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2 # 草竹道人
在關於明末清初的很多野史中,對清朝奪取大明江山,多以“竊取”李自成起義軍勝利成果為根基的描述,但其實清朝能夠奪取大明江山,是有許多主客觀方面原因的必然結果。我主要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天時:明朝末年的“鼠疫”天災
有歷史文獻記載:“萬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在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闔門不起”。可見當時的疫情蔓延之迅速,導致中原大量人口病亡,而朝廷不但未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還變本加厲地增加賦稅,使得各地民變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只要清朝入關後在施政上稍加“減稅”,便可“深得民心”了。
二、地利:李自成起義軍與明朝軍隊的兩敗俱傷
李自成的農民軍雖然聲勢浩大,人數眾多,但卻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並不怎麼樣,多次被官軍打得滿世界亂跑,尤其是在“寧武關大戰”,李自成雖然最終贏了,卻被守軍周遇吉的區區數千人滅掉七萬多人,以至於李自成想打退堂鼓,據史料記載:“寧武雖破,死傷過多,自此達京師,大同、宣府、居庸關重兵數十萬盡如寧武,吾輩豈有孑遺哉,不如還陝圖後舉”。由此可見,農民起義軍李自成與明末朝廷的數年對抗,造成兩敗俱傷,也是清軍入關“坐收漁利”的因素。
三、人和:康熙個人的英明神武性格
每個時代的輝煌,都有推動這個時代發展的“領軍”人物,而清朝能夠奪取大明江山一統天下,這與康熙率領的“統治集團”的能力密不可分,在康熙在位期間,平定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多倫會盟,準噶爾之戰、清統一臺灣之戰和九子奪嫡等每一件事,都足以見證當權者的膽識,也正因為此,清朝才能最終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許多領域實現了對明朝舊地的一統。
所以,綜上所述,清朝能夠最終奪取大明江山,正如孟子所言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
3 # A.月和亮
清朝奪得明朝的江山看似有些巧合運氣的成分,其實也是必然現象,經過明朝後期文官階層的爭權奪利,即使沒有清朝,也回有其他的勢力奪得明朝的江山。
萬曆皇帝時期,尤其是在張居正死後,所有的改革遭到了清算,這次清算給國家帶來了無邊的厄運,腐朽文人階級取得了國家的政權主導權。為了遏制文人,皇室開始重用太監,讓他們跟文官打擂臺,結果是國家實力進一步衰弱。
然而就是萬曆時期,清朝的創始人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反明,在文官與太監交鋒中,努爾哈赤慢慢完成了積累,實力慢慢變大。有了跟明朝關外交鋒的實力。
萬曆皇帝死後,繼任者光宗皇帝朱常洛更是一個悲劇,從小不受寵愛,日子過得戰戰兢兢,經歷了一個月的皇帝生涯,留下了疑雲重重的紅丸案走了,這場政治鬥爭在次削弱了國家實力。
然而女真族在這段時間也沒停下壯大的腳步。
繼承者天啟皇帝朱由校上臺了,他可以說是對明朝進行了最後一次的拯救,他重用魏忠賢,重用良臣賢將,打壓文官不良勢力,重整朝綱,在他的統治時期,文官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努爾哈爾帶領的女真族受到了嚴重的壓制,使得努爾哈赤喪命關外,然而政治手腕這麼強的朱由校還是受到了暗算,在文官,朱由檢,滿族多方勢力的參與下,受到了暗算,死去,死因成了一個謎團。
因為關外長期與滿族清朝作戰,軍閥勢力崛起,也在削弱國家實力。
