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902159869103
-
2 # 石海釣沉
一是打破了凡爾賽體系強加德國的桎梏,主要是常備軍十萬人以下,不得擁有坦克重炮等進攻型武器等條件,這對經濟以農業為支柱主要靠軍功封賞為晉身資本的容克階層來說,是難以容忍的屈辱。希特勒上臺後很快便透過打破凡爾賽限制,發展重型火力,擴充軍備挺進法國搶佔的萊茵區等方式,將這些看似堅如磐石的條約掃進了廢紙堆裡,這不得不讓容克們對這個波西米亞士官刮目相看。
其次,希特勒的上臺並非政壇席捲一切的狂飆突進,而是靠著與各派力量的妥協與勾結,這一點上,一戰英雄德國末代總統興登堡可以說居功至偉。儘管興登堡並不喜歡這個小鬍子,但納粹黨的很多做法和綱領,正是以興登堡為代表的容克階層內心極力渴望卻不敢付諸實踐的,比如反共,反猶,反民主制等等,他們作為貴族,作為魏瑪體制的受害者,很多事也看不慣,但一來這是列強強加的,只能忍氣吞聲,二來,貴族身份限制了他們不能用下三濫手法去對付同樣的下三濫,那麼,就只好拜託希特勒的衝鋒隊去幹這些髒活了,於是,暗殺,栽贓,種族衝突,街頭鬥毆等等,這些原本運分子才掌握的技能,在納粹手中發揮出了更大的殺傷力。這顯然是容克們喜聞樂見的。
第三,戰爭初期,希特勒確實打出了讓容克們刮目相看的戰績,閃電戰攻滅法國,席捲西歐,接著又東征俄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希特勒都實現了德華人幾百年來唸念不忘的幾件大事,統一德意志民族,重現羅馬帝國光輝,稱霸歐洲大陸,所以從這個層面說,這也是心高氣傲的貴族們甘於給希特勒打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
3 # 花間集鳳鸞
1.思想契合
老希做的一切,實際上就是這些舊貴族所想做的,雖然有些人不喜歡老希但是他的做法確實符合他們所想。所以樂意一同辦事。老希只是把他們想的做出來了!
2.希望戰後的《凡爾賽條約》讓德國活在壓抑中!是老希讓德國走向富強,大家有飯吃,有工作!這點不可否認!就憑這一點人民都願意跟隨老希,那麼這些貴族軍官憑什麼不跟隨老希?
如果不是發動戰爭,或者適可而止,我想當下德國應該會是一流強國!
《凡爾賽條約》簽完,別人自己都說,這不是組織德國擴張,而是延緩他的爆發!
3.效果這個,看德華人民的生活,和德國勢如破竹的軍事成就。這些原本骨子裡就是戰鬥的貴族自然
-
4 # 歷史吐槽機
如果曼斯坦因、龍德施泰特他們看到這個問題肯定一臉懵逼,不是吧?我明明效忠的是國家,怎麼變成元首本人了?話說這也是很多看二戰德國曆史常常懵逼的一個大坑,納粹黨和軍隊到底是什麼關係?這類話題一扯起來就容易沒完沒了,所以我還是儘量簡單的寫。
其實在二戰期間,德國的軍隊是有兩種編制的,一種叫國防軍,一種叫武裝黨衛軍。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國防軍的效忠物件是國家,那是傳統的國家暴力機器,從普魯士時代就一直如此;而武裝黨衛軍是納粹黨的準軍事組織,他們效忠的物件才是元首本人。雖然名義上黨衛軍是隸屬於國防軍,但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基本不會有人二到把兩者混為一談。在武裝黨衛軍的高階將領裡幾乎是沒有傳統容克貴族的,比如希姆萊、約瑟夫·迪特里希、保羅·豪塞爾等黨衛軍高階將領清一色是市民家庭出身。換言之,希特勒從來就沒有贏得過容克貴族的絕對效忠。
在一戰中德國的總參謀部體制受到了很大的質疑,沒有基層士兵喜歡自己在前線玩命,後邊還有一群豬腦袋喋喋不休,動不動就拿教條扣帽子。而且容克們的抱團讓自己更容易成為軍官,這對平民士兵也不公平。如果戰爭打贏了還好,偏偏一戰德國輸了,玩命計程車兵自然不能背鍋,那就只能由容克們背。一戰之後打倒容克階層成了政治正確,各地反抗事件層出不窮。
可是長期耍流氓的容克也甩得一手好鍋,從曼施坦因那本《失去的勝利》就能看出這幫人的甩鍋本事。作為實業資本主義的代表,他們把鍋甩給了玩金融資本的猶太人,一致認定是猶太人對德國敲骨吸髓,造成了戰敗,造成了之後的經濟蕭條。這也是二戰中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根本原因,容克集團需要樹立一個外部罪人避免自己成為罪人,化解本階級與市民階級的對立。而元首個人並不見得多恨猶太人,但他需要利用對猶太人的仇恨把德國統合成一個整體。市民們則表示,老子們就是出來打醬油的,除了打仗送死,還能有什麼選擇?
所以元首大人和容克貴族之間其實是相互利用又相互提防的關係,上臺初期希特勒需要總參謀部支援穩定權利,總參謀部的容克也需要希特勒來擴大因戰敗裁軍造成的勢力消退。戰爭開始以後,元首大量提拔隆美爾、古德里安這類市民將領,開始向軍隊滲透,直到在蘇聯莫斯科戰敗才找到藉口徹底掌握總參謀部。而容克也還以顏色,那次經典的炸彈刺殺就是容克的回答。雙方撕破臉後,德國在戰場上也就沒有了原來的橫衝直撞,直到柏林被攻陷,希特勒和容克集團一起被盟軍掃進了垃圾堆。
總結起來,希特勒個人從來沒有贏得過任何一個容克貴族高階將領的效忠,兩邊從有限合作到互相拆臺其實也是德國戰敗的一個次要原因。
-
5 # 青史精蘊
希特勒讓將領及民眾甘於為其效忠的政治手段其實並不神秘,就是所有政治家慣用的伎倆:忽悠!
