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37477358684

    首先,不是“種桑滅國”,而是“種桑誤國”。


    “種桑誤國”介紹:

    春秋時期,齊國國王命令大臣們必須穿絲質衣服,但國內只准種糧食而不準種桑樹,齊國蠶絲需求量大,價格上漲,鄰近的魯、梁等國紛紛停止種糧改種桑樹。

    幾年後,齊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準賣糧食給其他國家。結果,魯、梁等國因饑荒而大亂,不戰而衰,齊國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擴張。

    種桑誤國,是一種教訓,不要太過短視,忽略長久的利益。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司司遷在《秦始皇本紀》後面寫了一段話,這段話是存秦之策,只要秦二世按此施政,則大秦不會變成大漢。“即四海之內,皆讓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也就是官民各司其職,各安其樂,那麼就算有反叛之人,也無法成氣候,皇權自然穩若泰山。朱元璋誅殺功勳,並沒有推行暴政,也沒有動搖國本,因此他能坐穩江山。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並非一姓一族之天下,朱元璋登基為帝后,一方面改善民生,一方面削弱權貴。改善民生一直都在進行,而削弱權貴是一步一步在推行,百姓不反而權貴日削,因此朱元璋坐穩了江山。如果朱元璋不改善民生,就誅殺權貴,難免會出現秦末六國反秦的局面。秦亡的根本原因是六華人心未附,六國權貴裹挾民眾造反,因此秦國被滅亡了。朱元璋對百姓較好,讓百姓能安居樂業,因此權貴們無法裹挾百姓反朱元璋,對百姓而言,安居樂業最好,至於誰當皇帝不是那麼重要。

    朱元璋屠戮功臣,一方面因為部分功臣確實貪贓枉法,激起了民憤;另一方面則是功臣們影響到了皇權的過渡。老子說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比如大將軍藍玉就是一個驕橫之輩,如果你當皇帝,你也會誅殺藍玉的,他讓人感覺到切實的不安定。太子朱標常年執政,可以鎮住各地藩王和文武大臣;皇太孫朱允炆年少德薄,他是壓不住驕兵悍將的。因此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了扶皇太孫朱允炆上馬,送他一程,就將有威脅的文武大臣誅殺了。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美國的克林頓當年說過一句話:“笨蛋,關鍵是經濟。”

    克林頓和萊溫斯基夠荒唐的了吧!當年多少力量要彈劾他,可是就因為他經濟搞得還不錯,美華人民就原諒了他。

    大明百姓比美華人更聰明,更現實主義。

    明初經濟成績被朱元璋搞的真心不錯。

    農耕時代,搞經濟也很簡單,讓“耕者有其田”也就行了,少收點賦稅,讓農民有餘錢消費,經濟也就活了。

    同時,要用國家力量大搞水利,因為一家一戶確實沒有能力建設大工程。

    朱元璋經常對人說:

    “四民之中,農民最勞最苦。春天雞一叫就起床,趕牛下田耕種。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陽裡曬得汗水直流,勞碌得不成人樣。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糧納稅之外,剩不了多少。萬一碰上水旱蟲蝗災荒,全家著急,毫無辦法。可是國家的賦稅全是農民出的,當差做工也是農民分內的事,要使國家富強,必得讓農民安居樂業,才有可能。“

    為了讓農民安居樂業,在朱元璋還沒有登基稱帝的時候就開始做工作了。

    吳王元年五月,針對新收復的地區,朱元璋下令:

    凡徐、宿、濠、泗、壽、邳、東海、襄陽、安陸等郡縣,及今後新赴土地和人民,桑、麻、谷、粟、稅糧、徭役。盡行豁免三年。

    可是,經過幾十年戰亂,這些地區的人民早就赤貧了,連勞動工具都沒有。

    因為當時天下,元朝、張士誠、陳友諒之流是不搞生產的,他們只會掠奪,沒有搞“深挖洞廣積糧”。

    朱元璋在南京搞了十幾年,手中錢糧多的是。

    凡是新收復地區,不僅不要錢糧,還貼補錢糧與新佔領區人民,貸款給他們買種子,租耕牛。

    朱元璋貸款給人民,人民當然買種子當然要買朱元璋的種子了,租耕牛當然也租朱元璋的耕牛了。

    收穫了糧食三年後再還錢!

    由此,徐、宿、濠、泗、壽、邳、東海、襄陽、安陸等郡縣的人民不會認為朱元璋殘暴吧!

    其時,北中國,尤其中原地帶,早就十室九空,土地荒蕪。

    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從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等人煙稠密之地,召集了四千多戶無業無地的人家,發給路費耕牛種子,讓他們去濠州開荒,給予地契,三年不徵稅。

    這四千多戶幾萬失業無地的人口不會認為朱元璋殘暴吧!

    自此開始,朱元璋開始了大移民,凡是願意去地多人少之地去開荒的,明政府給予地契,土地,誰開荒就是誰的,同樣的道理,沒有牛,沒有種子,朱元璋借給你。

    但是,一家一戶的開荒,畢竟都是小自耕農,小生產者,搞大水利建設,就不行了。

    從朱元璋進南京之後,凡是他能控制的地區,他就開始大搞水利建設了,建國之後,更是大搞特搞。洪武元年修和州銅城堰塞閘。洪武四年整修廣西靈渠,新開陡渠三十六處。洪武六年開上海胡家港,從海口到漕涇一千二百餘丈,可行大海船。洪武八年開山東登州蓬萊閣河,整修了陝西涇陽縣洪渠堰。洪武九年整修四川彭州都江堰。洪武十二年加長了陝西西安府甜水渠,把龍首渠水引入進了西安城,城中人民吃上了甜水。洪武十四年修築了江南海鹽海塘和揚州府官河。洪武十七年江南江都縣深港灞河。洪武十八年修築加高黃河、沁河、漳河、衛河、沙河堤岸。洪武十九年修築福建長樂海堤。

    ......

