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大腦殼的能量

    放牧一般適用於斷奶後半個月~產犢前2個月的後備牛。在草原地區,產奶牛也可放牧。後備牛放牧時的群體大小由每頭牛每天的採食草量、牧草的質量、牧草地的數量而定。每天放牧後要根據牛群吃飽的程度另補精料和乾草,並要補充一定量的骨粉和食鹽。

  • 2 # 愛自己

    每年伊朗歷2月至8月末是放牧時間。

  • 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令甘地非常不爽,作為老鼠抗貓的鬥爭,簡稱“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姿勢可以不優美,但氣勢一定不能輸。所以就算絕食也是很多印度人在節省糧食,單憑甘地一個人不吃飯就讓日不落帝國捲鋪蓋滾蛋了?別鬧了好伐?

    而且,作為打進印度的殖民者,喜提印度的英國從來都是左手槍炮,右手聖經,對於沒事就絕食想不開的乾瘦老頭,英國就算再老態龍鍾,對付印度這群“非暴民”也是砍瓜切菜的輕鬆加愉快。

    但令這個日不落帝國極其尷尬的是,二戰後的印度確實獲得了民族獨立,英國還真就是敗在了這群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手裡。

    那麼,是甘地的大愛無疆感動了溼婆,將英國殖民者趕出了印度嗎?當然不是,英國之所以放棄印度,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英國自己。也就是說,是英國甩了印度,而不是被印度甩了,這種“主動性”不僅關係到英國的尊嚴,更關乎這些“紳士”的臉面。

    1、實力不濟

    大英帝國的盛極而衰,是英國不得不從印度一去不回的根本原因。而加速英國衰落的,是兩次世界大戰。

    雖然英國盛極而衰的拐點在1899年第二次布林戰爭中就已經出現,但相比於兩次世界大戰,布林戰爭可愛得像隔壁的旺財。

    由於一戰中和同盟國的死磕,英國雖然收穫了戰勝國頭銜,獲得了優先分割戰敗國的權利,但英國卻付出了巨大代價,包括數以百萬計的生命以及數以億計的資本,這讓英國元氣大傷。

    雖然一戰後的英國殖民地面積達到歷史最高,但卻讓英國力不從心,所以不得不在1931年頒佈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給了加拿大、澳洲等白人自治領大量權利。

    但這種主動止損的方式並未阻礙英國的一落千丈,因為二戰的爆發徹底將英國打回了原形。

    因為丘吉爾的堅決抵抗,無視德國一再拋來的橄欖枝,因此英國陷入了和法西斯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動員軍隊超過700萬,在世界各地與法西斯做鬥爭,雖然讓英華人眾志成城,避免了法蘭西第二的命運,但抗擊德國的英國也徹底失去了維持殖民地的能力。

    等到二戰結束,半死不活的英國終於在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面前敗下陣來。雖然印度人不抵抗,甚至伸出脖子讓英國砍,但英國畢竟人少,所以為儲存實力,印度最終成為英國的棄子。

    2、策略失真

    策略失真,是英國丟掉印度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全球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印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種並不突出的特色讓英國從一開始對印度就沒有“誓死守衛”的緊迫感。

    所以,印度人多勢眾並不是嚇退英國的根源,“不重視”才是。

    當然,相比於英國在二戰前後的選擇,所謂的“重不重視”也沒有那麼重要。

    二戰爆發前,因為始終未能從一戰中徹底恢復元氣,英國不僅對迅速膨脹的納粹德國採取了低三下四的綏靖政策,對於猥瑣發育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採取了溫和的方式,甚至扶持甘地對抗武裝革命派,這讓印度人看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希望。

    二戰期間,為確保對印度的統治,英國再度對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妥協,約定只要印度聽話,要啥給啥,於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一發不可收拾。

    而因為在二戰中元氣大傷,英國徹底失去了一線強國的地位。為維持帝國的面子,繼續在歐洲玩離岸平衡手,被打倒的英國順勢跪在美國面前,成為美國的忠實追隨者。

    而美國絕不是大公無私、大愛無疆的冤大頭。成了美國的人,就要懂美國的規矩。為了維持自身優勢,保持盟友的忠誠,美國最喜歡的就是打著反殖民主義的旗號煽動殖民地獨立,對殖民帝國英法等國釜底抽薪,印度就是藉助反殖民主義浪潮最終獲得獨立的。

