本來臣服於大明的蒙古人也明白了:大明就是一大塊肉,趕緊上去咬一口,去晚了就沒了;大明的百姓們也明白了:這是不給我們活路啊,反了他孃的吧。至此,大明王朝的覆滅也就不可挽回了

    最後再說一句:封建社會的皇帝沒什麼不一樣,都是一個德行,爭論是漢人當皇帝還是其他民族的人當皇帝其實對底層百姓來說區別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心為什麼變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