    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生命的最後一年,他還修整了洪渠堰,渠長達十萬三千餘丈,用工十幾萬人。

    請注意,朱元璋年年搞大工程,不是無償使用人力,給的工資雖然不多。

    但是,在那個沒有工業的時代,農民們農閒之餘是非常願意去修水利的,起碼能省下家中口糧,然後還有點餘錢可得。

    表現好了,也許可以有個小官可坐。

    元朝怕人民聚在一起修黃河,朱元璋不怕,因為他給得起錢糧,也願意給錢糧。

    朱元璋時代鼓勵人民種桑養蠶,種棉花織布這裡就不詳述了,眾所周知的事情。

    還有什麼“預備倉,養濟院”等救濟機關,也不詳述了。

    相信我已經回答清楚“為什麼朱元璋這麼殘暴,還能坐穩江山”了。
  • 4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朱元璋對誰殘暴?

    元朝末年,朱元璋崛起於布衣,憑藉自己的膽識、謀略、魄力,外加一點逆天運氣,在爭奪天下的路上一路狂奔,相繼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漢族群雄,再而北伐中原,一舉推翻暴戾無道的蒙元,實現了“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的偉業。從一無所有的“貧僧”,到開創大明276江山的布衣天子,朱元璋的人生就如同中國歷史中的一道bug,強悍得令人畏!

    而如此一位從刀光血影中、從屍山血海中廝殺出來的開國皇帝,其所練就的那鋼鐵般的意志和手段,可不是後世那些舊居深宮,自幼接受系統皇家教育培養出來的皇帝所具備的。因此,朱元璋的政治手腕,要比明朝後世歷代皇帝都要狠。

    洪武年間,大明朝廷大案頻發,從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再到藍玉案,歷史上著名的明初四大案,牽連朝中大部分文武大臣。經過這四大案,明朝的開國功臣們幾乎被朱元璋斬盡殺絕。光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受株連被殺者便多達四萬五千餘人,其受誅規模之巨、牽連之廣,實乃歷史罕見,史稱“胡藍之獄”。

    也正因如此,有不少網友看到朱元璋對功臣勳貴的血腥殺戮,於是便認為朱元璋是一位殘暴不仁的暴君。其實,這樣對朱元璋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事實上,朱元璋大興獄案,雖然有部分原因是出於“維護皇權”,但更多的,其實是出於對那些驕橫不法的功臣勳貴和貪汙腐敗的各級官吏的打擊。也就是說,朱元璋的“殘暴”並不是針對天下老百姓的殘暴,而是針對那些貪官汙吏、針對那些危及皇權的功臣勳貴的殘暴。

    這對廣大老百姓來說,其實是件好事。而且,朱元璋不光自己動手清理貪官汙吏,他還首開“民告官”之先河,透過頒佈《大誥》,鼓勵天下百姓一起來監督官吏。所以,朱元璋的鐵腕政治,雖然造成了殺戮過甚的負面現象,但也確實有效的打擊了官僚腐敗,使得明初吏治清明。

    其次,誰說朱元璋殘暴?

    那麼為何後世對朱元璋的評價,會如此負面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朱元璋這種鐵腕手段,得罪的是那龐大計程車紳集團,他們當官不全是為了實現人生包袱,更不是什麼忠君愛國,更多的只是為了升官發財、永華富貴。

    而這才是讀書人寒窗苦讀十數載考取功名的根本原因,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嘛。所以,歌頌和褒獎朱元璋這種對官紳採取鐵腕手段的論調,顯然不符合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

    此外,明朝滅亡後,是由關外滿人建立的清朝一統天下。滿族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為了杜絕天下漢人對故明的眷念,於是便對明朝歷代皇帝大肆抹黑、醜化。因此,清朝所修的《明史》,其真實性一直備受質疑,當中的許多記載和描述,都帶有很大的貶低語氣。

    而明太祖朱元璋可是大明開國皇帝,開創盛極一時的洪武之治,清朝要想從歷史功績上進行詆譭,幾乎不可能,所以只好透過放大朱元璋對文武的殺戮,來達到抹黑、甚至妖魔化朱元璋的目的。

  • 5 # Gadfly

    朱元璋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如果你對於他的人生歷程稍微瞭解一下,再淺淺的剖析一下,就會發現:他除了老婆(馬)兒子(標)以外,都在用他自己心中那根線來平衡他心中的世界。

    這根線就是一根無形禁線,線上面是百官、勳貴、皇親;線下面是老百姓。而朱元璋就坐在這根線上,上面的人無論腐敗、還是居功自傲;下面的人無論小偷小摸、還是不從法律(大明律)就是一個字(死)。

    古話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朱元璋肯定不是這麼想的,他的殺人,前期還是為了維護權威,中期為了朱標清理荊棘,後期就只是為了維護他心中的那根線。

    而他仍能站穩江山,一是他雖上萬的殺人,但終歸是建立了一個大多數人不用流離失所的平穩社會,這於前元相比,老百姓已經很知足了;二是他心中的那根禁線,也符合大多數貧民百姓的價值觀,因為有人站在他們的立場說話,相對於大明律的嚴苛,活下去並不被毫無尊嚴的欺壓,他們會選擇前者;三是朱元璋對軍政的把握極有深度,對軍有兒子們分了勳貴們的兵,對政創立了錦衣衛,廢了中書省,這些人還能折騰起什麼浪花?政如胡惟庸、軍如藍玉,都是一言廢之殺之。

    朱元璋為大明打下的基礎是非常牢固的,雖然很多細節產生了很多弊端,如被廢的錦衣衛的衍生品、被廢的中書省的衍生品、一直到太監干政。但都不影響他作為一個近280年王朝的開創者和奠基者的偉大。我相信,如果他如果作為仁君,歷史評價可能會很好,但大明的傳承也很有可能出大問題。