    可以說,英國放棄印度是自身一系列錯誤的結果,甘地作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袖固然作用很大,但不足以讓英華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歷史吐槽機

    大抵上就如同鬼子割肚皮除了汙染環境並沒個卵用,甘地老頭的餓肚皮其實也沒啥大用。我統計了一下,甘地老頭總共玩了17次餓肚皮,最短的那次1天,最長的3次足足有21天,偏偏最長那3次他的訴求一點都沒被滿足,只好繼續吃飯。

    而且這老頭餓肚皮時提出的要求也不是印度獨立,他其實是個挺精明的政客,不是愣頭青,很清楚以印度獨立為條件玩絕食最大的可能性是活活餓死。所以印度能夠獨立和他餓肚皮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靠的還是潤公總結的真理。

    “現在的情況是,我們蹲在一條起火的船上,不棄船就得和船一起沉沒”——印度總督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

    印度能夠獨立最直接的原因在於1946年2月18日的皇家印度海軍兵變,說來可笑的是這次兵變真不是甘地老頭煽動的,原因倒是非常印度,那幫水兵覺得自己的伙食不好,生活條件也不舒適。

    水兵大爺的罷工很快吸引了一群湊熱鬧的傢伙,他們是皇家印度空軍和皇家印度警察,他們混在一起搞事情,並對英華人施以殘暴威脅。其內容包括自稱“皇家印度海軍”,並用左撇子的方式向英華人敬禮,把約翰牛羞辱的莫名其妙......

    被羞辱的約翰牛自然不肯罷休,操傢伙就衝了上去,把這幫二貨一通暴打,沒幾天就把他們鎮壓了。說來搞笑的是整個過程中甘地老頭一直像唐僧一樣在旁邊嗶嗶,你們怎麼能搞叛亂呢?說好的非暴力呢?你們怎麼敢不經過我們領導就做事情呢?

    被嗶嗶到頭昏腦漲的起義領袖穆罕默德·謝里夫實在是怕了這個老逗逼,為了不再聽他嗶嗶,在印巴分治時謝里夫毅然投了巴基斯坦,成為巴鐵海軍的功勳上將,現在他雖然退休了,可依然活躍在國際外交舞臺。

    這次海軍叛亂很快被鎮壓,但造成的影響極其深遠,首先這次大罷工由孟買席捲了整個印度,暴力抗爭層出不窮,印度開始出現武力叛亂的苗頭;其次是英華人開始擔心印度裔軍人的忠誠,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人在英軍序列膨脹了30倍,一旦他們倒戈就是玉石俱焚。

    最後幾經權衡之下,英政府決定退出印度,讓印度獨立建國。也就是說印度獨立最直接的誘因不是甘地老頭的絕食,還是潤公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英國是因為最後的統治基礎——武力開始動搖才決定退出的。

    “瞧那個倫敦大學法學院畢業、長於煽動的逗逼甘地啊,他居然開始光膀子裝苦行僧了!”——毒舌之王丘吉爾

    那麼甘地老頭對印度獨立一點作用都沒有嗎?還真不是,這老兄其實扮演了一個不太高明的精神領袖角色。其實他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印度風情,如丘吉爾所說,甘地接受過完整的英國教育,還拿到了律師資格證。

    從現實角度看他是殖民地精英階層,作為既得利益者甘地最初沒有反抗英國統治的慾望,直到被派去南非工作。在南非最初的時間甘地一向認為“英國第一,印度第二”,他和一般的紅頭狗腿子其實沒啥區別。

    後來這哥們被殘酷的現實糊了一臉,因為不肯讓出一等座,他被南非白人從火車裡扔了出去。那一刻他才恍然大悟,再牛X的狗腿子也只是狗腿子,永遠也當不了主人,於是開始在南非搞事情。

    1915年他回到印度參加了國大黨,但他很快就發現作為精英階層不可能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援,這才開始纏著腰布,光膀子去鄉下走街串巷。一邊樹立自己的親民形象,一邊忽悠老百姓別暴力反抗,咱們一起抵制英國貨吧.....

