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768年聖誕節法蘭克國王查理被羅馬主教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始,一場橫跨近1300年的爭論——誰是羅馬正統——就此拉開序幕。
事情的源頭,是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羅馬兩個帝國,其中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奧多雅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此時東羅馬帝國仍然存在,且正顯現出蓬勃生機,一時有復興羅馬帝國的勢頭。百年後的東羅馬帝國將在查士丁尼大帝的領導下走向東羅馬帝國的第一個輝煌。
東羅馬帝國逐步強盛,再加之東羅馬帝國坐擁羅馬帝國時期五大牧首區中的四個牧首區,帝國高層教權是被大大分散的,所以皇權格外強大。而東羅馬想要管理龐大的領土和人口,且為了避免重蹈羅馬帝國分裂的覆轍與防止奴隸制經濟的巨大弊端,東羅馬急需建立一整套高效完備的官僚體系。這正是羅馬帝國乃至當時歐洲眾日耳曼小國所不具備的。
想要建立官僚體系,想要實行中央集權,皇帝必須有極大的權力。而在當時,聯絡國外情形,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的便是教權。縱使東羅馬內部教權較為薄弱,但外部羅馬的主教卻蠢蠢欲動。為了中央集權,為了復興羅馬,東羅馬皇帝必須與羅馬主教反目成仇。
反觀羅馬主教,他為了獲得對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控制權,也必須要與東羅馬撕破臉。他獲得了巨大的權力,被稱為“教皇”。教皇透過對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的國王進行加冕以獲得日耳曼人的支援,進而與東羅馬帝國抗衡。
仇恨的種子早已種下,只是在黑暗中等待開花。
公元726年,在東羅馬皇帝利奧三世的領導下,一場席捲帝國境內的“毀壞聖像運動”興起。東羅馬與教皇,同為真正血統上羅馬的正統繼承者,就此不再團結。
所以768年,教皇第一次將“羅馬人的皇帝”頭銜授予羅馬人的死對頭——日耳曼人的國王。此舉更是加深了君士坦丁堡和羅馬之間的鴻溝。
明爭暗鬥,唇槍舌劍。刀光劍影之中,終於到了1054年。東羅馬皇帝聯合君士坦丁堡牧首與羅馬教皇互相開除教籍,基督教世界正式分裂。羅馬人從此分道揚鑣。
自公元768年聖誕節法蘭克國王查理被羅馬主教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始,一場橫跨近1300年的爭論——誰是羅馬正統——就此拉開序幕。
事情的源頭,是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羅馬兩個帝國,其中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奧多雅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此時東羅馬帝國仍然存在,且正顯現出蓬勃生機,一時有復興羅馬帝國的勢頭。百年後的東羅馬帝國將在查士丁尼大帝的領導下走向東羅馬帝國的第一個輝煌。
東羅馬帝國逐步強盛,再加之東羅馬帝國坐擁羅馬帝國時期五大牧首區中的四個牧首區,帝國高層教權是被大大分散的,所以皇權格外強大。而東羅馬想要管理龐大的領土和人口,且為了避免重蹈羅馬帝國分裂的覆轍與防止奴隸制經濟的巨大弊端,東羅馬急需建立一整套高效完備的官僚體系。這正是羅馬帝國乃至當時歐洲眾日耳曼小國所不具備的。
想要建立官僚體系,想要實行中央集權,皇帝必須有極大的權力。而在當時,聯絡國外情形,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的便是教權。縱使東羅馬內部教權較為薄弱,但外部羅馬的主教卻蠢蠢欲動。為了中央集權,為了復興羅馬,東羅馬皇帝必須與羅馬主教反目成仇。
反觀羅馬主教,他為了獲得對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控制權,也必須要與東羅馬撕破臉。他獲得了巨大的權力,被稱為“教皇”。教皇透過對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的國王進行加冕以獲得日耳曼人的支援,進而與東羅馬帝國抗衡。
仇恨的種子早已種下,只是在黑暗中等待開花。
公元726年,在東羅馬皇帝利奧三世的領導下,一場席捲帝國境內的“毀壞聖像運動”興起。東羅馬與教皇,同為真正血統上羅馬的正統繼承者,就此不再團結。
所以768年,教皇第一次將“羅馬人的皇帝”頭銜授予羅馬人的死對頭——日耳曼人的國王。此舉更是加深了君士坦丁堡和羅馬之間的鴻溝。
明爭暗鬥,唇槍舌劍。刀光劍影之中,終於到了1054年。東羅馬皇帝聯合君士坦丁堡牧首與羅馬教皇互相開除教籍,基督教世界正式分裂。羅馬人從此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