在德國處於戰爭賠款和歐洲經濟危機的雙重逼壓下,民眾過著舉步維艱的生活,此時他們迫切需要一個人站出來帶領大家走出困境。希特勒實施手段就任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德國納粹黨)黨首後,大肆宣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樣,希特勒很快就得到了大量德華人的支援。
希特勒執政德國以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國家經濟,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此時,希特勒又極力反社會主義。反共產主義,反猶太主義,這讓生活好起來的德華人頓時找到了久違的優越感,於是,希特勒得到了德華人積極的擁護。
希特勒準備實施侵略擴張的瘋狂計劃之後,又開始鼓吹狹隘的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宣傳大日耳曼民族的高貴血統,這種主義,在當時特定的國際社會及德國國情下,極其迎合德華人的心態,極其符合德華人的現實利益。結果就是,希特勒在德國民眾和將領的狂熱擁簇中,走向了他罪惡之路。
二戰結束70多年了,今天,我們應該以史為鑑,時刻警惕那些邪惡的教條主義,特別是那些極易挑起隔閡、衝突的民粹主義,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
6 # 戰略論
首先可以確認的是,德國國防軍的高階將領們並不是自願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的,而是得到了國防部的命令才不得不宣誓效忠的。這就要感謝時任德國國防部長的布隆貝格將軍,在興登堡總統去世後不久,布隆貝格就以國防部長的名義釋出了一條命令,命令德國國防軍向希特勒本人宣誓效忠,而不是向國家和人民效忠。對於那些極其重視軍人榮譽的國防軍將領來說,這條誓言把他們和希特勒徹底綁在了一起,除非希特勒死亡,否則絕大部分國防軍將領並不敢違背這一誓言。
可以說布隆貝格在1934年下達的這一命令對德國國防軍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國防軍和希特勒的納粹政權由此前的合作關係轉變成為了隸屬關係,國防軍將直接聽命於希特勒,這也是導致希特勒後來敢於大膽撤換國防軍三大首腦(國防部長、陸軍總司令、陸軍總參謀長)的主要原因。布隆貝格為他的短視犯了致命的錯誤,這位將軍顯然是被希特勒的花言巧語所矇蔽,布隆貝格此舉也倍受德國軍方的指責。
此後希特勒可以名正言順的干預國防軍的人事任命,他設法(主要是誣陷)將布隆貝格(國防部長)和弗裡奇(陸軍總司令)解職,轉而自己親自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且任命自己的親信凱特爾擔任國防部最高長官,凱特爾對希特勒完全是言聽計從。至於陸軍總司令則由勃勞希奇擔任,勃勞希奇是一個持中立立場的將領,他既不排斥納粹也不反對納粹,希特勒顯然是想暫時穩住軍方,以免過快的奪權引起軍方激烈的反應。隨著1941年德軍在東線的失利,希特勒終於有藉口對陸軍總司令動手了,他同意了勃勞希奇的的辭職申請,轉而自己親自擔任陸軍總司令一職,至此希特勒徹底奪取了國防軍的控制權。
當時布隆貝格之所以下令國防軍全體對希特勒宣誓效忠,很大程度上就是希特勒答應國防軍將是德國唯一的正規武裝力量,希特勒不會再建立其他獨立於國防軍的武裝力量。可惜希特勒並沒有履行這個諾言,不久即開始大力發展武裝黨衛軍,並在戰爭期間不斷擴大黨衛軍的規模,如果不是黨衛軍實在無法代替國防軍(缺乏專業的指揮官,尤其是師級以上),恐怕希特勒早就想把國防軍解散了。國防軍這場正人君子怎麼可能玩的過希特勒這種奸詐小人,在誓言的束縛下,德國國防軍所有軍人不得不服從希特勒的命令,任何人都不敢違背誓言。
-
7 # 不正經的軍棍
當曼施坦因們聽見這個問題的時候,絕對會把提問的人綁到樹上,一頓大嘴巴子“我效忠的是國家,我效忠的是國家,我效忠的是國家”
德軍高階將領們其實並不完全效忠希特勒,只不過就是相互利用的一個關係。也可以這樣理解,希特勒代表德國,而德軍的高階貴族效忠的是國家,那些年輕的中高階軍官則效忠的是希特勒。
很多容克貴族根本瞧不上希特勒,自己指揮千軍萬馬的時候,希特勒不過是個下士,而且還是奧地利人,講德語都有口音。然而,正是這個希特勒,卻給德國帶來了一片生機。這些容克貴族們,心裡其實是非常傲氣的,一戰的戰敗對於所有德華人來說都是個恥辱,這些容克貴族也不例外,希特勒正是抓住這一點,給德華人承諾了一大堆在他們看來非常奢侈的事情,這正中下懷。
容克貴族們對於德國軍隊非常看重,一戰戰敗後,德國受到各方面制裁,而這些容克貴族們更不甘心。這個時候,這個奧地利的小個子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也藉此,拉攏一大堆德國將領加入納粹。加入納粹的德國將領,和希特勒算是上了一條賊船,為了他們共同利益,去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利益驅使
希特勒很多時候並不那麼相信這些容克貴族,畢竟自己出身不好,地位低微,而對於這些容克貴族,希特勒給足了他們面子,給他們送錢,各種津貼福利,讓他們過上最富足的日子。不光容克貴族,所有德軍將領都是一樣,給足了錢,就開始好好辦事情。這種情況下,誰都願意好好幹,畢竟老闆對咱不錯。
其實他們效忠的是國家
