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8934540543

    《楚辭·漁父》 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是黃老道家的象徵者,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兩個人,各有其妙,隱者保持著人性的真純;仕者,自不必說。這兩種人,從古至今知識分子的理想境界,徘徊其中而不知所取。 喜歡漁父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入世,畢竟人是社會中的人,豈能獨善。不過內心,肯定還真是要有逍遙之姿,否則難以寧心啊!

  • 2 # 使用者1270156148954

    漁父》採用寓言對話體的形式,假託漁父與屈原一次相遇.透過兩人的對話,展開思想交鋒,把屈原內心的矛盾鬥爭外化出來,真實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我想透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使學生能夠認識屈原不願同流合汙,寧願“伏清白以死直”的偉大人格.

  • 3 # 使用者3840516296421

    漁父的態度是:“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漁父採取的態度,不是消極的迴避,也不是激烈的對抗,而是順應歷史自然發展的潮流,以自然變化為法則,與世界同步。

    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這就是所謂的識時務者為俊傑,道法自然,順天應人的道理。漁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處事生活方式。“無為而自。然也。”

  • 4 # 不吃飯的西紅柿

    《漁父》和前篇《卜居》,王逸《章句》皆以為屈原作,但在《漁父序》的末尾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又以為《漁父》為楚人採屈原之軼事而作。至清崔述明確提出《漁父》非屈原所作:“謝惠連之賦雪也,託之相如;謝莊之賦月也,託之曹植。是知假託成文,乃詞人之常事,然則《卜居》《漁父》亦必非屈原所自作。”今世許多學者贊同此說。但也有人力主《漁父》《卜居》為屈原之作,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諸書中作了反覆的論證。

    《漁父》與《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於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的。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知道英國有沒有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