    作為觀史者我這麼看,作為普通人來看,確實殺伐太重了………

  • 6 # 嬋月一笑

    明太祖朱元璋近乎殘暴的“重典治國”,非但沒有像秦朝、隋朝那樣出現“二世而亡”的局面,還使天下大治,元末瀕臨崩潰的社會環境得到恢復和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逐漸走上強盛之路,坐穩江山。其道理和秘密到底在哪裡呢?“千古一帝”康熙也不禁對明太祖朱元璋發出了“治隆唐宋”的讚歎之詞——“治隆唐宋”這四個字意思是說,朱元璋對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還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還要興隆。第一、朱元璋“重典治國”的原因——內外交困、天下疲憊、朱元璋頗有大權旁落之感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消滅群雄,驅逐蒙元,一統天下。但是明朝建國之初,內憂外患,百廢待興,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

    1內外統一戰爭仍在繼續——軍事上,內外交困

    國外明太祖雖然派兵北伐驅逐元朝,但是也只是光復了漢人在宋朝時的江山。元順帝北逃以後,殘元勢力仍然佔據著北方廣大草原,軍事實力十分強大,如王保保等元朝將領擁兵數十萬,數次侵擾北方邊境。國內四川、雲貴等地仍處於分裂狀態,尚未收復;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的殘餘勢力也伺機蠢蠢欲動。所以明初明太祖仍面臨十分嚴重的軍事壓力。

    (2)久經戰亂,人口銳減,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民生上,天下疲憊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爭霸,戰火連天。百姓飽受天災與戰禍的雙重打擊,陷入貧困、破產、流亡、飢餓的境地,“州縣多殘破,百姓財力俱困”,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社會生產已經無法正常進行,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

    (3)開國功臣居功自傲——勢力上,朱元璋有大權旁落之感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農,本身並沒有很強大的宗族勢力,依靠的是一批隨他出身入死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君臣尚能一心和睦相處。等天下大定以後,許多開國功臣依仗昔日的功勞和地位,居功自傲,擅權專政,所為多有不法,導致君臣之間猜忌日深。如胡惟庸為相多年,攬權樹黨,獨斷專行,使明太祖頗有大權旁落之感,欲除之而後快。

    第二、朱元璋“重典治國”的依據——法家思想“亂世用重典”(1)“亂世用重典”的解釋

    “亂世用重典” 指中國古時各朝代社會出現凌亂及差劣局面的情況,只有透過嚴苛的法律效果懲罰犯罪,來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亂世”一詞出自《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主要指混亂不安定的時代。“重典”指刑法很重的法律。

    根據《周禮·秋官·司寇》記載,西周時代就提出了依據社會形勢與治安狀況的優勢靈活適用刑法手段的“三國三典”原則,即:

    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孔子在進一步闡發這種思想時,就明確點出了時代的形勢條件。他說:

    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重典”思想源於法家思想。法家崇尚重刑主義,認為只有透過嚴酷的刑罰,才能制止犯罪,才能使社會各階層安分守己,才能實現社會的穩定。

    《左傳·昭公二十年》中“鑄刑鼎”的子產臨死前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其主要思想就是嚴厲的政策就像猛烈的火勢,火勢猛烈,人們望見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寬厚的政策的有如柔弱的水,水性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玩弄,所以死於水的人就很多。所以相對於寬厚的政策,嚴厲的政策更容易實施。

    (2)朱元璋重典治國的順勢而為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認識到元朝由於法制敗壞,官吏貪蠹,民不聊生而導致滅亡。再加上當時天下草創,社會混亂不堪,開國功臣仗權枉法,行為多有不軌,為了穩定社會和皇權,朱元璋以“明刑弼教”為思想指導,以“弼教”為藉口,掩人耳目,為推行重典治國政策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於是朱元璋強調“刑亂國用重典”,在法制史上留下了嚴刑峻法的濃重一筆。

    第三、朱元璋“重典治國”的內容(1)重典治民——朱元璋深深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歷代帝王治國都不敢放鬆對人民的控制,就連一代賢君唐太宗李世民也說過:“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朱元璋稱帝以後絲毫不敢放鬆“治民”工作。他提出:“出五行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敢犯”,企圖適用嚴酷的刑罰手段使百姓不敢反抗。從而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

    (2)重典治吏——“法定刑罰制度”與“非法之刑”雙管齊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太祖朱元璋起於民間,因為地方官員貪汙腐敗而受盡苦難,所以從小對貪官汙吏深為痛恨,曾對大臣說過:“朕昔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過度。凡民之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故今嚴法禁,但遇官貪汙蠹害吾民者,罰之不恕。”朱元璋的親身經歷使他很清楚地明白各級官吏對於特權及非法利益的貪求,是導致整個官僚機構貪贓枉法腐敗變質的重要原因,而整個官僚系統腐敗變質則是導致元朝滅亡的一個很直接原因。所以明太祖立國以後對吏治整頓尤其重視。

    明太祖為適應“重典治吏”的政治要求,在法定刑罰制度——設監察機構(都察院)、錦衣衛、鼓勵舉報、創設奸黨罪、嚴懲官員失職行為、嚴懲官員瀆職行為等等之外,還使用了大量的非法之刑,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異常殘酷。如朱元璋為禁止官吏貪汙,曾頒佈法令:“貪汙六十兩以上銀者,殺!”,但是隨著貪官越來越多,明太祖認為對貪官汙吏處法定刑不足以懲戒後來者,為了加強震懾力,明太祖下令實施比“千刀萬剮”的凌遲處死更為殘酷的“剝皮”刑法。“剝皮”法即將貪汙官員殺頭後梟首示眾,並剝下他的皮,皮裡填上草,把這“人皮草袋”置於衙門裡官座旁邊,讓後任官員觸目驚心,起警戒作用。這種觸目驚心的懲罰震懾了一大批官員,使他們的行為大為收斂。