對於國防軍來說,他們效忠的是國家,只不過上級命令他們效忠希特勒,其實就是嘴上說說而已,很多國防軍將領在外面,並不完全聽命於希特勒,自己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算盤。
一戰結束後,德軍高階將領們一肚子委屈,軍隊也被制裁的跟保安一樣,這個時候,希特勒給他們承諾了。等希特勒把軍力重整之後,德軍高階軍官的時代來了,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勢如破竹,打的一個比一個兇猛,他們其實效忠的是國家,只不過,希特勒也是為國家辦事情,兩邊走到一起了。更多的還是這些容克貴族為了挽回他們曾經失去的一切,包括尊嚴。
容克貴族們並不安分,希特勒也是一直提防他們,希特勒不斷削弱這些容克貴族們的權力,同時又加緊提拔一些年輕的平民出身的軍官,作為自己所用,其中就有隆美爾。
-
8 # 東斯坦因
一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共需賠償49.9億英鎊的戰爭賠款,即1320億馬克,且以黃金支付。這麼一大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
凡爾賽條約,引起了整個德國的憤怒。德國上至權貴,下至販夫走卒都對《凡爾賽條約》報以敵視態度。打破《凡爾賽條約》的枷鎖,使德國重新崛起,成為了那個時代德華人共同的目標和訴求。這樣的時代背景,使德國軍隊與希特勒有了共同的目標和利益,也為之後兩者的合流奠定了基礎。
希特勒透過街頭政治起家,上臺後希特勒又透過一系列的政策,讓德國走出了一戰的陰影,經濟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樣的履歷,使希特勒在德國具有極大的威望,當時絕大多數的德華人都是希特勒的擁護者。
德華人民的擁護,使得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掌握了德國的國家大意。在國家大意麵前,就算德國軍隊中那些貴族出身的高階將領不喜歡希特勒又能怎麼樣,要知道德國軍隊的普通士兵大都來自德國普通家庭,而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則大都是支援希特勒的。最終這些貴族將領只能妥協。
當然,希特勒對這些容克貴族也不放心,始終提防。希特勒為了削弱軍官團的影響力,增加個人威信,建立了黨衛隊和最高統帥部,架空了總參謀部,在實質上剝奪了軍官團的指揮權。
霍亨索倫皇室統治德國多年,在德國國內擁有很多支持者。一戰後,德皇遜位,這些德皇的支持者就成為了保皇派,其中多數都是容克貴族(德國陸軍的支柱)。因此,保皇派在德國軍隊影響力很大。
1933年初,德國霍亨索倫皇室曾致函興登堡,敦促其授權希特勒組閣,威廉二世也為納粹黨提供了200萬馬克的援助,同時還派自己的兒子回到德國參加了納粹。德國皇室希望希特勒能夠幫助他復辟德國皇室。而希特勒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也假意逢迎、虛偽以蛇。
希特勒與德國霍亨索倫皇室之間曖昧不明的關係。使德國國內很多的保皇派,看到了德皇復辟的希望,開始支援希特勒。不過當,希特勒羽翼豐滿之後,就一腳踢開了霍亨索倫皇室,成為德國的獨裁者。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9 # 見聞自在
我是悍馬狂飆。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首先從一句話開始說:有背叛自己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自己利益的階級。德國一戰後國防軍遭到大幅度削弱的現實,和希特勒承諾的執政之後將擴軍、升職的“美妙”前景,讓容克軍官團被利益矇蔽了眼睛,這時,他們已經不再顧及希特勒當年只是一戰下士的卑微出身,雖然對納粹黨也並不感冒,但並不妨礙他們以個人的名義宣誓效忠希特勒,當然,這一過程中,當時的幾大國防軍首腦:勃洛姆堡、路德維希·貝克、賴歇瑙等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凡爾賽條約》對國防軍的限制簡單敘述一下這個過程:一戰結束之後,協約國對德國進行了殘酷的壓榨,《凡爾賽條約》除了規定了鉅額的戰爭賠償和領土割讓鄰國之外,還要求德國不能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許超過10萬,不允許擁有重機槍、坦克、重炮等重型武器,不允許擁有戰列艦,萊茵河以東十公里之內不許駐軍。這些苛刻至極的條件引起了德國民眾廣泛的復仇心理,為納粹黨後來上臺埋下了種子。
巴黎和會簽訂《凡爾賽條約》的情景
雖然國防軍在馮·西克特將軍等人的大力推動下儲存了相當的實力,但規模和職能已經今非昔比,一戰結束後軍隊大量縮編,軍官晉升異常艱難,軍官團想建功立業的機會幾乎為零,特別是對那些經歷過德意志第二帝國輝煌年代的老派軍官們來說,魏瑪時代的德軍更有虎落平陽之感。1929—1933年危機也波及到了國防軍,這時納粹黨的崛起對國防軍有巨大的誘惑力。
希特勒 以無情狡詐的手段逐步拉攏國防軍軍官團向自己效忠,最後又瓦解了軍官團,掌握了國防軍的大權。
勃洛姆堡推動宣誓效忠希特勒33年1月希特勒登上總理寶座之後,軍官團領袖之一、陸軍總司令馮·勃洛姆堡出任希特勒內閣國防部長兼陸軍總司令(魏瑪憲法本來禁止現役軍人出任國防部長),並任命勃洛姆堡為大將。
