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敲愛笑的小仙女y

    秦漢魏晉南北朝是皇帝制度從初創到逐步完善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皇帝制度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神權被皇權進一步利用。秦統一六國,始皇自稱“賴宗廟之靈”,進而又採用鄒衍”五德之運”的學說,利用天人感應論,“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自此,五行相剋的學說便成為新王朝取代舊王朝的理論依據,“帝王之興,必俟天命;苟有代謝,非人事也”。漢武帝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君權神授說,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聖而又神秘的外衣。君權與神權的結合,加強了君權不可侵犯的原則。

    侮君輕君即等於侮神輕神,是理應受到誅滅的。所以,當時一般社會意識,總認為皇帝就是真龍天子,是秉承天命的聖哲,皇帝本人更大力宣揚,凡登上皇帝寶座,便是“奉天承運”,成為皇天上帝授權處理人間政事的最高代表。

    “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為天牧養元元”。這些帝王總是有“龍德在田,奇表見異”,他們奪得皇帝寶座又是“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等等。

    這一切說教都是為了論證皇帝權力理應獨尊無二,皇帝理應成為天下的“至尊”,皇帝之上除了有一個虛無飄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許有敢於超越或干擾其權力的任何事物存在了。


    第二,為維護皇帝的尊嚴,禮樂制度被進一步強化利用。秦統一後,一些儒生勸說秦始皇用古禮,“始皇以其難施用,由此黜儒生”,他“焚書坑儒”,禁止民間私學,“若有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的方針是簡化古禮,強調法制,他僅採納了一些簡便易行之禮,並以嚴刑峻法作為主要的統治手段。秦不旋蹱而覆亡,一度出現法滅禮壞的混亂局面。至劉邦稱帝時,“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劉邦亦無可奈何。

    他逐漸意識到禮儀秩序對於鞏固本身統治的重要意義,於是令著名儒生叔孫通率其諸弟子共定朝儀,“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公元前200年,值長樂宮新建成,諸侯群臣朝賀之際,開始實行朝賀大禮。“先平明,謁者洽禮,以次引人殿門,陳東、西鄉。衛官挾陛及羅立廷中,皆執兵,張旗幟。於是皇帝傳警,輦出房,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在莊嚴肅穆的大禮下,劉邦深有感觸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自此

  • 2 # 發財奶糖

    秦漢魏晉南北朝是皇帝制度從初創到逐步完善的時期。

  • 3 # 使用者1314381451756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自曹魏創立至隋朝廢止,沿用300餘年.220年,曹丕篡漢建魏後,為爭取世家大族的 支援,規定舉薦有聲望的官僚擔任其本鄉本土的推薦官,人才的等級由他們評定,稱中正.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將本地的人物評定為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共九品,作為選拔官僚的依據.當中正的都是都是大世家.評定人物,官僚升降,單憑門第,不看才能,從而成為士族地族操縱政權的工具,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隋煬帝時廢除該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開花落終有時緣起緣滅總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