    (3)各種重典簡要列舉——官民畏懼害怕,無不心驚肉跳在監察機構方面

    明王朝根本法典的《大明律》明文規定對監察官吏犯罪要從重處罰。“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

    在錦衣衛方面

    錦衣衛掌管“巡查緝捕”之權的同時還負責實施“廷杖”之刑。“廷杖”即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對朝中官員實行的一種懲罰。錦衣衛直接聽命於皇帝 ,不受朝中大臣的干擾,因此地位獨特,可以單獨處理官吏的案件,不受鉗制。而且錦衣衛偵查、緝捕的物件一般只涉及文武官吏,不針對普通百姓,所以內外大臣對於錦衣衛聞聲色變

    在鼓勵舉報方面

    朱元璋要求各地關隘把守者只要問清是赴京面奏的,即使沒有路引,也要立刻放行,不得阻攔

    並在《大誥》裡規定:“今後布政司、府、州、縣在職官吏…勾結官府,危害州里,允許當地的賢良方正…豪傑之士將這些人抓起來,綁送京城。如有人膽敢中途邀截,則梟首示眾!各處關津、渡口,也不得阻礙。”

    在創設奸黨罪方面,

    “奸黨罪”沒有明確的犯罪標準,具有很強的任意性,明太祖藉此隨意誅殺功臣宿將,僅“胡藍之獄”受牽連誅殺者就達 45000 多人,其慘烈前所未有

    在嚴懲官員失職行為方面

    明初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典型案例。明初規定每年地方都需派人去戶部報告財政收支賬目,所有賬目必須經戶部稽核相符方能結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項不符就必須重新造冊,且須再蓋上原機關大印才可以。因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回重造必耽誤很多時間,所以前往戶部稽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久而久之該做法便成為一種慣例,也從未被明文禁止過。但明太祖認為該行為是嚴重的失職欺君行為,下令誅殺涉案官員達數百人

    在在嚴懲官員瀆職行為方面,《大明律》中《受贓律》就是專門懲治貪官汙吏而設。《受贓律》沿用唐律“六贓”的規定將官吏非法獲取公私財物的犯罪行為分為六種,包括監守盜、常人盜、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竊盜和坐贓,並且繪製六贓圖示於律文之首,以示重懲貪墨之贓。

    所謂“監守盜”主要指:“監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不分首從並贓論罪四十貫餘條以監守自盜論,斬”。

    吏受財“枉法贓一百二十貫絞”。

    官受財“枉法贓八十貫絞”。而對枉法長官的處罰加重。

    官吏受財“不枉法,(贓滿)一百二十貫,杖一百,流三千里”即不分官職大小,責任輕重,受賄官吏沒有枉法裁判者,實行相同的處罰。

    “坐贓”指官吏為公或為私收取不應該收取的財物。《大明律》“坐贓致財”條規定,通算總額折半(以二貫作一貫)科罪,一貫以下笞二十,其餘按照多寡分別處以笞、杖、徒刑,五百貫以上,至多杖一百徒三年,給予超額財物的人比受財人減五等處罰。

    “貪汙六十兩以上銀者,殺!”

    “千刀萬剮”的凌遲處死更為殘酷的“剝皮”刑法。“剝皮”法即將貪汙官員殺頭後梟首示眾,並剝下他的皮,皮裡填上草,把這“人皮草袋”置於衙門裡官座旁邊。......

    第四、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成功——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強盛,為什麼呢?其殘暴為什麼沒有導致秦朝和隋朝的二十而亡呢?

    其成功和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順應國情,適時應變——順勢而為,借勢而進,造勢而起,乘勢而上!

    自秦朝二世而亡以後,後世歷代開國之君在建國之初,大多采取以“柔”治國,以穩定剛剛結束亂世。漢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其政之要皆出於柔,並博得“千古明君”的美名。歷代帝王皆好虛名,但明太祖建國以後能夠順應時勢,看清天下之勢,總結元朝滅亡的原因在於“歷代多因姑息,以至於人惑侮,元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馳而不知檢。”並提出“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拉開了重典治國的序幕。

    (2) 健全法制,完善制度——細緻入微,精益求精,動的是真格!

    明太祖建國以後,重視法制建設,先後頒佈《大明律》,《明大誥》等法典。其中《大明律》先後近四次修改才最終定本刊行,前後跨越幅度達三十多年,在中國法制史上可謂罕見。而《明大誥》更是明太祖親自斟酌裁定,是明太祖畢生心血之作。《大明律》和《明大誥》的頒行,充分反映了明太祖重視立法和嚴於修律的精神。

    (3)重其所重,輕其所輕——秦隋“重典治民”,朱元璋“重典治吏”

    歷代王朝中只有秦,隋以剛猛治國著稱,但是都不過二世而亡。其原因在於秦隋雖然也重典治國,但重典物件卻沒有做很好的區別對待。秦隋之重雖然同對官民,但對民尤重。百姓遭受重法壓迫已經遠遠超過其承受能力,“重典”已經變為“暴政”。明太祖總結以往王朝統治經驗,雖然主張重典治國,但是卻做了很好的區分。在“重典治國”的總體施政方針下“重典治吏”。而在刑罰的具體適用上則對謀反大逆等嚴重的政治性犯罪及侵害一般社會成員生命、財產等犯罪採用重刑,而對“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則採取相對較輕的處理。這樣不僅有利於打擊嚴重犯罪,而且也有利於緩和社會的反抗情緒,鞏固明初的封建統治。

    (4) 嚴格執法,法不避親——駙馬歐陽倫都賜死,還有誰敢亂為?