馮·勃洛姆堡 先任國防部長兼國防軍總司令,後來成為““戰爭部長兼國防軍總司令”
納粹黨和希特勒對軍官團許諾了美好的藍圖:首先,許諾突破《凡爾賽條約》對國防軍的種種限制,其次,國防軍對日益膨脹的納粹衝鋒隊心存疑慮,關係緊張,希特勒在1934年夏天發動“長刀之夜”,血洗衝鋒隊高層,並向軍官團保證國防軍是德國的唯一武裝力量。這一舉動贏得了德國軍隊的歡心。1934年8月2號,興登堡元帥死後不久,勃洛姆堡就簽署命令,修改了國防軍的宣誓誓詞,將原先對國家的效忠改為對希特勒本人的效忠,命令由一向傾向納粹的國防部部長辦公室主任賴歇瑙口授,一名少校筆錄。
一貫傾向於納粹黨的賴歇瑙將軍,時任國防部部長辦公室主任,對勃洛姆堡傾向納粹有重要的影響。
這一有違當時還有效的魏瑪憲法的行為此後被很多國防軍將領所譴責,認為這是他在拿整個國防軍去向希特勒獻媚並最終鑄成了毀滅國防軍的一次大錯,後來的陸軍總參謀長貝克大將稱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為黑暗的一天”。
路德維希·貝克,時任國防軍部隊局局長(原總參謀長),陸軍第四號人物,貝克一直對納粹黨有牴觸和警惕,後來成為陸軍反希特勒組織的領袖之一。
宣誓效忠付出的代價1935年3月,希特勒宣佈將恢復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德國陸軍在這一輪擴軍浪潮中將擴充到36個師。此外,希特勒還宣佈將由他的心腹戈林建立獨立的空軍。而希特勒又接連藉口戰爭部長勃洛姆堡的新婚妻子曾經是妓女,罷免了這個曾經下令國防軍宣誓效忠他的大將,炮製莫須有的弗立契同性戀事件,使弗裡契被迫辭職,改組了國防軍,將其納入了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一步步掌控了國防軍。
弗裡契,時任國防軍陸軍總司令,被以莫須有的“同性戀”事件栽贓,憤而辭職,後在波蘭戰役中神秘陣亡。
隨著1944年七二零事件,德國軍官團行刺希特勒失敗,以貝克大將等大批總參謀部高官被處決和清洗,德國軍官團終於為他們政治的短視和被希特勒欺騙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
10 # 兵器世界
事實上,希特勒與德國傳統貴族出身軍官是相互看不起的,戰後德國高官曾回憶稱。因為希特勒並沒有經受過專業的軍事教育,但是他又不想因此在軍官們面前丟人,所以希特勒常常直接插手軍事指揮,這也使得其與許多軍官的矛盾加劇。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背上了極其沉重的戰爭賠款和各種條條框框,在《凡爾賽和約》的干涉下,德國的實力急劇縮減,經濟崩潰。而希特勒上臺後,透過各種經濟手段刺激經濟,贏得了當時德國普通階層的愛戴,事實上,當時德國的普通階層看不到希特勒的瘋狂,在那樣的經濟狀況下,他們恰恰需要一個激進的領導者,希特勒就是這樣被德國民選出來的。
所以許多普魯士貴族出身的軍人對希特勒是既愛又恨,例如曼施坦因等等高階將領。一方面,希特勒的激進成功使得德國擺脫了一戰後的重重桎梏,軍事實力得到了長足發展。這是讓這些軍官們受益的,而另一方面,希特勒的軍事素養非常糟糕,還總是直接插手一線指揮,完全不顧後勤是否能夠跟得上。事實上,戰爭後期希特勒親任總指揮後,德軍進行了一系列錯誤的指揮,不論是突出部之役還是春醒行動,都是讓寶貴的兵力做無畏的犧牲。
另一方面,希特勒還特別愛插手武器的設計,他盲目的認可超重型坦克,不顧德國的生產力和資源總量,虎王坦克,獵虎坦克殲擊車,鼠式坦克和E系列的一系列超重型戰車,都是根據希特勒的偏好設計的。在當時局勢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德軍將大量資源浪費在了這些華而不實的裝備上,這也與希特勒有著很大的關係。
他的各種越權智指揮和戰略上的短板也讓國防軍們飽受詬病,事實上,德國國防軍並沒有誓死效忠希特勒,而且他們還特別看不起效忠希特勒的武裝黨衛軍。事實上,正是因為國防軍與黨衛軍的明爭暗鬥,以及希特勒與德國軍官的互相猜忌,才直接導致後期納粹兵敗如山倒,1944年,希特勒曾一度認為德國國防軍已經背叛了他。然後直接將曼施坦因、馮·克萊斯特等等大量的貴族軍官解職,可見希特勒和傳統貴族軍官的矛盾還是比較深的。
那麼國防軍為什麼要效忠希特勒呢?正是因為二戰爆發前,希特勒對國防軍的改革,當時德國國防軍不再對德國憲法效忠,而是隻效忠於希特勒一個人,國防軍的誓詞也改成了:我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將毫無保留地服從阿道夫·希特勒——帝國元首、國防軍最高統帥的命令,並以一個英勇軍人的名義信守誓言,乃至犧牲在所不惜。國防軍下級士兵也感受不到希特勒與國防軍高階官員的明爭暗鬥。
當然了,德國的貴族和高階官員也不是沒有反抗過,二戰時期德國軍政界的高層曾秘密建立了一個名為“黑色樂隊”的反納粹組織,他們立志要將希特勒和納粹黨趕出德國政界。他們策劃了刺殺希特勒的行動,然而行動失敗後,“黑色樂隊”組織的成員被蓋世太保悉數抓獲,因為其中有很多人都是隆美爾的手下,最終導致希特勒將隆美爾也處死了,可見雙方並非沒有矛盾,他們在二戰中更多的是相互利用,相互猜忌。
-
11 # 貓眼觀史
一戰二戰中,德國都是當時發展較發達的國家,而且聽說德軍的高官階層成員很多都出身貴族富人家庭,在當地有錢有勢,面對這些背景強大的人物,當初希特勒又是怎麼說服他們令其心甘情願的效忠自己,然後一起揮軍妄想征服世界的呢?
