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701130900164
-
2 # 美麗的星球
“好吃不過餃子”,“大節小節吃餃子”,如果說有什麼飲食能代表華人的飲食文化,那必須是餃子。在立冬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會吃餃子慶祝,這主要是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人們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餃子不能不吃,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關於吃餃子,各地還有不同講究。例如天津,在立冬時節一定要吃倭瓜餡餃子。但因為立冬時節已經很難買到倭瓜,不少人在倭瓜上市季節就買好儲存起來,專等立冬這一天包餃子吃。
-
3 # 使用者5314317045970
對於北方人而言,立冬這天吃餃子,似乎成了一種規矩,由於餃子外形像耳朵,吃了後,就有耳朵不怕凍的寓意。而對於廣東潮汕一帶的居民們,有著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這因為民間流傳著”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來到江南水鄉,一家人在立冬之夜有著聚在一起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而赤豆在當地文化中正有著”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
4 # 使用者873941349826
北方:餃子。立冬吃餃子源於中國以農立國,重視二十四節氣,立冬為秋冬之交,也稱“交子之時”,用餃子慶祝節氣。廣東:甘蔗、香飯。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等溫熱食物。在潮汕地區,有流傳“立冬食蔗無病痛”。江南:赤豆糯米飯。用紅豆和糯米加糖做成,軟糯香甜,糯米又有暖胃及補中益氣的效用。
1、北方:餃子。北方几乎重大的節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立冬吃餃子習俗,源於中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立冬是秋冬之交,也稱“交子之時”,人們用“餃子”來慶祝這一節氣。
2、廣東:甘蔗、香飯。立冬這一天吃甘蔗、炒香飯等溫熱食物。尤其在潮汕地區,有流傳“立冬食蔗無病痛”。除了甘蔗,立冬吃香飯也很盛行,人們立冬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香飯,以達到“補冬” 效果。
3、四川、山東:羊肉湯。在四川、山東部分地區,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這個習俗起源於漢高祖劉邦在立冬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立冬吃羊肉的習俗。
4、福建:草根湯。福建地區在立冬時節,家家戶戶都要熬製草根湯補冬。
5、江南:赤豆糯米飯。用紅豆和糯米加糖做成,軟糯香甜,糯米又有暖胃及補中益氣的效用。
-
5 # 手機使用者陳曉偉
答:古人立冬養生:
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相傳劉邦畏懼嚴寒,每到冬天無論穿多厚的衣服都會凍得瑟瑟發抖。樊噲宰殺活羊,燉了一鍋羊肉湯給劉邦,劉邦喝下以後瞬間就不冷了,此後便有了立冬喝羊肉湯的習俗。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建議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類最好的夥伴)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
6 # 使用者9732888803240
1、吃餃子: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在京津地區,人們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有的還講究吃“倭瓜”餡的餃子。“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2、吃生蔥: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執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3、吃甘蔗、炒香飯:在福建、潮汕,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不僅可以保護牙齒,還能起到滋補的功效。甘蔗是潮汕人“補冬”的食物之一。
4、吃羊肉:在寶島臺灣,立冬有吃肉進補的習俗。立冬當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自己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習俗:風俗習慣
1、祭祀: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中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2、補冬:諺語 “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
3、釀黃酒: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在民間,人們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4、吃赤豆糯米飯:立冬之夜,還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舂“交冬餈”:立冬這一天,有的地方民間風俗有舂“交冬餈”,用來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做好的小餈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裡,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餈”。做好“交冬餈”,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6、冬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
7 # 田tingay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自古就受到老百姓的重視。立冬節氣標誌著冬天的到來,民間有立冬進補的習俗,那麼立冬要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北方地區:
立冬吃餃子是最常見的習俗之一。餃子餡有羊肉、牛肉、海鮮、倭瓜等,攝食適回量的脂答肪有較好的抗寒耐凍作用。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南方地區:
立冬吃羊肉爐、薑母鴨、清燉麻油雞、四物雞等用藥材和雞鴨一起燉煮的食物。能補氣養血,還能滋陰降火。美食中的藥膳適合於秋季和冬季食用。羊肉爐有滋補氣血、使全身的血脈暢通的功效。薑母鴨有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疏肝潤肺的功效。麻油雞肉質細嫩,有滋補養身的作用。四物雞湯以當歸、地黃、白芍、川芎四味中藥與雞同煲,具有補血、活血和止痛之效用。
-
8 # 晨諾88888
1、補冬是中國節日飲食習俗。流行於全國各地。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是日,一般殺雞宰鴨或買羊肉,加當歸、人參等藥物燉食,也有用糯米、龍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杭州人此節習吃餛飩。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
2、按照華人的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俗稱“補冬”。在中醫認為是冬至這天進補身體最容易吸收,而且天冷不容易上火。冬至是天地陰陽氣交樞紐,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相關時刻,所以冬令進補常選擇於冬至日開始,藥性宜偏於溫熱養陽,但應以溫而不散、熱而不燥為主。特別是在廈、漳、泉、臺灣地區,冬至補冬是很重要的。在立冬至日補一下,是為了適應氣候季節性的變化,調整身體素質,增強體質以抵禦寒冬。在中國民間一般有吃湯圓、吃豆腐、包餃子、喝羊肉湯等不同習慣。
回覆列表
1、立冬吃餃子是北方的飲食習俗,立冬吃湯圓是南方地區的飲食習俗。餃子的外皮是小麥加工品,而湯圓的外皮是糯米制品,餃子和湯圓體現了南方和北方的飲食習俗和習慣,根據家鄉的飲食習慣進行選擇即可。
2、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度,於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意味著風雨、乾溼、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冬,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中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作為重要的節日來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