    明太祖在制定嚴格周密的法律同時也極為重視法律的實施,他在中央設立都察院作為監察機構都察百官,同時又定期選派御史巡訪地方,監督地方官吏。同時又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對全國上下佈下了嚴密的監控網,防止官員有任何不軌不檢行為。同時明太祖對任何觸犯明律的官員,無論其官有多大,職有多重,權有多高,一概依法嚴懲,絕不姑息。明初實行茶禁,駙馬歐陽倫依仗皇親國戚的身份多有不法行為,屢次派家奴販茶出境,即使是邊關大員也不敢過問。明太祖獲悉此事以後大為震怒,不顧公主求情,殺無赦!

    明太祖以重典治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由於封建制度的侷限性,重典治國並沒有達到明太祖的理想狀態。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明太祖雖然“重典治吏”,使天下貪官人人自危,膽戰驚心,但是貪官卻層出不窮,殺之不盡,明太祖也無奈說道:“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其實貪官汙吏難以除盡的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

    結論:

    重典治國,雖可收一時之效,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根除,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是明太祖無法預見和看透的。但是這些缺憾並不能抹殺明太祖的歷史功績,明太祖的文治武功足以標榜千古,就連千古一帝康熙也不禁對明太祖發出了“治隆唐宋”的讚歎之詞。

  • 7 # 路之意

    朱元璋的殘暴,主要指他在和平年代對功臣的大肆殺戮,而不是對平民。

    朱元璋為讓子孫後代坐穩大明江山,不惜血腥屠殺隨同自己浴血打天下的那幫“鐵哥們”。漢朝的劉邦殺功臣,是一個一個地殺,朱元璋則是一批一批地殺。朱元璋自明洪武元年坐上皇位,到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在位三十年間,明朝的開國元勳、文臣武將幾乎被他屠殺殆盡。

    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比如用重典嚴厲懲治貪官汙吏,該殺的殺,該下大獄的下大獄,這本是一件讓百姓拍手稱快的事,但活剝人皮會讓人覺得殘暴。

    朱元璋如此殘暴,為什麼沒有人敢反他?

    一、當時沒有能夠匹敵朱元璋的勢力

    首先,朱元璋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帝王,而他能夠以農民的身份坐上皇位,就說明他必須掃清一切障礙。當時的朱元璋可是一步步清掃了所有的敵對勢力,才最終獲得了天下、建立了明朝,所以說朱元璋當時是一家獨大的,就算底下的大臣想謀反也沒有這個實力,因為軍隊都在朱元璋一個人手裡,而當時也沒有能夠對抗朱元璋的人,所以說就算有人謀反也是白費力氣。

    二、朱元璋當時並沒有觸及到百姓的利益

    其次,我們來看看朱元璋當時殺的都是什麼人,不管是胡惟庸、藍玉、李善長還是胡美,這些人都是達官貴族,是朝廷中的大官,而他們為何會被朱元璋殺呢?要麼就是因為貪汙腐敗,要麼就是因為太過囂張,還有的是因為想謀反,所以說朱元璋殺這些人都是為了江山穩定,是為了百姓能夠有更好的生活,絲毫沒有觸及到百姓的利益,那麼諸多百姓們也就沒有必要反他。

    三、朱元璋深受百姓愛戴

    最後,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歷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朱元璋知道底層百姓的辛苦,所以他上位以後做了很多有利於百姓們的事情,而且朱元璋還在宮中以身作則,不允許宮中出現任何奢靡風氣,另外,朱元璋還十分厭惡貪汙腐敗,凡是貪官汙吏在朱元璋手底下都是個死,所以說百姓們其實非常愛戴朱元璋,自然不會跟著那些權臣一起謀反。

    為什麼朱元璋這麼殘暴,還能坐穩江山?

    對於朱元璋來說殺功臣只是他鞏固皇位的一個手段,並不能成為別人造反的一個理由。要知道朱元璋殺功臣的時候並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就把你給殺了,他是有足夠的理由的,而且這種理由會讓那些大臣啞口無言,並且他們的頭上還會有一個叛亂賊子的名號。

    其次這些大臣對於朱元璋是打心底裡害怕的,再加上在建朝初期的時候,朱元璋把這些開國將領的所有兵權都給沒收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些人就是光桿司令,所以手底下沒有兵你讓他們怎麼去造反,就算造反也是去送人頭的。

    而且在明朝的時候還有這麼一個法規,就是說你犯了特別大的事,連你的後代也要跟著一起遭殃。所以這就更加抑制了那些功臣造反的想法,畢竟你自己死了就一條命,如果連累後代都被處死,這是他們接受不了的,還不如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好。

    不僅如此,對於那些老百姓來說他們就更不可能去造反了,甚至在這些老百姓的心目當中朱元璋就是他們的救世主。畢竟是朱元璋把他們從那種水深火熱的生活當中給帶了出來,如果再造反的話,那豈不就是自己作死了嗎,還會再一次的陷入到那種民不聊生的日子當中。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設立了錦衣衛這個組織,這個組織對於朱元璋所起的作用就是監視朝廷以及民間的一切風吹草動,所以這些人也根本沒有機會去造反,因為一旦有造反的苗頭,就會瞬間被這些錦衣衛給鎮壓。

    結語

    我們不能單純的看到他的殘暴,他所做的一切可以說都是為了大明江山的永固內,為了天下百姓的容生活安康,他所殺得一批人或是禍亂天下的亂臣賊子,或是對大明江山有重要威脅的元老勳臣,所以他的殘暴只是人們看到的一個表象,實際上是有原因的,總的來說,朱元璋是對歷史的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一個英雄。

  • 8 # 你不是韭菜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身貧寒,在家裡排行老八,除了朱重二,其他都是餓死的,他親眼看著自己爹孃是如何活活餓死的,所以他太明白飢餓的滋味,當他還在給地主家放牛,他就幻想做皇帝的就是天天能吃上大餅。當他坐上皇帝,他格外珍惜得來的一切。

    朱元璋能從一個馬伕做到皇帝,就說明他的能耐多大。他當時還是馬伕,徐達、湯河已經是千夫長,他去給兩人送馬,兩人正在吃香的喝辣的,朱元璋看到此場景,不僅沒有怯場,他上來就說:不管你們倆官多大也都還是咱兄弟!對不?咱們可是磕過頭的。湯河、徐達連連點頭:“是、是”。他看透人心的強弱,知道什麼時候自己要強硬,不強硬就會被看扁;對待部下恩威並施的火候掌握的非常好,讓別人更容易信服自己!郭子興評價他:“朱元璋天生異相,膽識超群”!