其實該問題跟德國軍隊歷來體制有關,原先德國軍方規定有2種軍人制度,分別劃分為武裝黨跟國防軍,這兩個體制的軍隊的受命目標不同職守也不同。作為德國的國防軍,他們一直被教導只能忠誠於國家,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而非是去效忠元首或總統,因此屬於是絕對的國家軍事力量。據說國防軍的這種制度是從德國普魯士時期就開始存在,並一直沿用至今,其擁有深厚的地位很難被動搖。而武裝黨,屬於後來納粹黨派衍生出來的一支準軍事部隊,他們被灌輸以元首為中心的觀念,專門效忠元首一人,而非國家。從制度上武裝黨還要受到國防軍管制,所以兩者是很明顯的。
令人吃驚的是武裝黨的高階部將們均是普通市民出身,他們是靠自己努力一步一步爬上高職或者是由希特勒親自提拔,因此大部分的武裝黨將領都效忠支援希特勒。國防軍那邊,往往都是一些貴族出身的將領,換一句話說就是物以類聚,希特勒本身是工人家庭出身,所以跟市民出身的將領容易聊得來,大家階層相同支援他的人自然就多。而國防軍任職的高階將領們從普魯士時期開始大多由貴族子弟所繼承,他們有人甚至瞧不起希特勒,於是從這個角度來講,屬於從來沒有貴族將領真正效忠過希特勒。一戰爆發後,德國總參謀部門因在制度上引發重大質疑,很多士兵開始不願意上前線拼命,因為總參謀團的人就只會在幕後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用權力亂給基層軍人定罪名,特別是國防軍的貴族將領們已經聯合起來排斥普通階層計程車兵,總把高職位留給貴族子弟,面對這種不公平競爭,士兵們心中很不滿覺得自己拿性命衝前線打仗,貴族將領們則坐享其成。因此一戰打完後,德國內部就出現動盪不安,全國各地頻繁發生反抗遊行,很多人開始不滿容克貴族,接著就有各方人員經常聚會起來搞演講。在演講隊伍中,希特勒顯得尤為突出,據說他每一次演講都很激動,整個人義憤填胸,手舞足蹈口沫齊飛,特別是他很會利用普通市民的心理,儘量把自己跟大家扯在一個陣營中,反而把容克貴族排除在外。
後來希特勒成功被民意捧上元首之位,在上任後他首先就整改了總參謀,然而希特勒深知自己跟國防軍的貴族將領們互相利用的關係,於是就提拔了一批普通市民出身的部將,這當中包括了古德里安、隆美爾等人。這些被提拔的將領們平時受慣了容克貴族的不公正對待,一直升不了高官,如今希特勒一上任就給他們升職,心中難免會感動,於是就宣誓以死效忠希特勒。二戰爆發,德國在希特勒的瘋狂領導下,幾乎所向披靡並取得重大勝利,一些容克貴族的將領就逐漸對希特勒有所改觀,不過他們始終沒有去效忠希特勒,原因是國防軍從普魯士時期就定下老規矩,命令他們只能效忠國家而非元首,如此說來等於是從來沒有一個貴族將領真正的效忠過希特勒。 -
12 # 近衛步兵師
二戰後,很多二戰德軍軍人們極力撇清與希特勒納粹的關係,比如辯解說打侵略戰爭是遵守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信條,比如對納粹屠殺之類的罪行一無所知等等。但是,包括很多貴族在內的德國軍官團效忠希特勒納粹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高層的感召退位之後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對納粹黨頗有好感,他的第四子奧古斯特和第五子奧斯卡都曾加入納粹的下屬組織衝鋒隊,有照片存世。並有多個皇室成員在納粹時代擔任軍政官員。
威廉二世的兩個兒子
鐵血宰相俾斯麥也有後人參加德軍,孫子克勞斯少校軍銜,橡樹葉飾騎士十字勳章獲得者。曾外孫海因裡希是空軍飛行員,都在東線作戰。
孫子戈特弗裡德是普通黨衛隊旅隊長。
一戰時的東線參謀長和後來實質上的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參加過納粹黨早年的事業。
原來德軍將領們效忠的物件也願意為希特勒效忠,這行為本身就是在說服德軍將領。
德軍的野望一戰後,德軍對戰敗是很不服氣的,他們當時的實力強大,所以對掌管政權的社民黨施壓,在魏瑪的法律中保留了大量方便重整軍備的條款,比如允許黨派組織準軍事組織,比如總統可以直接任命總理之類的。
這兩條很關鍵,納粹黨能組織衝鋒隊黨衛隊靠的是第一條。
希特勒能擔任德國總理是因為第二條——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希特勒根本不是選上去的,是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的。
而興登堡本人就是德國貴族,一戰時的東線總司令和後來的總司令。
興登堡本人的舉動也表明,德軍願意和他們看好的人合作。
德國一直有透過參軍晉升的傳統,比如前面提到的魯登道夫因為功勳卓越,1917年就被封為貴族。
另外,德軍暗地裡準備擴軍備戰的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止,比如:
正規軍的精兵策略,士兵能勝任士官,下級軍官能勝任中級軍官,高階軍官能勝任大規模軍隊的指揮官。
用裝甲車代替坦克,用魚雷艇代替潛艇進行訓練。
秘密研製高新武器等等。
而希特勒納粹黨對一戰戰敗不服氣,準備上臺之後擴軍備戰復仇,這一點兩者一拍即合。
威恩並施希特勒的納粹黨一直對軍隊系統有著為我所用的心思,吸收了不少德軍軍人,比較著名的有:
赫爾曼·戈林,一戰德軍王牌飛行員,後來成為納粹黨魁,空軍司令。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就是《帝國的毀滅》元首的憤怒這個著名片段裡,被希特勒怒斥為什麼還不來援救的“屎蛋”,退伍少校,武裝黨衛軍的創始人之一。
保羅·豪塞爾,退伍中將,武裝黨衛軍的創始人之一。
施坦因納和豪塞爾
這些人有些是在德軍中不得志,有些是因為理念原因加入了納粹黨。
當然,兩者並不是單純的合作。納粹政權之後就對德軍進行了制衡。
比如德國空軍是納粹重建的,司令是納粹黨魁赫爾曼·戈林,後來希特勒得意地說過,我有一支納粹主義的空軍,這支空軍不僅僅是戰機和地勤部隊,原本屬於陸軍的傘兵,部分防空部隊都劃撥給了空軍,而且空軍後來也組建了自己的陸戰部隊。
納粹的下屬機構黨衛軍組建了武裝黨衛軍,德軍,特別是陸軍對此很警覺,雙方爭論不休,但是武裝黨衛軍的規模越來越大,裝備越來越好。
希特勒也提拔了一些不受重視的軍官,閃擊戰名將隆美爾、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是如此受到重用了,顯然納粹也有用這些人來制衡老派德軍將領的意思。
1938年,納粹高層更是策劃了“勃洛姆堡—弗裡契危機”,將國防部長兼武裝部隊司令官維爾納·馮·勃洛姆堡和陸軍總司令瓦爾納•馮•弗裡契男爵撤職。
勃洛姆堡和弗裡契
