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33358491464063

    自作聰明的驢從前,森林裡住著一戶人家,裡面住著一個農夫和它養著的一頭驢。  有一天午飯後,農夫決定把鹽拿到集市上去賣掉。毛驢身上馱著兩袋沉重的鹽,正慢吞吞地趕著路,一步一步艱難地邁著步子。它走到了一條小河,突然,突然,一個踉蹌,它腳下一滑,跌落在河裡,使勁掙扎了好久才上了岸邊。爬上岸後,毛驢驚喜地發現自己身上的鹽輕了很多,原來它身上揹著的鹽在水裡慢慢地融化了一半,它高興極了!但是農夫卻氣壞了!  又過了幾天,農夫又讓毛驢馱兩袋海綿去。又到了小河邊,這一次,它故意摔倒在水中,並沒有掙扎,而是在河裡慢悠悠地走著,過了好長一會兒,才到了岸邊。它原以為背上的重量會減輕,但是,事情不是它想象的那樣——海綿竟然像兩座大山般重,並不是非常輕,壓著小驢喘不過氣來。農夫在一旁哈哈大笑起來。  毛驢明白了:同樣的花招,不要用兩次。

  • 2 # 音悅心靈魂

    囫圇吞棗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接受事物不應該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而應充分消化。

    囫圇吞棗這則寓言出自宋代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內載“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遂絕倒。"

    在《囫圇吞棗》寓言中,那位自作聰明的客人只因”棗益脾而損齒“,為不傷牙齒,所以主張吃棗的時候,只咽不嚼,把棗整個吞嚥下去,以致落下笑柄。囫圇吞棗,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現可比喻籠統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別,不求甚解。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世間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而興利除弊要有恰當的辦法。似是而非,"囫圇吞棗",只能惹人恥笑。它提醒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認真學習,從實際出發,仔細分析,充分理解,實事求是,才會有利於工作、生活和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魚尾巴發白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