    朱元璋覺得自己做過和尚、乞丐都能做皇帝,那麼別人也能做皇帝,所以處心積慮的想保住天下,所以他搞出來聞風喪膽東廠西廠,要把他的探子安插到全國每一個角落,他的臣子吃什麼菜,睡什麼女人,他都要知道?再是把朝廷裡威望高,功勞高的臣子以各種名義殺掉,除了劉伯溫,湯河等少數幾個臣子,跟隨他打天下的大功臣基本被他殺完。雖然損失了很多良臣,卻防止了臣子擁兵自重,功高震主。

  • 9 # 於無聲處

    朱元璋的殘暴是對著哪些官僚士大夫的,但是對老百姓卻很寬厚。明朝的農業稅收,是歷朝歷代最低的,嚴格按照“三十稅一”的比例來徵收農業稅。這個比例只有在公元前的“文景之治”的時候被執行過,後來基本都是十五稅一或者十稅一。而且老朱還動不動就下令減免某些地方的稅賦。更奇葩的是,老朱規定整個明帝國永世不得加農業稅…………

    朱元璋為了坐穩江山,屁股是坐在人民這邊的,他不能容忍地主豪強擴張勢力、兼併土地,逮著一個就引出一堆豪強殺一批,老朱在屠殺貪官豪強方面屬於戰鬥力爆表的型別。

    在這種情況下,官員的生活就比較慘了。貪汙會被殺掉,不貪汙,由於國家稅收很少,給官員發的工資自然也很摳門。一個縣令的工資現在折算起來也就一個月900斤大米,這個水平大概相當於宋朝縣令工資的一半,這日子過得相當清苦,就差自己下田了,也是歷史上官員俸祿最低的大一統朝代。

    朱元璋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他是徹底的無產者出身,他還是站在貧苦農民的立場來想問題,他所能瞭解到的日常生活,就是底層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帝國制度下,要當好一個官員必須面對哪些具體而複雜的問題,他是不知道的。

    題主所提到的朱元璋的殘暴,事實上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老朱沒有當過官,不曉得當官也有當官的難處。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就是一個官員壓迫老百姓的世界,那些官老爺們都很威風、也很腐敗。所以,要求他們過一過跟農民差不多的生活,殺一殺他們的威風,在朱元璋看來就是完全應該的。

    也就是說,不管在階級感情還是階級認識上,朱元璋都是從農民階級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了這樣的心理和邏輯,朱元璋因此也就成為歷史上對貪官和權貴最為殘暴無情的皇帝。

    根據朱元璋主持制定的《大明律》,貪汙八十貫銅錢就要處以死刑。大概相當於80兩銀子。但是後來他覺得這個標準還是太仁慈,在具體實施中,不少官員被凌遲、閹割、剁手、挑筋,諸多漢代即遭廢除的肉刑被再次起用。

    後來又另外頒佈律令,改為貪汙六十兩就要處以“剝皮實草”:砍掉腦袋以後在地方衙門旁邊專設的“皮場廟”剝皮,皮被剝下以後被填上稻草,擺在衙門的公座邊上,起著殺一儆百的作用。

    而經歷了元末大亂,在人口銳減的洪武年間,只有像朱元璋一樣“殘暴”地整頓吏治,用酷刑好歹約束一下官僚士大夫們,多少減輕農民負擔,才能讓真正休養國力——他朱家人才能坐穩江山。

    而震不住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僚士大夫,任由他們在經濟上胡來,其下場就是崇禎,連老丈人坐擁億萬家財都不肯為國分憂,最後只好自己披髮覆面,吊死在歪脖子樹上。

  • 10 # 出格不揚

    老朱所處亂世,必須用重典,老朱不狠江上怎麼坐得穩。還一點老朱對老百姓很好,自己也是從社會底層爬起來的,對底層人民比較同情,愛民懲治貪官。

  • 11 # 仁者厚德載物

    一個政權的最高統治者能不能坐穩江山,不在於其是不是殘暴,而在於其是不是有強大的實力,即最高統治者的執政水平的高低決定一個政權的命運。

    比如曹操非常殘暴,多次屠城濫殺無辜,在徐州山東等地一次屠城就屠殺幾十萬無辜老百姓,曹操還殺害很多傑出的名士與忠於漢朝的官員,比如孔融華佗邊讓楊修等,但因為曹操雄才大略,具有很高的執政水平,因此曹操還是能夠統一北方,成為三國時代最強大的政權。

    而王莽是知識分子透過和平手段取代西漢建立新朝,既沒有進行屠城大規模屠殺無辜老百姓,也沒有大規模屠殺漢朝皇族與官員,但王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執政水平遠遠不如曹操,結果新朝只有15年就徹底滅亡。

    至於秦朝與隋朝二世而亡,並不是秦始皇贏政與隋文帝楊堅的執政水平不行,秦始皇與隋文帝都一統天下並有很多文治武功,而在於他們的接班人的執政水平不行,秦二世胡亥幾乎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昏君加暴君,完全被宦官趙高控制,把秦朝搞得一塌糊塗很快滅亡,而隋煬帝楊廣雖然有開大運河等豐功偉績,但隋煬帝是一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的暴君,因為一意孤行三次攻打高句麗弄得天下大亂而滅亡。