表明上的原因是勃洛姆堡再婚的新娘以前當過性工作者,弗裡契是同性戀,然而後世一般認為這屬於編造的罪名,而且小題大做。
真正的原因是兩人以及一些德軍將領和納粹不和。
希特勒借此殺雞儆猴,有力地威懾了一些對納粹心懷疑慮的德軍將領。
威望與反對派1944年7月20日,德軍中的密謀分子策劃了720事變刺殺希特勒。戰後,西方將這一事件鼓吹為德軍反納粹的證據,更指出720分子在納粹掌權之後就想發動兵變反納粹。
然而,除了720分子策劃兵變的能力不佳之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德軍高層不反擴張,只是害怕納粹的擴張方式會失敗而已。
據稱,1936年2月希特勒命令德軍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的時候,720分子就準備動手了。然而,無論是進軍萊茵蘭,還是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侵略波蘭,法國。希特勒每次冒險都是大獲全勝。
這一方面讓希特勒納粹在德軍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另一方面,讓密謀分子根本無法召集足夠的力量去反對他,恐怕向希特勒鼓掌歡呼的人當中,也有密謀分子一份吧。
所以說,德軍,包括退位的德皇,俾斯麥的後人,在某種程度上和希特勒的目標一致,這是雙方走到一起的基礎。而希特勒不斷地培育、提拔和發展自己的軍隊勢力,更是用雷霆手段打擊反對派,用軍事冒險的勝利鞏固自己的地位。使得德軍不管自願與否,綁在了納粹的戰車上。
-
13 # 歷來現實
貴族將軍們會為一個下士效忠?不可能。
一提到二戰中的德國貴族名將和重要人物、德國政治家,可以列舉很多,如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二戰德軍名將埃裡希·馮·曼施泰因、費多爾·馮·博克、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等等。
大家也許都注意到了,他們的名字中都有一個"馮",而"馮"就是他們高貴的標籤,貴族的象徵,就像滿清的愛新覺羅一樣。說到這裡好多人不解,貴族出身的人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都非常高傲;而希特勒一個下士出身,混混身份的小鬍子,又是怎可能讓這些貴族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勞的呢?
之所以產生這個疑問是最當時德國的情況不瞭解,大家的印象中,二戰時的德國都被洗腦了,全國上下都是對希特勒一個人效忠,甘心情願受他驅使。為他賣命。
不錯,二戰時的德國舉國陷入了戰爭狂熱,好多人對希特勒崇拜的五體投地,把他當成德國的拯救者,當成再造德國的神。但也並非大家都是為希特勒一個人二戰,也有不少人是為國家命運二戰,希特勒不過是人民選擇的一個領導人。
尤其是出身高貴的貴族將領們對希特勒沒有那麼盲從,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曼施坦因原名叫埃裡希.馮.萊溫斯基,是二戰德國名將中是佼佼者,是希特勒親自授予的元帥,是跟隆美爾和古德里安齊名的德國三大納粹名將,為德國侵略戰爭鞍前馬後、奮不顧身,是希特勒最得力的打手。
但曼施坦因並不是希特勒的私人打手,並沒有對希特勒到無條件服從的地步。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曼施坦因至始至終都不是納粹黨員,也從來也沒有提出入黨申請。
曼施坦因是貴族世家,父親是德國名將愛德華.馮.蘭斯基。他的爺爺也不是泛泛之輩,是赫赫有名的普魯士將軍。都說外甥隨舅,曼施坦因的舅舅也是將軍,而提起他的伯父名字更是如雷貫耳:德國陸軍元帥和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便是。
二戰開始後,曼施坦因以德國陸軍總參謀長的身份為德軍制定了一系列作戰計劃,戰勝了一個又一個敵人。而希特勒屢試不爽讓敵人聞風喪膽的閃擊戰,就是出自曼施坦因的手筆。
但曼施坦因對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深惡痛絕,拒絕對部隊下達有關命令,經常跟希特勒就此發生爭執。在曼施坦因看來,自己效命的是德意志,不是希特勒個人,自己只是在盡一個軍人應盡的責任。說他沒有受到納粹思想的蠱惑也不客觀,但要說他看不起希特勒也是基本事實。
曼施坦因的立場很有代表性,好多貴族將軍效忠的是國家,他們在國防軍任職,而希特勒是國家元首,所以要執行元首下達的命令。但國防軍不是希特勒的家丁,希特勒也不是貴族將領的家長。希特勒對此心知肚明,知道在關鍵時候國防軍靠不住。於是才有了黨衛軍這個組織。
和國防軍相比,黨衛軍才是希特勒豢養的,對希特勒惟命是從的打手,而前者只是國家的國防力量。因此黨衛軍的長官們都是希特勒的死黨,黨衛軍的待遇和武器裝備也優於國防軍。國防軍有的,黨衛軍都有,國防軍沒有的,黨衛軍也有。而且即使是國防軍的最高長官也無法調動黨衛軍,黨衛軍只聽命於一個人,那就是希特勒。
黨衛軍裡幾乎沒有德國貴族,而他們不屑於跟流氓。混混和市井無賴組成的黨衛軍為伍,而只效力於國防軍。因此,國防軍的高階將領不少都來自容克貴族。
那些貴族將領大多是高幹子弟,受過高等教育,國防軍的創立的時候,希特勒還是一個小兵,所以國防軍的貴族將領不鳥平民出身的希特勒一點也不奇怪。所以說到了戰爭後期,戰場局勢對德國不利,德意志面臨滅種危險的時候,那些貴族出身的將領沒有跟黨衛軍官兵一樣選擇為希特勒殉葬,而是開始了反戰運動,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結束戰爭,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謀殺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一位上校在德軍最高統帥部企圖用炸彈炸死希特勒,可惜沒有成功,未遂謀殺的執行者是德國貴族、德軍上校這克勞斯·馮·史陶芬柏格,主謀是德軍元帥,曾擔任西線軍總司令的德國貴族埃爾溫·馮·維茨勒本。
-
14 # 路之意
如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二戰德軍名將埃裡希·馮·曼施泰因、費多爾·馮·博克、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等等。而希特勒則出身普通家庭,對於他必定會讓很多人看不起的,
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願意效忠希特勒的呢?
