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生皮518
-
2 # 五美軒十三紅
不知樓主練歐學了多久?如果練歐時間較長,再練行草將是一個很麻煩的事!只要樓主初學不是歐或花了過長的時間倒不要緊,此情況相對來說入手行草要容易得多。
樓主想選二王一路可初臨《聖教序》,再寫二王手扎基本可以取之不盡了,如還想路子寬點,可順延至米芾、蘇軾。
-
3 # 萬氏制筆
二王行書起筆不外乎方、圓、藏、露。但體現最明顯的是《蘭亭序》“神龍本”,其書“毫芒濃纖,纖微備盡”以露鋒起筆居多,是其特點。
書法用筆有藏、露鋒之份。古人云:“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藏鋒指筆鋒鋒芒內斂在點畫之中,起筆逆入,收筆回鋒,其筆意含蓄、凝重;露鋒指筆鋒外露,起筆稱“順鋒”,收筆稱“出鋒。”這樣的用筆,精神外耀,富有神采,其筆意俊秀、是巧。
王羲之起筆多露鋒,收筆多出鋒。如“列坐其次”四字起筆、收筆,點畫呼應,皆以露鋒為主。因為這種方法比藏鋒更趨便捷,更富有變化,故每為寫行、草書者喜用。
但應強調的是,露鋒起筆也應凌空取逆勢(意逆),而不能簡單地順鋒搭下。取勢要快,意圖要明確,落筆要堅挺、飽滿,不懂得這一點,就會得虛尖浮怯之弊病。收筆出鋒時,其筆勢應指向下一筆的起筆處,形成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呼應之勢。
下面是我寫的字!
-
4 # 一笑貫長天
二王的筆法及筆鋒不是刻意地學成的,功力達到了那種境界就是自然的事!
其實,我一直反對初入門的人學《蘭亭序》,是的!很風光,初始就學天下第一,而且少數天賦的好的還能把《蘭亭序》這的有模有樣,挺好!誇獎也對!只是,刻意了《蘭亭》的筆劃,可以了起筆,收筆及牽絲,會有有多不利的一面,比如筆力,比如速度,比如自然,可以的結果是在這三個方面你可能會 進入歧途,也不是說所有人都可能調整不回來,但是,多數人都可能調整不回來。
書法是講究階段的,處在什麼階段就練什麼最好,在筆劃與結構階段就練筆劃與結構,筆劃與結構達到目標了就要練細部,細部達到要求再練筆力,然後再加深章法與墨法,當然這也不是自稱不變的,還是那句話天賦高的人,打破了條條框框也能成才,低的只有按照正常的道路走,需要說明的事不是有天賦就能成功,文徵明的天賦似乎不如另外的三位才子,但是他的成就是最大的!
二王的起筆及筆鋒是最難練的,初學的人不易學,我的建議學二王先學趙孟頫,越好趙孟頫回頭再學二王,你會對二王的領悟更深!
-
5 # 六然居士孟憲義
二王風格的行書,是六朝筆法的集大成。所以若要寫好二王的行書,是要掌握六朝的筆法才能寫出來。所以自清中晚期以後,重視了漢隸以及龍門二十品一類的碑版,以及唐楷,丟掉了六朝的筆法。能得二王筆法的只很少的人。這是很遺憾的事情。識六朝者少之又少。
-
6 # 王乃棟說書畫
這個問題提得好,問出了關於書法筆法的關鍵問題!
為什麼?因為這個書法的起筆和筆鋒如何才能寫得出來,不僅是二王風格行書的筆法問題,而且是其他風格書法的筆法問題,甚至是所有書法的筆法問題。
早在宋代,米芾就關注了書法的起筆問題,因為這是事關筆法的重大問題,所以他說:又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
下筆處,就是起筆。起筆好了,筆法就對了,就能寫出筆鋒。像米芾這樣的大書法家,能不關注?
米芾為什麼要找索靖真跡看下筆?是因為看到了王羲之《蘭亭序》的下筆和筆鋒,可能想看看這種筆法是繼承索靖的還是王羲之自創的。我們認為這是王羲之獨創的,可以命名為蘭亭筆法,以區別於之前的類似西晉《平復帖》那樣的筆法,而東晉以後,書法的用筆基本上延續了蘭亭筆法。圖1、神龍本《蘭亭序》中的此字:
圖2、王珣《伯遠帖》中的此字:
即如以篆籀氣著稱的顏真卿《祭侄稿》,也是不免有蘭亭筆法: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中的謝字:
宋代蘇軾的蛤蟆體《黃州寒食詩》中的年等字,都學的蘭亭筆法:
宋黃庭堅《跋黃州寒食詩》中的蘭亭筆法:
這都說明了書法名作的筆法都是以中側鋒下筆之後寫出筆鋒的,痛快淋漓,風神瀟灑,無鋒不利,無筆不精。如果書寫時描頭畫腳,豈不完蛋?
那麼怎樣才能寫出蘭亭筆法即鋒利而又圓潤厚實靈動的筆畫?
回覆列表
我也建議如果只是臨摹,而且不是很會寫的那總用熟宣。如果是創作或者是要裱起來的話,用夾宣的效果會比較好,也可以用帶撒金的宣紙,裱起來會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