    其實如果我們把眼光拉的足夠長遠就會發現英國退出印度是歷史必然,即使英國沒被兩次世界大戰收拾的無力顧及印度也會讓他們獨立,只是時間會晚一點而已。因為整個世界的國家剝削體系已經從早期的原料掠奪變成了更快速的金融掠奪。

    搞殖民地還需要大量統治成本,金融掠奪只需要簡單的幾個操作就行,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典型的金融掠奪,這種短平快的方式幾個月就捲走了泰國幾十年的積蓄,用起來方便的多。

    而如果沒有甘地弄非暴力不合作的話,印度可能更早擺脫英國殖民,一戰中印度在甘地的煽動下百萬人加入英軍,如果那些人在一戰中鬧獨立會怎樣?即使不鬧,以此為條件和英國談判又會怎麼樣?如果使用暴力手段的話,印度早就獨立了,甘地做的一切沒成就印度,只是成就了他自己。

    總結起來吧,印度能夠獨立當然不是僅憑甘地絕食做到的,事實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反而拖延了印度的獨立時間。所謂“聖雄”之類的偉大封號和非暴力的高尚道德水準還是繼續留給三哥吧,要不是恰好遇到完茄子的英國,印度大抵現在還掛聖喬治旗呢。最後留一段甘地老頭評抗日戰爭的段子給大夥,看看這老兄聖人到什麼境界。

    從非暴力主義者的立場來看,我必須說,以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對付一個開化了的日本,還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樣手段來抵抗侵略,這是不適當的。假如華人有我這樣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樣使用毀滅手段。華人可以告訴日人:“帶著你們的毀滅手段來吧,我們以兩億人給你,可是還剩下兩億人,我們是不會屈服的。”假如華人真的這樣做了,日本人就會變成華人的奴隸。

    我們真那麼做了,今天估計骨頭渣子都TM涼了.........

  • 5 # 唐律疏議

    以下文字摘自美華人白修德撰寫的《探索歷史》記載了他的親身經歷,看看英國殖民者是如何鎮壓印度人的反抗的:

    “就我個人記憶所及,這些意外事件中最令人難忘的事發生在八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也就是印度國大黨投票決定起義的第二天上午。我坐在英國履帶式輕型裝甲車隊的一輛裝甲車上,穿過舊德里城一條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昌德尼查夫克大街。我們的裝甲車隊由蘇格蘭人組成,他們都是來自格拉斯哥貧民窟的粗野的年輕士兵,清一色的工黨黨員,滿口髒話,但很講義氣。他們憎恨前任的英格蘭軍官,也討厭以前碰到的中東地區的人,但是這天上午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滿街都是暴徒,到處在流血;遭到毒打的學生揮舞著印度國大黨綠黃兩色的旗子高呼“永遠自由”,從屋頂上朝著我們扔石頭。我是同情暴動一方的,但是我懂得,年輕的蘇格蘭士兵也懂得,此時此刻如果英國的統治被推翻,讓日本奪取了印度,那麼戰爭就有可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而且,如果那天上午抗議的人群戰勝了我們,他們用指甲就會把我們撕成碎片的。不過,印度學生沒有槍支,這支輕型裝甲車隊的年輕蘇格蘭社會主義者開始有條不紊地開槍射擊,將屋頂上的印度人打倒,他們的屍體撲通撲通地墜落到街頭。不到幾分鐘,這一隊輕型裝甲兵就“平定了”昌德尼查夫克大街。”

    ——[美]白修德:《探索歷史》,三聯書店1987年12月版,90-91頁

    也就是說,碰到向他們扔石頭的印度人,英軍士兵可以有條不紊地開槍將他們一一射殺。

    印度人的命,在英國殖民者眼中,連根草都不如。

    難道大英帝國會因為害怕一個糟老頭子餓死,就放棄印度?