第一種原因:他們效忠的是國家,而非希特勒。其實在當時的二戰德國軍隊中是有兩種編制的
一種就是比較常見的國防軍,眾所周知國防軍效忠的物件是國家。
一種就是武裝黨的衛隊。純屬是以希特勒為目標而去組織的非常標準的軍事組織,他們效忠的物件一直都是希特勒。
雖然說兩支軍隊都大意上相同,雖然在當時表面上黨衛隊是歸屬於國防軍管制,但是國防軍是不可以指揮黨衛隊的。這也只是表面現象罷了,真正能夠指揮他們的還是希特勒。
在國防軍當中出身的高階將領一般都是來自容克貴族。身份是十分高貴的。
而在黨衛隊中很多的高階將領也都是清一色的市民家庭出身,與國防軍貴族出身有著很大的不同。
隆美爾曼施坦因等人都是國防軍將領,他們效忠的物件是德國政府而並非是希特勒。
第二種原因:一戰的失敗所帶來的恥辱,希特勒利用這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指揮權就是在容克貴族手中,而在一戰中他們的指揮能力受到了很大的質疑。一戰最終戰敗,背鍋的人自然不可能是前線奮戰計程車兵,只能是出身高貴的貴族背鍋了。
希特勒上臺之後對於貴族採取了利用又提防的方式,一戰的戰敗對於所有德華人來說都是個恥辱,這些容克貴族也不例外,同時一戰戰敗後,德國受到各方面制裁,而這些容克貴族們更不甘心。
正因為德國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籤下了非常多不平等的條約,也使得德國的一些貴族心裡感到非常的屈辱,希特勒正是抓住這一點,給德華人承諾了一大堆在他們看來非常奢侈的事情,而希特勒透過欺騙的方式,使得德國貴族認為希特勒能夠帶領德國走向繁榮富強。
所以我們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看到一些德國貴族的將領,經常會奮不顧身的為希特勒進行效力。
到了戰爭後期,戰場局勢對德國不利,德意志面臨滅種危險的時候,那些貴族出身的將領沒有跟黨衛軍官兵一樣選擇為希特勒殉葬,而是開始了反戰運動,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結束戰爭,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謀殺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一位上校在德軍最高統帥部企圖用炸彈炸死希特勒,可惜沒有成功,未遂謀殺的執行者是德國貴族、德軍上校這克勞斯·馮·史陶芬柏格,主謀是德軍元帥,曾擔任西線軍總司令的德國貴族埃爾溫·馮·維茨勒本。
總結:這些德國貴族其實有著非常多的愛國熱情,他們並不熱衷於納粹黨的統治,因為在這些愛國將領他們的內心只是效忠德國而不是希特勒。 -
15 # 烈焰糖糖品歷史
二戰德國貴族出身的將領,為何效忠希特勒?原來我們被騙了
在二戰時期也出現了很多非常有名的人物,其中隆美爾、曼施坦因等人也都讓人非常熟悉,而這些有名的德國將領,不僅擁有超高的軍事能力,就連為人也是彬彬有禮的,但大多數都是來自貴族家庭,而希特勒則出身普通家庭,對於他必定會讓很多人看不起的,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願意效忠希特勒的呢?
而那個時候德國經歷過一戰的戰敗後,便對此認為是德國最大的恥辱,之後希特勒上臺後,便藉此向容克貴族許下眾多承諾,以至於容克貴族在希特勒的身上看到的希望,畢竟在那個時候德國受到各方面的制裁,而那些容克貴族對於這樣的結果感到不甘心,此時希特勒的出現很容易能夠獲得他們的信任。
之後在希特勒所帶領的德國軍隊當中,除了平民出身的將領之外,還有許多貴族出身的將領,在前期因為德軍在戰場上接連勝利,以至於他們這些人之間的矛盾無法得到展現,而最終導致德國後期軍隊的戰局開始出現下滑,而那個時候的貴族們便開始想要殺害希特勒,不少貴族將領們也因此而喪命。
也就是在貴族們刺殺希特勒不成之後,德國也開始進入了下坡階段,並且對於貴族出身的他們,本身對普通家庭出身的希特勒就存在意見,甚至有些將領根本就看不起希特勒,而他們願意加入希特勒的軍中,不是因為想要效忠與他,而是因為同樣的利益而走在了一起,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
16 # 隔壁鄰居好老劉
你說的是小貴族跟富農階層。真正的大貴族在一戰中基本死傷殆盡。希特勒上臺是中小貴族跟富農階層的政客在背後支援上臺的。他上臺前給了那些人很多的承諾,在上臺後。那些人要求兌現承諾的時候。就把這些人晚上集結到議會大廈,然後由衝鋒團的人全部殺掉,點燃了議會大廈。這就是註明的都柏林議會大廈火災。從此奠定了希特勒的統治地位。同時他大力扶持了一批有能力但屬於貴族圈邊緣的小貴族當軍隊的領袖。從而進一步控制軍隊。
-
17 # 為she著迷
希特勒鼓吹血統論,瘋狂忽悠說日耳曼是高等人種。
血統論可以讓相同血統的人產生歸屬感。
為了蠱惑群眾,希特勒一邊逮捕猶太人,一邊奴役其他民族,一邊讓血統純正的日耳曼人民進入軍隊系統。
貴族之所以願意進入軍隊,就是因為希特勒的鼓吹對他們的家族有利,而且家族的年輕人都被忽悠參軍去了。
-
18 # 人類文明史鑑
很多人把很多問題都混在一起,分不清,既是對歷史的不瞭解所致,同時也是因為自己書讀得少,或者是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概念當中,很多問題本就是混淆的,本就講求一個模糊和神秘。但是但凡學了一點兒經濟或者是法律常識的人,都會認識到德國的高階將領,也就是那些富裕階層的容克地主,貴族階級,他們效忠的物件一直不是希特勒,而是他們的國家德意志。