    而朱元璋能夠平定群雄推翻元朝一統天下,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與執政水平顯然比曹操更強,因此朱元璋儘管對功臣官員非常殘暴,在屠殺功臣官員的過程中也濫殺無辜,屠殺了一些無辜老百姓,比如胡惟庸案與藍玉案都屠殺了幾萬人,其中肯定有很多無辜老百姓,但朱元璋的政治軍事才能非常突出,取得了很多文治武功,當然能夠坐穩江山,而且朱元璋的運氣非常好,雖然明朝的二世皇帝即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也被推翻,但推翻建文帝的卻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而朱棣也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執政水平與文治武功不亞於朱元璋,因此明朝不僅沒有像秦朝隋朝那樣二世而亡,反而被朱棣開創永樂盛世。

  • 12 # 123456GaaN

    歷史上有三位皇帝被“標籤化”得最深,秦始皇、楊廣、朱元璋。前面兩位且不說,倒是朱元璋挺冤枉,儘管他的確殺了不少大臣,但這是殘暴不殘暴的問題嗎?

    如果不那麼做,明朝能否往下延續還難說。朱元璋殺功臣,主要是透過胡惟庸案、藍玉案,可這兩人已經形成了威脅到皇權的小集團,對初生的明朝是一大隱患,不殺不行。

    還有一些官員,被殺是因為貪汙。朱元璋規定,貪汙超過60兩銀子就要砍頭,為了威懾貪官,還創造了一種恐怖的刑罰“剝皮充草”。殘忍是殘忍了點,但大家說,貪官不該殺嗎?

    因而,給朱元璋貼上殘暴的標籤是不太公平的。

    朱元璋能得天下,真的不容易。同樣出身草根的劉邦,家裡至少供得起他一口飯,還有個給力的老丈人。朱元璋有什麼?只有兩袖清風,哦不,最困難的時候估計連袖子都沒有,活都活不起了,只能當和尚、當乞丐,直到加入義軍後一步步往上走,溫飽才算不成了問題。

    但就是這個窮光蛋、討飯和尚,卻最終削平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北上“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覆滅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建立的大元帝國,光明正大地立國稱帝。因而有學者認為,自古得位之正者,莫過於明太祖朱元璋。

    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但朱元璋還是坐穩了,憑的是什麼?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勤政,是超於常人的深謀遠慮、文韜武略,還有一份為民之心。

    朱元璋曾在自述中說“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很多人說他虛偽,都坐上龍椅了,還假惺惺的說什麼本無意於天下。但事實就是如此,投軍之初,朱元璋既無遠大的理想,更沒想過當皇帝,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已。

    隨著身份地位的不斷提高,朱元璋肯定也感受到了權勢的誘惑力,從被動變為主動,但依然保有那份初心,只折騰官員,不折騰百姓。在他手底下當官得提著腦袋,但當他的百姓,在封建時代是一種幸運。

    這跟他底層赤貧的農民出身大有關係,只有像朱元璋那樣嚐遍民間的酸甜苦辣,才能夠真切地體會到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人間疾苦,不像其他皇帝那樣高高在上,與百姓離得天遠地遠。

    說句稍微誇張的話,朱元璋是真正將百姓放在心裡的皇帝,曾對官員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基,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不但不擾民,朱元璋執政期間,還給民各種福利待遇,又是減免稅收,又是鼓勵農桑、促進經濟。有人說,朱元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之一。大家能想象嗎?他下令建了免費養老院、福利院。

    明朝法律明確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

    朱元璋曾專門頒佈詔書和法令,規定每地要善待老人,並讓縣官定期送去米麵衣物進行慰問,送多少、怎麼送,在《存恤高年詔》裡記得明明白白。

    為提倡敬老、養老的良好社會風氣,對於孝子,朝廷不但給予精神表揚,並給予物質獎勵,賞賜衣物、發放獎金。60歲就能享受普通老人80歲時才能享受的福利,死後還有三兩銀子作為喪葬費。

    登基六年後,朱元璋下了道命令“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本來都是要納稅賦的,但為了讓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允許老人的一個兒子免於服役。

    神奇的是,朱元璋還試驗過“保障房”政策,以南京作為試點,在郊外修築公房,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雖然沒能擴大到全國,也很有意義。

    以上這些措施,和現代自然沒法比,但在古代,足以讓百姓對朝廷、對皇帝感恩戴德。百姓愛戴,這江山就穩了一大半,那些個亂臣賊子倒是想搞事,但沒有群眾基礎,充其量也只能是鬧一鬧,很難有成功的可能。

    另一半,考驗的是朱元璋當皇帝的能力。

    這方面,朱元璋也可在歷朝歷代皇帝中排進前五,雖然一開始只是個小老百姓,卻在南征北戰中成長為傑出的政治家,治國理政沒問題,與官員勾心鬥角更沒問題,無師自通了帝王之術。

    透過胡惟庸案,朱元璋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裁撤中書省,將中書省的事務交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間沒有誰橫伸一腳,君權由此得到集中。底下的權力分散了,自然也就很少會出現權臣把持朝政的現象。

    透過藍玉案,朱元璋打擊了開國武將集團,收攏兵權,使君權得到進一步鞏固。併為後世的明朝皇帝,清除了武將造反這一禍端。明朝大體上走的還是宋代“以文馭武”的路數,儘管中後期明軍戰鬥力銳減,但內部基本也沒有影響大局的叛亂。

    換句話說,百姓、文臣、武將都為朱元璋所掌握,他的江山也就穩了。再加上老百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誰還跟著那些野心家冒著殺頭的風險去搞什麼叛亂啊!