對於滿族來說,朱由校的死,就是最大的勝利,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由校時期的重臣,政策會發生變化,一旦變化,開始恢復的國家實力又慢慢削弱了。
明朝的終結者崇禎登基了,他的政治手腕相對於他的哥哥天啟皇帝弱多了,文官實力再一次恢復,誰也沒想到這次恢復,竟把明朝葬送了,魏忠賢被清算,天啟時期的政策在調整,朱由檢能力是有,但政治手腕不足,他的哥哥雖然不務正業,縱情酒色,但他透過魏忠賢及一些良臣賢將,牢牢把持住了朝政,崇禎勤懇,節儉沒幾個皇帝比得上,但能力太弱,被文官所把持朝政,他重用的宦官,只會貪贓枉法,沒有給他形成助力,天災人禍,農民活不下去,接連起義,這個時期軍閥勢力做大,國家內耗嚴重,在多重因素下,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中央政權被滅,此時的清朝,根本沒有做好進軍中原奪國家政權的想法,在吳三桂漢奸帶領下,開始了奪取全國政權的步伐。
總而言之,與其說清朝奪取明朝政權,不如說明朝在不斷內耗,國家實力不斷削弱情況下,葬送了自己的政權。
-
4 # 回家侃侃
憑的是時勢和強大的戰鬥力以及進取心,滿萬不可敵就是對清軍戰鬥力最真實的寫照,而明朝部隊制度極其不合理,外行指導內行,兵無戰心,將無死志,軍心渙散。正好又遇到小冰河時期,到處都是天災人禍,國力衰退的厲害,此消彼長焉能不敗。下面就明朝朝堂文官這一個小方面講講明朝是如何涼涼的。
一 明朝內憂外患,文官集團失去制衡,從二十四史來看,封建王朝大都宣揚以孝治天下。但就其實質而言,漢宣帝教訓太子一句:“漢家治國,多雜以王霸之術”、聖人說:“百代猶行秦王政”,可以看出明朝的權力分配和權力執行是以商韓法家之術為其主導思想。從讀《商君書》、《韓非子》可知,鞏固皇權、主宰天下,首在治吏,天子治百官、百官治百姓。“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檢,後人對其評價極低,認為他放任魏忠賢荼毒百官、禍亂朝綱、誣陷良善。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皇帝,首先必須得掌握絕對的權力,才能防止詔令不出都門、大權旁落。明熹宗臨終前告誡明思宗朱由檢:“忠賢忠貞,可任大事”,從後來的情況來看,等朱由檢明白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時,悔之晚矣。朱由校被後世最滋滋稱讚的一件事就是徹底的消滅了魏忠賢及其代表的宦官集團。按理說,宦官黨被消滅了,那文官集團應該能把天下治理的海清河晏、四海昇平了吧。但結果是大明帝國直接給治理崩潰了。
二 裁撤驛站、免除江南鹽稅。裁撤驛站,尚可說的過去,可江南鹽稅是朝廷的主要收入來源,免除江南的鹽稅是老百姓人人都能吃得上廉價鹽嗎?然而卻不是,老百姓依舊吃不起鹽,那麼鹽稅這部分利益誰拿去了呢?是江南鹽商和與之勾結的文官集團分割了。朝廷和百姓沒有落下一點實惠。
三 土地兼併嚴重、朝廷稅收大幅減少。土地稅歷來是國家大宗的稅收來源,大官僚大地主集團的代言人文官集團卻打著不與民爭利的道德大旗,反對禁止一切打壓土地兼併,張居正、海瑞就因此事被打倒。反觀大官僚大地主階層則利用一切手段巧取豪奪、兼併土地,嘉靖朝首輔徐階就是明證。明朝的官僚讀書人是不用納稅的,土地都被這些人兼併後的結果是朝廷收不上稅、財政面臨崩潰,沒有錢,那什麼充當軍費外抗強敵,內平賊寇,拿什麼賑災扶貧、興修水利。只能眼睜睜看著亂局日甚一日,直至最後崩潰。所以說:大明滅亡是因為財政破產,財政破產是因為文官集團的自私自利,與朝廷離心離德。
四 文官集團寡廉鮮恥,為了應付時局危急,明思宗多次向百官募捐,可百官每次都哭天喊地,哭窮鬧事,募捐的結果是不到白銀二十萬兩。可當李自成進入北京,派劉宗敏大肆拷掠的時候竟然搜刮出幾千萬兩白銀,文官集團的偽道德性讓人觸目驚心。可笑的是百官集團以為這次改朝換代會跟歷朝歷代的一樣,不過換一個董事長而已。結果發現新老總極其不靠譜,不按遊戲規則出牌。最後,大家只能難逃南方成立大明新政府。
言而總之,一個朝代從興盛走到末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方方面面的矛盾積壓慢慢引發的。正所謂 興,百姓苦,亡也是百姓苦啊!