  • 6 # 兵器世界

    正是因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國40%的經濟來源,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才會那麼有市場。印度在二戰時已經有約4億人口,毫無疑問這是個重要的商品市場,只要甘地發起抵制英國商品或者當地經濟活動的措施,遠在倫敦的議會就不得安生。而甘地作為精神領袖的巨大號召力,加上絕食換來的國際社會同情,讓英國的任何武力鎮壓都有不可預估的風險。

    (甘地的絕食沒那麼簡單)

    英國為何放棄印度這麼重要的殖民地,絕對不是幾句話能概括的,筆者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把目光放的太近,英華人早在一戰前後的20年代就開始考慮印度獨立問題了!此時英國面臨的麻煩遠不止印度一個,南非、澳洲和加拿大等白人居多的殖民地,紛紛要求獲得更多獨立性,近在咫尺的愛爾蘭也在積極要求獨立,日不落帝國已經顯得日薄西山了。

    當其他殖民地獲得自治領地地位甚至獨立之後,印度還被倫敦直接管控,這引起了次大陸的激烈反抗,尤其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納稅人出錢出力與同盟國作戰,卻親眼見證了英國軍隊的在各大戰場的糟糕表現,這更加堅定了印度獨立的決心!最後英國迫於壓力,在1919年通過了《印度政府草案》,這是妥協的第一步。

    後來綏靖政策的創始人之一“愛德華-伍德”(後來的哈利法克斯勳爵,張伯倫的好搭檔)擔任駐印總督,他主張以經濟利益或者帝國穩定為重,如果民族自決和權利移交不可避免,他會選擇順應潮流。伍德在1929年發表宣告,暗示印度可以獲得自治領地的地位,這意味著了印度可以和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等等一樣了。

    (愛德華 伍德)

    甘地隨即要求印度獲得自治領地地位,還要制定自己的憲法(到底是律師出身,他很清楚有了自己的憲法就能更快建國),但以丘吉爾為代表的強硬派發起抗議,他們堅決要求印度就在帝國版圖中,倫敦也要保持對這塊戰略要地的絕對控制權!面對英國內部的激烈鬥爭,甘地發起非暴力不抵抗運動。

    這種運動在30年代如火如荼,也絕不是“絕食”那麼簡單,它的精髓還是透過抵制英國的貨物或者法律,打亂它在次大陸的經濟活動,這讓倫敦的議會不得不重視, 因為支撐起英帝國的說到底還是資本家,他們最受不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比如,在甘地釋出《德里宣言》要求獲得自治領地地位而得不到應答後,他開始了“食鹽運動”,透過抵制英屬印度政府的食鹽稅和鹽行業壟斷,動搖了英國資本在印度大陸的利益,這個小插曲只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冰山一角,充分體現了甘地的神奇之處。也足夠說明,正是因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國40%的財源,才讓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了市場。

    時間到了上世紀的40年代,此時英國改朝換代,而新的政府依然偏向於讓印度獲得自治領地的計劃,印度事務部大臣霍爾勳爵甚至提出拉攏印度的土邦王公和少數精英,確保重要的經濟利益不變,以此為基礎賦予印度自治領地的地位。儘管丘吉爾聲嘶力竭的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但在只想安心掙錢的資本家眼裡,他一點也不受歡迎。

    40年代中期的1935年,英國議會透過《印度政府法案》,讓印度獲得自治領地該有的大部分權利,丘吉爾從此下野直到張伯倫對德國的綏靖政策破產,他才作為強硬派重回英帝國權利的核心,但二戰的巨大壓力讓他無力阻擋印度在獨立道路上的狂奔,尤其是英國陸軍在歐洲被德軍擊敗、英國海軍在印度洋和馬來海域慘敗給日本,此時如果甘地發起武力抗爭,也許印度能獨立的更早些。

    為了穩住印度,丘吉爾放言可在戰爭結束後的適當時機,讓印度獲得獨立!這個承諾確保了印度3.5億人對英帝國的支援,約有130萬印度人對軸心國作戰,次大陸作為資源寶庫幫助英國打贏了二戰!