  • 13 # 遊弋歷史長河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安徽一個窮苦家庭,恰逢災年,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先後去世,公元1344年,不到20歲的朱元璋只能進入寺廟勉強生存。後在寺廟也過不下去了,朱元璋就參加了起義大軍,後來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勢力,40歲左右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君臨天下,建立了明朝,但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是非常有個性的。

    圖 朱元璋

    他廢除了丞相制度,將中央權力集中到自己身上,關心民眾疾苦,大力整頓貪腐官員,恢復了自元朝末年連年戰爭破壞的社會生產。但同時朱元璋還是個非常殘暴的皇帝,明朝的開國功臣,很多都被各種理由誅殺,受到牽連的無辜之人也非常多。

    那麼如此殘暴的朱元璋為何還是能夠坐穩皇帝寶座30年之久呢?他的殘暴主要體現在哪裡方面呢?在他統治下的明朝為何還得到了發展呢?

    朱元璋確立刑法時的”殘暴“

    三次盜竊者,絞死

    我們都知道,在罪責當中,盜竊罪算是比較輕的一種,並不會處以極其嚴格的刑罰。但在朱元璋治下的明朝,情形卻大不相同。

    洪武年間(朱元璋的年號),朱元璋總結歷代法律施行的經驗和教訓制定了明朝的律法,這就是《大明律》,而在《大明律》中,對盜竊罪的施行是這樣的。

    《大明律》:“初犯並於右小臂膊上刺竊盜二字,再犯刺左小臂膊,三犯者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犯了盜竊罪之後,第一次犯的話,在右手小臂上刺竊盜二字,第二次犯的話,會在左手小臂上刺竊盜二字,但第三次犯的話,就直接施行絞刑。

    所謂絞刑,就是執行死刑的一種,而只是因為盜竊三次就施行絞刑,無疑是非常嚴格的刑罰。

    而在其他朝代,盜竊通常會挨頓打,最多宣佈流放接受勞動改造,一般不會有性命之憂。

    所以說在明朝朱元璋頒佈《大明律》後,對盜竊罪都是如此嚴格,其他罪責更重的罪,只會更加的嚴格。

    奴婢罵主人,當死

    《大明律》:“凡奴婢罵家長者,絞;罵家長之期親及外祖父母者,杖八十、徒二年;大功杖八十,小功杖七十,緦麻杖六十”

    《唐律疏議》:“諸部曲、奴婢過失殺主者,絞;傷及詈(詈即辱罵)者,流。”“毆主之期親及外祖父母者,絞;已傷者,皆斬;詈者,徒二年;過失殺者減毆罪二等,傷者又減一等。”

    在明朝《大明律》規定下,奴婢膽敢辱罵主人,直接就是死罪,而在其他朝代只有故意殺主人的時候才會執行死罪。

    逃避徭役者,流放甚至斬

    明朝把逃避徭役的人稱之為“逸民”,如果發現逸民而不舉報的,後果就是一塊被流放。

    從這幾點來看,《大明律》的確非常嚴格,但這樣嚴苛的法律條文也是明初犯罪率帝,社會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

    朱元璋對待貪腐上的“殘暴"表現

    明朝立國之後,很多開國功臣成為執掌權力之人,很多人就逐漸開始四處搜刮民脂民膏,欺壓百姓,倘若不加以遏制,社會風氣必將遭到破壞,明朝的江山也就無法穩固。所以,朱元璋痛定思痛,下定決心大力整頓貪腐行為。

    朱元璋童年時,就是因為貪官汙吏的層層剋扣,差點活不下去,所以他對貪腐行為是絕不容忍,一律誅殺的。

    鐵腕治腐

    朱元璋的女婿歐陽倫,曾走私茶,以此謀取暴利,朱元璋直接將其賜死;同時遇到大案,牽連甚多,動不動就涉及上萬官員,有時候無辜之人自然也難逃厄運。

    而貪官汙吏,處死之後再扒皮,製成稻草人,以此警示其他官員。僅洪武一朝,因貪腐被殺的官員,多達幾萬人,被牽連受到影響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同時朱元璋大力鼓勵民眾揭發官員。專門頒佈法律,保障老百姓揭發的權利,明朝的都城南京,設定了鳴冤鼓,專門派人看守,接待百姓告狀。他提倡百姓舉報貪官,如果證據足夠,可以直接把貪官抓到南京來,這就出現了很多百姓綁著貪官進京城的情形。

    圖 腐敗官員被斬首

    朱元璋的大力反腐行為,有利於淨化社會風氣,但用典、牽連太重,受到牽連的無辜之人也是非常的多,等到朱元璋去世後,繼任的皇帝沒有大力反腐的氣勢,貪官汙吏還是逐漸增多起來。

    朱元璋對功臣的“殘暴”

    北宋有杯酒釋兵權的大事件,是歷代皇帝以和平方式從開國功臣手中拿回權力的典範。而朱元璋就是最為殘暴的一個了。

    明朝的開國功臣李善長、馮勝、藍玉、傅友德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理由賜死,雖然有些功臣的死,是他們自己囂張跋扈、咎由自取的結果,但也和朱元璋多疑、不信任有很大的關係。

    朱元璋窮苦出身,雖然坐在了皇位之上,但始終無法放心的把權力分散給開國功臣,從他廢除宰相制度就可以看出,他是不能容許有他人的權勢影響到自己至高無上皇權的,所以當這些開國功臣地位、聲望過高之時,朱元璋就會坐立難安,最終以賜死了事。一旦有功臣被刺死,受到牽連的人往往是以萬計的。

    總結

    朱元璋的殘暴,體現在他用重典、大力反腐、對功臣殘忍等方面,但這樣做,自有朱元璋的理由,從穩定大明局勢的角度看,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殘暴的背後,很多無辜之人受到牽連,也讓洪武一朝的政治經常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 14 # 智者鉛筆SD

    說實話在中國這個民族當中,治國還是朱元璋,華人難搞難治理,受幾千年傳統文化應響,什麼樣的人都有,只有對老百姓好,嚴治貪官汙吏,一個朝代才能長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ova7吃雞聲音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