-
5 # 辣目歷史
這個問題主要可以分為內憂、外患兩個大方面來嘗試解釋。
首先,明朝末年的【內憂】問題。
土地兼併問題嚴重。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都聽過“明朝養皇子如養豬”這句戲言。其實這樣說也有幾分道理,各地分封的朱氏後人成為了國家重大的負累,在地方上佔據了許多土地。同時在由於官員的稅收減免,許多人投效到官員門下成為奴僕,可供稅收的田產日益減少。商稅混亂。由於封建社會“重農主義”思潮,對於商稅明朝一向是收取混亂,許多商稅根本收不上來。朝堂之上的官員們多有產業,自然也不希望收取商稅,所以一向主張“不與民爭利”。在一代又一代朝臣損公肥私的努力下,明朝的商稅甚至沒有偏安一隅的南宋多,豈不可笑。派系鬥爭嚴重,在明朝的官場上,每天都是在政治鬥爭之中度過。尤其實從嘉靖這麼個奇葩皇帝之後,各種派系之間的傾軋、黨爭愈發地混亂。在明末,諸多內部問題和氣候變化(小冰河時期)這個外部問題的催生下,許多人流離失所,成為了流民。這股流民不會生產建設,就像蝗蟲一樣,各處破壞更加摧毀了明朝廣大地區的城市、農村,可以說流民四起乃是明亡的直接原因。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明朝末年的【外患】問題:
在明朝末年,趕上了氣候突變的小冰河時期,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大多氣溫降低,氣候突變造成了大量糧食歉收,當時的不僅東南沿海地區,哪怕就是在明朝傳統糧倉的湖廣地區,糧食減產情況也依舊十分嚴峻。東南沿海地區,一直受到當時海上霸主國家葡萄牙的騷擾,原本在亞洲東部有東南海商把持的貿易受到了很大沖擊,到了荷蘭人取代葡萄牙人之後,這塊貿易的利潤基本都被荷蘭人攫取。北部草原上,由於沙皇俄國的崛起,許多在歐洲的草原部族東遷,壯大了韃靼、瓦剌等大部落的崛起,對明朝北部邊疆進行了長達兩百多年的騷擾。在之後,從通古斯地區遷來的滿族人(當時尚無滿族人的說法,他們偽稱自己為女真人)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團結到了一起,而後皇太極即位,後金崛起連年扣邊,一直覬覦著關內的膏腴之地。由此可見,並不是清朝奪取大明的江山,而是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因素下,大明朝崩殂被清朝摘取了桃子。
-
6 # 天涯雲水間
大明江山之於清朝,非是取之,實則給之
導語:風雨飄搖中,立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朝走到了盡頭,女真的後裔、滿人建立的清入主中原,開啟了下一個三百年。回首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大明朝的江山,可以說是白白送給了清朝。
清朝之所以能夠入主華夏,一統天下,依我看來,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因素:
01 天時在明朝末年,趕上了氣候突變的小冰河時期,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大多氣溫降低,氣候突變造成了大量糧食歉收,當時的不僅東南沿海地區,哪怕就是在明朝傳統糧倉的湖廣地區,糧食減產情況也依舊十分嚴峻。
而就在同時,天災又不期而至,始終縈繞在大明朝所有人的頭頂,幾十年也沒有散去。
