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藏海拾貝
-
2 # 簡運書生
科舉,是一種選才制度,意義當然就是幫助統治者選拔更好的人才,幫他一起更好的管理國家。
科舉制度或許不完美,但卻是相對最公平的一種選材方法,也是寒門子弟平步青雲的契機。
科舉,讓國家更方便選拔和任用人才,讓人才有更好的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
3 # 彩雲東昇戴寶山
八股文的科舉制度沒有優點可言,遺害無窮,現在許多文章都有八股文風。科舉制度到了八股文形式標誌著已走向末路。隋唐科舉制度初創時,文風和門類都比較開放和豐富,往後應該更加多樣化,如農業,手工業,中醫,造紙,自然科學等等科目。這樣不僅能選拔官吏,也能促進科學和生產力的發展。可實際上科舉卻越來越死板僵化,造成讀書人一輩子追求中舉當官。絕大多數中不了舉的學生百無一用。
-
4 # 使用者2387752884644184
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前後一千多年,不同朝代規定不盡相同。科舉制度一般分為童生(秀才)考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童生、院試是預選考試,只有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科舉考試。
科舉相對於世襲制和舉薦制選用人才,是比較公平的,同時推動了民間的讀書風氣,但在封建社會中有無數知識分子象《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一樣,一輩子身陷科舉考試中,封建統治者在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來掌控知識分子。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者選撥人才和任用官吏的主要途經。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這年7月4日,經過禮部會試後,有273名貢士參加殿試,次年慈禧太后以維新、推行新政為名,下詔書停止科舉。
(網路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