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20689385249

    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制定計劃,家長於老師及時溝通,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 2 # 曇花一現71742

    1.制定計劃表


    在計劃表中,記錄了明天要做的事有哪些,並確定哪些是必須要做的事,哪些事要在什麼時間做。


    一張切合自身的日常生活計劃表,是改變孩子拖延症的一劑良藥。


    2.培養時間觀念


    時間看不見,聽不著,聞不到,抓不住,抽象得幾乎難以語言描述,理解起來本就不容易。


    孩子的時間觀念,更不可能雜草一樣靠自己野蠻生長,必須經過家長的精心引導。


    可以先教孩子認識“一天”的概念,包括上午、下午、晚上、半夜、清晨、黃昏等時段;


    製作簡易鐘錶,教會孩子時間的計量單位,秒、分、時是什麼,相互之間怎麼換算;


    透過五分鐘專項訓練, 五分鐘內能做多少道算術,寫多少漢字,讀多少頁課本;


    做一些計時的事情,他刷牙或者玩遊戲的時候,計算時間會流失多少分鐘;


    讓孩子感知時間的存在,徐徐升起的太陽,逐漸變綠變黃的樹葉,越長越大的寵物狗……告訴他背後都是時間在流動。


    莎士比亞說,“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


    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學會尊重時間,敬畏時間,做時間的朋友,才能遇見期待中的自己。


    3.學會放手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魯克森告誡家長們,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換言之,家長要學會放手,留給孩子恰當的時間和空間。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飢餓的小磯鷸》中,鷸媽媽尋找到了美味的扇貝肉,剛破殼不久的鷸寶寶,正準備媽媽像往常一樣餵食,不料卻被媽媽推開,讓它自己去沙灘上找吃的。


    沙灘上風浪翻騰,恐懼感緊緊攫住鷸寶寶,但它還是試探著打開了成長之門,世界頓然變得高闊。


    讓孩子獨自面對難題,才能找準成長的節拍。


    美國一所中學有個規定:不允許家長幫孩子把忘在家裡的午餐、課本、作業、運動鞋等物品帶到學校,目的是讓孩子們自己承擔責任,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說,如果孩子能夠得到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支援,他們就會發展出自主性、獨立行為的能力和意志力,即自由選擇和自我控制行為的能力。


    放手,是為人父母的一種高階智慧。


    放手不意味著放棄,而是讓孩子走出舒適區,學會獨立。獨立不但根治孩子的拖延,還能點亮孩子的整個人生。


    4.讓孩子承擔後果


    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才能萌發責任感。責任感是從跳動的心發出的,能促使孩子刻不容緩去做該做的事。


    美國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在教育女兒維尼夫雷特時發生過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天,女兒問斯特娜夫人:“我想去朋友家玩一會,可以嗎?”


    斯特娜夫人回答說:“沒問題,但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你知道我們下午還要一起去看電影。”


    維尼夫雷特開心地去找朋友玩了。可是,等約定時間過了半個小時,她才姍姍歸來。


    斯特娜夫人沒有發怒,只是平靜地說:“時間來不及了,我們看電影的計劃泡湯了,真遺憾!”


    維尼夫雷特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做什麼都總是很守時。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太磨蹭時,要給予他們適度的懲罰。


    比如,孩子做作業時,翻一下漫畫書,擺弄一下玩具,然後作業到深夜才寫完,第二天起不來,上學遲到了,在教室外站了一節課,才在眾目睽睽之下走進教室,還被老師一頓批評。


    家長就陪著他一起遲到,之後把遲到的原因說給孩子聽。當孩子為自己的拖拉付出了代價,家長適時的教育很可能就會讓他迎來改變。


    5.改變催促方式


    許多家長,上輩子可能是監工,喜歡給孩子發號施令,強令孩子執行。


    網路上曾有首一夜爆紅的《媽媽之歌》,歌詞全是媽媽“快點,快點”的催促,也是家長們的真實寫照。


    沒有人願意當提線木偶,孩子也如此。他們反應不一,可能無奈,可能生氣,可能抵抗,但無一例外的是動作越來越慢。


    所以,家長可以改變方式,給孩子更積極更柔和的指令。


    比如,調好鬧鐘,約定時間,提前語言上提醒“還有5分鐘,就要關電視了哦”、“再玩十分鐘就睡覺了”。


    或者用“你做好什麼,我們就可以怎麼樣”的模式:“你如果快一些穿鞋,今天我們去幼兒園就能第一名”、“你寫作業快一點,我們就能玩一會遊戲”……


    知乎上有個寶媽,晚上會帶寶寶去小區值班室拿快遞。回來時,寶寶各種亂跑,不肯回家,要抱起他,就鬧小情緒。


    寶媽於是在前面跑,讓寶寶在後面追;或者躲貓貓,跟寶寶說“你看媽媽在哪”,寶寶就會朝她跑過去。


    沒有居高臨下的催促,透過孩子喜歡的方式,就能達到目的。


    央視紀錄片《鏡子》裡說過的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我們不能只看見孩子的拖拉,而不自知為人父母還需要補上一課。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自己的節奏裡快樂長大,所有父母都能在育兒的過程中邂逅豐盛與美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陝北霞姐紅燒牛排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