據記載:“萬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在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闔門不起”。其實不只是大同,明末時期,整個華北、西北都因為乾旱、蝗災出現了多次疫情,導致中原大量人口病亡。而明廷不但未採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反而繼續增加賦稅,使得各地民變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吃不上飯,還有瘟疫,導致無數人流離失所,成了流民。這些流民在“活下去”這個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下,爆發出極大的破壞力,摧毀了大半個明朝的統治基礎,直至流民代表李自成殺進北京,逼死了崇禎帝。可以說天災導致的流民四起乃是明亡的直接原因。
而此時的清朝身處關外,寒冷對他們毫無傷害,瘟疫也沒有對他們形成威脅。兩方的實力此消彼長,儘管明朝對清朝來講,仍然是龐然大物般的存在,但他的孱弱已經讓清朝看到了擊敗他的希望。
02 地利李自成是明朝的掘墓人,這一點從歷史來看是沒有問題的。
李自成的農民軍雖然聲勢浩大,人數眾多,但卻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並不怎麼樣,多次被官軍打得滿世界亂跑,7萬農民軍曾經被明軍數千人滅掉,以至於李自成退回陝西伺機而動,據史料記載:“寧武雖破,死傷過多,自此達京師,大同、宣府、居庸關重兵數十萬盡如寧武,吾輩豈有孑遺哉,不如還陝圖後舉”。
但農民軍最後之所以成功,一是因為人數眾多,明軍一方面與清軍作戰,一方面還要應付數不清的流寇,分身乏術,加上國庫空虛,養兵不易,結果兵越來越少,匪卻越來越多;二是明朝軍力消耗極大,病急亂投醫,還在徵收苛捐雜稅用以補充國庫。但百官貪墨層出不窮,劉宗敏進北京後層短短數日就敲詐了百官幾千萬兩白銀,可當崇禎向他們借錢時,他們卻一個個哭窮。國家到了如此地步,焉能不敗。
而早年的八旗軍,因為組織性高,多為血緣關係,且戰勝慾望高,因此戰鬥力非常強。
由此可見,農民軍與明廷的對抗,結果兩敗俱傷,也是清軍入關“坐收漁利”的因素。
03 人和崇禎帝在位十六年(1628-1644),與朝中大臣的關係非常差,對武將更是極度不信任,看人極度不準。他的這種性格最終造成袁崇煥被殺,明朝最後一道屏障被他親手硬生生地打破。而他極力看好的洪承疇卻悄無聲息地降了清,他還傷心地以為其已經殉國。
而清朝皇帝與文臣武將上下一心,小事有矛盾,大事不糊塗,即便是一代梟雄多爾袞手握大權也並沒有篡位稱帝,反而兢兢業業守著小皇帝進了北京。這樣的統一之路,在中國歷史上除此一例,其他聞所未聞。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專注”。
另外體現清朝“人更和”的還有兩點:
其一,活人的力量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作為先鋒,無比勇猛,極其殘酷地鎮壓漢人反抗勢力。一直將南明皇帝追到緬甸殺死。若不是清朝對吳三桂極力拉攏和重用,便不會有此效果。我們應當看到,清朝並沒有向之前朝代尤其是明朝那樣對功臣“鳥盡弓藏”,三藩裁撤實在入關近四十年後,而且一開始並沒有想將吳三桂等首腦處死,而是讓他們頤養天年。
其二,死人的力量
清軍打著“給崇禎皇帝”報仇的旗幟入關,順治皇帝還跑去崇禎墳前哭了一把,康熙先後五次跑去明孝陵,給朱元璋行跪拜大禮,還寫了“治隆唐宋”四個字來誇獎他。他們父子二人藉助死人的力量迅速收服了明朝遺老遺少的心,從此心甘情願地為新政權效力。
結語:從上面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看到,明朝之所以亡,是因為他不得不亡,而清朝之所以興,是他不得不興。這是歷史的規律,誰也改變不了,沒有皇太極還有黑太極,沒有多爾袞還有少爾袞。這是明朝的命運,同時也是大清朝的命運。
-
7 # 天狼讀史筆記
清朝與明朝,這是一個歷史朝代的更迭,無所謂偶然,也無所謂必然,但是任何一個朝代走到了沒落的時候,都需要外力去打破,否則歷史的程序就難以為繼了。那麼,如果說原因的話,筆者認為有這麼三個方面。
