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91091599983

    《走進大別山》是一首閻維文演唱的歌曲,由王和泉作詞、雷遠生作曲,收錄於《2017安徽衛視春節聯歡晚會》專輯中。

    中文名 走進大別山

    歌曲原唱 閻維文

    填詞 王和泉

    譜曲 雷遠生

  • 2 # 使用者309650294577

    走過小村口,清風又牽衣袖,山花翠竹滿山野,身旁都是新朋友,當年走出大別山,啊先輩們為翻身做主去戰鬥,啊八月桂花一路唱,唱響全中國,唱響全中國,聽著歌唱家閻維文演唱的,由王和泉作詞,雷遠生作曲,的歌曲,走進大別山,心情複雜,革命先烈為新中國作出的貢獻我們要永遠銘記

  • 3 # 使用者4232119750389

    走進大別山,勿忘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紅25軍、紅28軍誕生地。也是張國濤、徐向前紅四方面軍的根據地。走進大別山,勿忘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紅25軍、紅28軍誕生地。也是張國濤、徐向前紅四方面軍的根據地。

  • 4 # 夢幻一滴水

    世界上有各種大裂谷,東非大裂谷,浙西大裂谷,科羅拉多大裂谷,還有貴州的馬嶺河大裂谷等,這些地球上美麗的傷痕,也給完美的地球地貌增添了無窮的誘惑力。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皖西名山大別山裡,竟然也藏著一條不為人知的神秘裂谷。世界上有很多大峽谷,但裂谷與峽谷又有所不同,峽谷是由於水流沖刷而成,但是裂谷卻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地質景觀。裂谷景色既有峽谷地貌的疊翠流芳之美,又有渾如天簌的自然幽靜之趣。

    皖西大裂谷地處大別山脈,是國內罕見的山裂奇觀。它位於安徽省六安市境內。入口建成城堡模樣,城牆頂部的牆垛仿長城的樣子。相比於很有範的“大裂谷”三個字,城牆左邊三個字倒是容易被人忽略,近前凝視:“避王巖”,為啥叫避王巖?看了牆角下的解說方才領悟:當年張獻忠兵敗,為躲避清軍圍堵,發現了這一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藏兵於此,因其自號“八大王”,故稱。避王巖中的石窟王宮、點將臺、屯糧洞和三道閘,都是歷史遺存。

    進得山門,是兩山的寬闊處,當地也就隨形附勢地興建了池沼和露臺,露臺上置條椅長桌遮陽傘,池沼裡養了一些錦鯉游魚,在水裡緩緩坦坦地遊動。往裂谷進發,地勢和緩,零星低矮的樹,從貧瘠的崖間伸展出來,葉子也細碎,微風拂過,碎葉觸電般的戰慄,樣子酥酥的。清幽恬淡中,遊人的情味也就脈脈起來。

    峭壁下有天然的石崖迴廊,隔澗相對,洞內兩旁野花蔥鬱,香草點綴其中,青苔染壁、大藤懸掛、清溪跌宕,時有幾時鳥啼,形成清幽、恬淡、深邃的氛圍,令人置身其境、神思遐想久久不願離去。

    穿越皖西大裂谷,你會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線天、點將臺、石窟王宮(避王巖)、清水潭、蘑菇石、三道閘、迴音壁、藏寶閣、窺天崖、雲梯、雄起巖等景點,無不讓人稱奇叫絕。到處可見怪石嶙峋、泉水淙淙、奇花異草、秀竹紅楓、飛禽走獸。可以說這裡是集觀光、探險、避暑、健身、度假於一體的極佳旅遊目的地。

    穿過小水潭,隱約能看到懸崖峭壁之間有一條縫隙,其名“地縫”,循著人工開鑿的石凹,手腳並用往上攀爬,才能進入谷內。

    這“大裂谷”之名果然形象:就像是上蒼的惡作劇,用無形之手,把這座山掰裂了一道縫隙。如此狹窄,只能側身擠過,心廣體胖者是絕無透過的可能。置身谷底,天僅一線,此時已近午時,光線卻幽暗如夜。這時方能明白酈道元所描寫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妙處。若非遊人如織,單身匹馬者恐不敢獨往。眾人喧譁壯膽,拽索而過。

    當再次看到Sunny時,有著兩世為人的感覺。眼前也就呈現了一道瀑布,因為乾旱,只有滴水不斷。若是豐水季節,怕那磅礴的氣勢也是駭人,估計裂谷也會漫漶,無人賞得斯景。第三道閘的一段驚險之旅,在於陡峭,已經無路,行人須如猿猴:腳蹬兩旁鑿陷的巖壁,手攀凸起石塊,最後藉助人工梯子透過絕境處,豁然開朗。茂林修竹處建得好漢亭一座,倒是應景之作。

    皖西大裂谷是國內罕見的山裂奇觀。它從來就是靜默低調,所以很多人都錯過領略她的魅力,只有你親自走進皖西大裂谷,靜觀她,體會她,懂得欣賞她,才能感悟到她的美妙之處,這裡可能略顯簡單、寒酸,青澀得如同處子。但正是少了人工斧鑿之痕跡,原始風貌才原汁原味地得以呈現。就喜歡這樣沒有雕琢的樣子。

  • 5 # 百科千尋君

    因為大別山東南麓是郯廬斷裂帶中的一條斷層,地震區定名為梅山-龍河口斷裂,與地表侵蝕作用共同形成了這樣特殊的構造。也就是地層內部的撕裂使斷口比較平直,而長江的堆積作用在谷底形成了平原,所以就出現了在地圖上看到的這種齊刷刷的斷崖。從地圖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大別山東南麓猶如一個切面,與皖南山區隔長江相望,但是它倆之前並非連線在一起的,而是大別山被斷裂帶給“斬首”了,它的“首”被向東北方平移了大約500公里,到如今的山東和江蘇境內去了。

    秦嶺-大別山是一個大陸碰撞型造山帶,由華北地臺南部大陸邊緣(北秦嶺帶)、揚子地臺北部大陸邊緣(南秦嶺帶)和位於其間的包含古洋殼殘餘的對接帶組成,屬於褶皺構造。中國陸地上主要分為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塔里木板塊。郯廬斷裂帶早在恐龍時期就已形成,可能與華北板塊和華南板塊相互碰撞有關,兩大板塊的碰撞,在地表形成了著名的秦嶺-大別山,成為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分界線,具有其他非常重要的地理文化意義。郯廬斷裂帶,因最初發現時認為其北起山東郯城,南至安徽廬江而得名,但是後來的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遠遠不止這點。郯廬斷裂帶在中國境內綿延2400公里,從湖北,經安徽、江蘇、山東進入渤海,之後又在遼寧登陸,在瀋陽一分為二,西支稱為伊蘭——伊通斷裂帶,東支稱為密山——撫順斷裂帶,之後穿越東北進入俄羅斯,直抵鄂霍次克海。伴隨著太平洋俯衝所帶來的巨大走滑分量,這條古老的斷裂帶重新活躍,成為了橫插在中國東部的大地之刃。據統計,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帶為中心的200公里範圍內共發生8.5級地震1次,7.0-7.9級地震5次,6-6.9級地震11次。其中最大地震就是公元1668年7月的郯城大地震,震級為8.5級,是中國東部所記錄下來的最大地震。

    所以,大別山東南麓齊刷刷的斷崖是郯廬斷裂帶中的一條斷層,加上地表侵蝕和長江的堆積作用形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手機如何聊天同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