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權謀家

    蜀國明明沒有徵服魏國的能力,為什麼還要不斷的挑起鬥爭。

    明著的口號當然是王業不偏安。給自己樹立一個大義凜然的形象。一個回報先主的政治理想。

    其實暗地裡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控制軍權在手裡。只有這樣,自己才是最安全的,大權才能獨攬。你能不打仗,丞相就是文職,他就應該把權力交出去。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影響,覺得諸葛亮是一個完全正派的人物,其實他對皇帝的不尊敬,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前後出師表,對皇帝指指點點。和曹操差不多。都是權臣攬權。

    所以說從權利角度來認為,諸葛亮就是想把君權不斷的放在自己手裡。

  • 2 # 璀璨的雙子星

    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諸葛亮本身就有光復大漢的理想,本身也為了這個目標不懈奮鬥。這算是內在因素吧。

    第二,魏蜀兩國實力差距過大,若雙方都停戰休養生息,差距只會更大。再算上人才,如果都休戰幾十年的話,蜀漢就可以不用打了,基本無人可用了。所以還趕早不趕晚,趁自己還有人才可用,哪怕是消耗下魏國也是好的,千萬不能任其發展,否則後果很嚴重蜀漢會被他實力碾壓的。

    第三,蜀漢相對不怕消耗。蜀國有山川之險,易守難攻,即便自己的實力也會被消耗,但自保的問題不大。

    綜合以上三個因素,諸葛亮以攻代守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 3 # 依山傍海看夕陽

    首先,蜀國內部一直存在三種勢力,並伴隨著蜀漢集團的始終。一是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利益,也是蜀漢集團最大也是最無話語權的勢力,處於金字塔的底部。其次是李儼為代表的前政權遺留下的社會中層勢力。第三才是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作為後期上位者,該集團幾乎把握住了西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始終是把自己的各項利益最大化。對於前政權的留用人員,劉備多以結成利益同盟的形式進行量才使用,並委以重任,如,法正,李儼,鄧芝,劉巴,孟達等等……而對於益州土著,大多以打壓為主,比如,剝奪本土豪強人物的財物,分配與功臣,使之衣食無著,淪為作奸犯科之徒,然後再苛以嚴刑峻法……特別是“觀人七術”,更是堵塞了本土士人上升的渠道。即便是選拔出的本土門面人物,狂士彭漾被殺,文學家譙周假借天意進行反戰……由劉備登基之初,社會大環境上就潛伏了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更不用說六出祁山後,大量青壯年死於前線而導致的民生凋敝,為蜀漢集團的滅亡埋下了病根。其次,現任蜀漢集團政權的最高層也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處於成年後的劉禪及其背後的集團,迫切需要突破丞相原先給他設定的空間,這種勢力的矛盾是諸葛亮無法直接面對,只有藉助於向寵,費瑋,董允等人作為擋箭牌進行約束。為了獲得兵權,孔明在《出師表》中不斷地向劉禪暗示自己的歷史成就,如,“三顧茅廬”制定“隆中策”三分天下之戰略目標,其次,“受命於敗軍之際”就是暗指“長坂坡”之後,孔明先生遊說孫權,形成孫劉聯盟,破曹軍於赤壁……一切都是按照計劃而行等等……為了轉移蜀漢日趨激烈的內部矛盾,迫切需要一場戰爭宣洩壓力。而發動戰爭必須要名正言順,無論什麼樣說詞,都比不上一句高大上的口號“匡扶漢室”和“王業不可偏安”更有力!一者可以轉移土著人的仇恨,二者,可以平息那些利益分配不均大臣們的怨憤……兵權在手,何人敢不敬三分? ! 即便是大漢天子又能如何?更何況是兒皇帝。若漢室大業可興,彼可為董卓,曹操……不可,亦可為偏安一隅的權臣! 所以,只要蜀漢內部出現矛盾,舉起“匡扶漢室”或者“王業不可偏安”的旗子,便是平息矛盾的一劑良藥。既然百利無一害,換做誰不去做呢?千古奇文《出師表》,名為孔明“匡扶漢室”心跡剖析,實為劉禪淪為“扶不起的阿斗”之始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長犄角鬧羊事兒下一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