也正是因為中國傳統的皇權思想,使得人們認為崇拜領袖,崇拜皇帝就是愛國,國家與皇帝是不分家的,他們都是一個主體。這種奴隸思想使得絕大部分華人除了中國歷史以外,根本不瞭解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尤其是西方,更不瞭解世界一般統治政治規律。
在西方國家或者說在當下國家領導人,也就是所謂的皇帝和國家是兩個概念。到近代以後,民族覺醒,西方國家的元首和國家也是兩個概念。效忠元首和效忠國家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法律主體和法律行為。容克貴族地主階級他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國家榮譽,所以他們效忠的一直是國家,只不過這個國家被希特勒所統治,所以在表面上他們被我們看作是希特勒的人,但從來雙方都沒有真正達成生死一線的統一戰線。
容克地主階級或者是容克貴族階級在納粹德國時期一直作為國家機器的使用者以及建設者,一直是為國家這個主體服務的,包括參加國家,軍隊,參與國家政治,外交及軍事決策。甚至這些貴族子弟參軍也都是進入國家正常的國防軍。同時在戰前指揮部裡,也是容克地主階級以國家的名義進行戰鬥。這也是為什麼當奮鬥在一線的德國俘虜在美國,英國的國家公開了納粹德國黨衛軍,在國內對猶太人進行屠殺正確的時候,很多德國士兵留下了眼淚。
因為他們並不是黨衛軍的人,而只有德國黨衛軍才主導了那一次罪行。德國的國防軍以及正常的軍隊都是在戰場上作戰的,他們是為了國家,而並沒有執行希特勒所命令的對於猶太族的屠殺的種族暴行。這也是為什麼在二戰審判的時候針對德國黨衛軍的處罰特別嚴重,尤其是主要人員。但是對於德國國防軍的一些將領雖然也以戰爭罪起訴,但是判刑普遍較低。
同時希特勒之所以能夠掌控容克階級讓他們為自己效力,主要還是因為自己掌握了德國。而利用容克對於國家榮譽的這種信仰,進而控制此階級。但是容克是理性的,尤其是在作戰方式上更講求實際,並不是希特勒想要達到的完全控制德國,並不僅僅是因為對國家的信仰,而是因為希特勒本人的權威。
-
19 # 米粒閒聊
希特勒掌權(1933年1月30日)後,就開始與德國軍方(當時德國軍方許多軍官,為軍事貴族出身)打交道。起初,德國軍方以興登堡總統(一戰時的元帥)為代表,對希特勒這位一戰的下士是沒有什麼好感的,甚至是蔑視的。可是,就在幾年後希特勒已經能與他們平視。而從二戰爆發,再到二戰末期,希特勒已幾乎能駕馭他們,使他們死心效忠了。希特勒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希特勒與德國軍方剛開始交手的階段,他對軍方的言行是謙卑(尤其是對興登堡總統)和得體的。並且,希特勒向軍界高官許諾,必須重整德國軍備。希特勒的這一系列舉動,逐漸的獲得了軍方的好感。隨後,透過1934年6月30日的“長刀之夜”(希特勒下令清洗衝鋒隊高層),消除了希特勒與德國軍方的一個障礙。在興登堡總統於1934年8月2日病逝後的當天,希特勒繼任元首和兼任國家總理,並且還是武裝部隊總司令。而且,德國國防軍全體官兵向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就在希特勒掌握了德國最高權力後,他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就使幾乎整個德國軍方,對自己有了仰慕的心理。這是因為,希特勒敢於公開重整、擴充軍備,派軍隊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和蘇臺德地區、佔領捷克、並使斯洛伐克成為德國的傀儡。這一系列的操作,使希特勒成為了全體德國民眾的英雄,這其中自然包括德國軍方。而且,在德國軍方出現了許多的希特勒忠誠的擁戴者,代表性人物有賴歇瑙和隆美爾(他倆在二戰中均晉升為了元帥)等人物。其中,賴歇瑙將軍就是軍事貴族出身。在二戰爆發後的初期階段(1939年9月1日——1941年12月兵敗莫斯科),伴隨著德軍戰無不勝的,是希特勒的威望高漲。在這同時,德國國防軍的官兵也被希特勒所折服。在此後,由於德軍連續的敗退(特別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希特勒與德軍將帥之間開始出現了隔閡、矛盾,甚至岀現了刺殺希特勒的失敗的事件(1944年7月20日)。可是,直到二戰結束前夕的大部分德軍將帥(包括軍事貴族)還是對希特勒效忠的。這主要是因為,希特勒曾取得的“豐功偉績”,因向希特勒效忠的誓言起到的約束作用,希特勒給他們的高官厚祿(包含著大量的金錢和房產等),以及希特勒對反對者血釁殘酷鎮壓的警示效應等。
-
20 # 棲鴻看紅樓
貴族的腦容量也並不比平民更多,希特勒是怎麼給平民洗腦的,就是怎麼給貴族洗腦的。
題主是從來沒見過貴族吧?把貴族、甚至“貴族家族背景”的人都相像成了神?以為沾點兒貴族血統就不會被洗腦了?
這得是多自卑的心理呀!
回覆列表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並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大鐵十字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間身中槍傷。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結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