    (當印度學會了打仗,英國只能讓它單飛)

    但這也反過來加強了印度的武裝力量,儘管英國在二戰之後擁有500萬軍隊,也不敢小覷獲得自治領地資格僅僅12年的印度,最終它在1947年獲得獨立。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到英國,可能現在大家並不會將它和世界最強大國家劃為等號。不過,如果回到18世紀到19世紀30年代,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霸主。在鼎盛時期,它的實際殖民統治領土面積多達337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所轄人口4.2億,同樣達到全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網路配圖)

    印度作為當時英國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在英國的政治和經濟活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經濟總量一度佔據英國經濟的40%以上。

    英國女王曾經讚美印度,是鑲嵌在大英帝國這頂CROWN上最珍貴和閃耀的鑽石。而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說過,如果失去了印度,英國將再也能稱之為一個強國。可見印度在英華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不過,二戰之後,英國國力日漸衰落,昔日的日不落帝國,面對各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的抗爭,疲於應付,不得不逐步放棄各殖民地統治。

    印度這個被英華人視為掌上明珠的殖民地,也發動了以獨立為目的的政治抗爭。在聖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及絕食運動的影響下,最終如願實現獨立政治目標。

    (丘吉爾舊照)

    不過,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何依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及絕食運動,英國就會同意印度獨立呢?

    說起來,二戰勝利後,英國在各殖民地所部署的軍隊,仍然高達500萬之眾。這個軍事實力足夠強大。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何會僅僅因為甘地溫和的不合作和絕食運動,就放棄印度這塊肥肉呢?

    其實,甘地發起的“非暴力不合作”及絕食運動,對印度的獨立確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真正讓英國決定放棄印度的,是他們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綜合考量權衡的結果。

    二戰期間,駐守南亞的殖民地英軍守軍,在日本軍隊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大英帝國戰無不勝的形象,已經在各殖民國遭到顛覆。這種顛覆,也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對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實現獨立的信心。

    與此同時,在孟加拉大饑荒面前,當地的英國統治機構又碌碌無為,最終造成三百多萬人死亡的慘劇。這讓英國殖民者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同情心的負面影響,更加深入殖民地。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的殖民體系分崩離析,威信全無,當地民族武裝此起彼伏,掀起爭取獨立的軍事鬥爭浪潮。

    (聖雄甘地)

    二戰中被日軍趕出緬甸等殖民地的英國,為了保住印度這個大本營,曾經訓練了一支多達250萬人的印軍部隊。這支軍隊在英華人指揮下,在反攻南亞日本軍隊過程中,越來越英勇善戰,也越來越自信。

    而正是讓丘吉爾心花怒放的這支印軍,在二戰結束後,卻讓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開始顯得滑稽可笑。英勇和自信的印度軍隊,不再願意接受被殖民統治的命運,開始和以錢德拉·鮑斯為代表的印度激進派武裝聯合起來,向英華人發起了挑戰。

    這時,丘吉爾才意識到,這支在緬甸戰役中生龍活虎,作戰熱情遠高於英軍同僚的印度軍隊,在心理和意識上,其實是為捍衛印度而戰,而非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

    除了印度人自身民主意識的覺醒抗爭外,來自於國際社會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巨大壓力,也是促使英國改變殖民政策的主要原因。從二戰中強勢崛起的美國和蘇聯,開始成為新的國際趨勢主導者。

    (羅斯福)

    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曾經很直白地告訴丘吉爾,美華人民投入二戰,並不是為了大英帝國的存在而戰鬥,而是為了整個國際社會的解放和自由。目標人群,不只是狹義上被日德意法西斯佔領國的人民,而應包括不同膚色種族和地區的民眾。

    因此,在戰爭期間,羅斯福多次敦促丘吉爾在印度獨立問題上表態,甚至還派出專員參與英國與印度國大黨的談判。

    二戰後期,當美國從西歐橫渡萊茵河,蘇聯鐵騎直搗德國柏林的時候,英華人只能痛苦無奈地接受現實。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淪為世界舞臺的配角,再也難以維繫觸角遍及世界各地的龐大殖民體系。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反英抗爭思想,雖然為印度的自我意識甦醒,及獨立訴求,提供了精神信念支援。但通觀整個二戰期間,無論是國大黨的不合作退出運動,還是甘地本人的絕食抗爭,都沒有在政治目的上達到真正意義的成功。

    正如前述,除了印度人民自身的抗爭,二戰後整個世界格局的逆轉,才是令英國無論從實力還是國際道義上,都難以支撐昔日的殖民統治輝煌,只能無奈放棄印度及其它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甘地與印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面口語分別體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