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思進
-
2 # 使用者7144880040344
手錶,包包,鑽戒,每個富婆的標準不一樣
-
3 # 墨守成規495
富婆三件套:手錶,包包,鑽戒,每個富婆的標準不一樣。
富婆是有錢的女人:
總的來說,富婆是“有錢的女人”,她們的有錢可能是因為自己是富二代,也可能是因為自己比較有商業頭腦。富婆每個月的開銷基本都是百萬級別的,衣櫃裡各種奢侈品數不勝數,有的時候可能還會買那麼一兩件高定收藏在自己的衣櫃之中。
而富婆中的富婆,甚至會為自己招募專門為自己管理資金的財務,因為錢實在太多了,如果不好好計算自己的資金流出和流入的話,就很容易導致自己毫無計劃的花錢。即便她們錢多,她們也認為這是一種浪費。
富婆的生活習慣:
她們一般發朋友圈都喜歡炫富。出國旅遊;吃了什麼頂級大餐;買了奢飾品包包、手錶、衣服;老公給自己的奢華驚喜;在某處又買了別墅等等,但這只是一部分,還有些比較低調的,會發學習了什麼東西。
富婆十大特徵:
1、首先一個特徵是有錢,非常有錢。
2、有魅力,有能力,有膽識。
3、充滿自信和好奇心。
4、一般比較富態美麗,日子舒坦,面相好。
5、言行舉止端莊有禮貌。
6、善良,樂觀,溫柔大方。
7、不安於現狀,充滿活力,幹勁。
8、人際關係豐富。
9、聰明,睿智有遠見大局觀。
10、善於表達,主動出擊。
注意到此問題下面有超過1000個(其中不乏不錯的)答覆了,恰好在得到上讀到萬維鋼的《談資比名牌包貴的社會》,就借用其中部分內容,來回應一下這個問題吧。
咱們假想一個場景。在一個聚會上,你跟兩位年輕女士聊天。其中一位女士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是談吐不俗,居然引用了上週《經濟學人》雜誌對英國大選的分析。第二位女士的包一看就是名牌,但她更關心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某個人物的命運。
那你能不能判斷,這兩位女士誰的社會地位更高呢?
在中國可能不太好判斷。第一位女士顯然更有文化,也許是某個大學的青年教師。可是第二位女士的經濟狀況可能更好,也許是銀行的什麼經理。作為讀書人,我們更同情第一位女士,但二人地位高低,很難說。
但是,如果是在今天的美國,答案就非常簡單了 —— 肯定是第一位女士社會地位高。不僅僅是學識,我們甚至可以斷定,她的經濟狀況也大大超過第二位女士。
這可不是因為美國是個公平社會,有知識的人地位一定高 —— 因果關係正好相反:今天的美國是個非常不平等的社會,知識很貴,是隻有社會地位高的人,才有知識。
今天我們說的這篇文章是Aeon網站上六月7日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炫耀性消費已經結束了,現在都是無形消費》(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over. It’s all about intangibles now )。作者是南加州大學的公共政策教授伊麗莎白·科瑞德-霍凱特(Elizabeth Currid-Halkett),我們就叫她科瑞德吧。
科瑞德剛剛出了一本新書《小事物之和:一個關於有抱負階級的理論》( The Sum of Small Things: A Theory of the Aspirational Class )。科瑞德使用了幾個名詞,我們先來解釋一下。
所謂“有抱負階級(aspirational class)”,在美國相當於中產階級的上層或者更高。科瑞德的理論是,現在這個階層已經取代了過去的“有閒階級”,是新興的精英階層。
所謂“炫耀性消費”,是一百年前韋伯倫的理論,比如你要戴一塊特別貴的名錶,顯然不是為了看時間,而是為了向人炫耀,彰顯經濟地位。
科瑞德這篇文章有個名詞叫“非炫耀性消費”,就是你有能力炫耀,但是你不炫耀 —— 這是一個新的消費觀。如果有錢人消費不是為了炫耀,那又是為了什麼呢?這就是關鍵所在。
從進入21世紀以來,炫耀性消費在美國已經結束了 —— 因為現在幾乎沒什麼東西值得炫耀。隨著生產力提高,各種以前的“高階”消費品都在向普通人普及。坐飛機、開 SUV、遊輪度假,這些東西年收入七萬美元的中等收入者也能負擔得起。再好的電視機、再貴的名牌包,也不過就幾千美元。從絕對生活享受來說,富人和中等收入者差別不大。
背個好包,別人不知道你是真有錢的富人,還是一個喜歡包的中等收入者。
那如果你的年收入超過30萬美元,應該怎麼花錢,才能彰顯社會地位呢?有抱負階級的回答,是“無形”的消費 —— 把錢花在服務、教育、提升人力資本上,存更多的退休金,買最好的醫療保險。
這些東西比有形的更貴。好大學每年的學費加生活費超過六萬美元,相當於一年一輛賓士車。如果孩子從小上私立學校,整個下來是一筆鉅款。美國收入排名前1%、年收入超過30萬美元的家庭,平均在教育上的投入佔總收入6%;而中等收入家庭的教育花費比例只有1% —— 公立中小學免費,大學可能根本就不考慮了。
這就等於說教育花費是排他性的 —— 你能在教育上花錢,就說明你肯定是富人。以前的美國可不是這樣的!從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間女士服裝的價格只上升了6%,而大學學費上升了80%。那麼現在上得起大學和上不起大學的就是兩類人,優質教育成了富人特權。
所以現在來說,知識的確很值錢 —— 但這個“值錢”可不是用知識創造財富,而是用財富購買知識。
知識越來越貴,所以《經濟學人》上的談資就的確比名牌包值錢。《經濟學人》雜誌訂一年才100美元,但是為了看懂這個雜誌你至少得上過大學。
這就是無形消費。表面上看,做這件具體的事兒花不了多少錢;但是想要成為一個知道這麼做的人,非常花錢。
有抱負階級和中等收入者的生活習俗非常不同。前者在有機水果和新生兒要保證至少一年的母乳餵養上達成了共識,而全美國的母乳餵養率只有27%,很多家庭的孩子根本不吃水果。有機水果並不貴,母乳餵養花的不是錢而是耐心和時間 —— 這不是物質水平的差異,這是階層觀念差異。
這種觀念差異,連同《經濟學人》雜誌的談資,被科瑞德稱為“文化資本”。現在文化資本這麼貴,它已經是高階社交網路的通行證。
科瑞德說,比如你在一個本地的集會上,跟人聊天能聊到《紐約客》雜誌的一篇文章,你就發出了一個訊號。同類的人識別到這個訊號,你就可能加入一個新的關係網 —— 這種關係網通往高階的工作機會、掌握關鍵資源的聯絡人、和私立學校。而對比之下,拿個什麼包就沒有這樣的作用。
那麼在這個時代,物質消費和無形消費的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物質消費的目的就是它本身:你買輛好車,就是為了享受好車,別的意義幾乎沒有。可是無形消費卻可以是通往更好的生活、給下一代創造上升空間的手段。
那好,現在在美國,知識終於得到尊重了 —— 可這是好事兒嗎?科瑞德用的詞是“pernicious” —— 險惡。中等收入者開著不錯的車,拿著不錯的包,但是他們已經沒有上升管道……點到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