明朝的制度,也許就是他的墳墓
一則,是明朝制度上的原因。從宋明兩代的歷史來看,他們都對武將有著天然的恐懼,他們都是用文官去統治武將,這就導致了邊關的戰鬥力不強,即便是戰鬥力夠用的時候,也總是讓武將傷透了心。更主要的是,明朝到了後期,除了戚繼光之外,都是文官充當了武將的職責。眾所周知的袁崇煥,不過是一個文人,他的悲劇不是他殺與不殺毛文遠,而是文官與武將之間天然的對立而已。
騎兵讓農耕文明一次次被踐踏
二則,清朝騎兵的特點。從歷史上來看,每一次都是騎兵軍團對中原農耕文明的掠奪,這是兩種文明的特點造成的。遊牧文明,逐水草而居,但是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要受到各種外力因素的影響,而農耕文明則相對穩定。同時,清朝的歷史淵源,他們是來自於阿骨打女真人,在清朝之初,努爾哈赤是建州女真而已。他們對歷史上的榮光有著深切的記憶,他們對明朝一直就有著骨子裡的牴觸,只不過是在皇 太極的時代暴發了出來而已。
辛亥,讓大清也走向了墓地
三則,沒有不滅的朝代。夏商周,以至於歷史上的隋唐五代,都是建立者努力,但是後繼者就失去了進取之心,而且初期制度上的優勢,隨著歷史的演變就成為了發展的阻力與包袱。如果要想真的做到萬世不滅,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不斷的修正,日本的天皇從理論上來說,一直沒有改變傳承,但是事實卻是更加殘酷,因為日本的天皇就一直沒有真正掌握政權,只不過是一個形象代言人而已。
-
8 # 暴雪電商
明末小冰河才是剛開始,最冷時期是明朝滅亡之後的1650-1700年,江南運河冰凍三尺,冰凍期長達百日,長江冰凍,清初氣候之嚴酷更甚於明末。
清朝在入關之前也同樣遭受天災打擊,年年饑荒,糧價上升到白銀十兩一石,相當於平年糧價的十倍,豐年糧價的二十倍。後金政權解決糧荒主要靠搶,5次大規模寇掠中原,3次兵臨北京城下,糜爛千里,如入無人之境。明軍九邊精銳幾乎全部葬送在清軍手裡。
實際上是李自成撿了便宜,每次就要被全殲了,清軍入關了,負責圍剿的明軍精銳只能撤軍勤王,功敗垂成,李自成一次又一次捲土重來。明朝北方爛掉了,無兵無餉,松錦之戰,13萬精銳明軍盡喪關外,雖然吳三桂逃回去了,大勢已去,遼東軍事集團已經瓦解了,明朝失去了最後的戰略力量,九邊防線形同虛設,清軍入關是遲早事情。
天聰五年,1631年,清軍成功仿造紅衣大炮。到了松錦之戰時,清軍紅衣大炮的數量和質量都超越了明軍。清軍戰力已經遠在明軍和農民軍之上。
-
9 # 國內ERP專題
所謂的禍起蕭牆,無論任何時代,只要內部不亂,外敵一般很少能奪取你的江山
當時大明由於內亂,已經是奄奄一息,一根稻草就可把它壓垮。
崇禎皇帝登基後,除掉一魏忠賢,卻縱容了東林黨那幫沒節氣的文人。如果說秦是積富於國,宋是藏富於民,那明未就是積富於官。國庫是空虛的。崇禎籌款也擠不了一滴油水,後來李自成進京後,這些官員被劉宗敏搜出那麼錢。如果這些錢用於平亂或抗清,明朝也不會滅。
正常的講,大明是滅於李自成,清是勾結了原明的吳三桂,滅了李自成
明朝的殘餘勢力建立南明,朱由榔根本就是不塊料,想學南宋,偏安一方,但沒有那個能力,而且從上到下還是極為腐敗,而原來那幫嚷嚷抗清的文人,也是嘴上功夫而已,變節得比誰都快。
《桃花扇》裡像侯方域他就是這樣,還不如一個妓女出生的李香君有骨氣。
只能用一句話解釋:大明氣數已盡,誰也救不了他。李自成水平太差,不是做皇帝的料!
回覆列表
努爾哈赤、孝莊秘史、袁崇煥等等
努爾哈赤 (1986)
導演: 陳家林
主演: 侯永生 / 傅藝偉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普通話/國語
集數: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