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冷漠8773

    彩虹蜻蜓燈魚:別名蓋氏蜥形脂鯉,為鯉形目、脂鯉科、蜥脂鯉屬、脂鯉系列品種,原產於南美洲巴西尼格羅河流域。

    魚體呈淡淡的綠色,側帶為紅、青相間流暢的線條,鮮豔美麗,色彩斑紋非常獨特且美麗,群遊性讓人驚歎。

  • 2 # 田園耕耘者

    以前麥收雨後有很多蜻蜓飛舞,是因為那時環境好啊,沒有農藥化肥的汙染,沒有隨便扔的垃圾,溝塘河渠裡的水,都是清亮亮的可以喝,魚蝦成群;蜻蜓生活的環境也是離不開水的,更需要乾淨的水源,有句成語叫“蜻蜓點水”,蜻蜓點水是蜻蜓把卵子產到水中,蜻蜓的幼蟲是在水中生活長大的,等到幼蟲長大了,就會從水中爬到岸上草叢中蛻皮,就是成蟲蜻蜓了。你看現在城市周邊有乾淨的水質嗎?化工廠排汙水,生活汙水隨便流,清水都變成臭水了。農村近幾年政府不讓燒秸稈了,也不讓農民用秸稈燒火做飯了;為了總體環境保護,家裡的面也不能養牛羊了,農民只好把秸稈堆在田間地頭,甚至丟到溝河渠塘邊,結果秸稈腐爛了,一下雨就把水汙染了,水面上長滿了一層厚厚浮綿草,蜻蜓點水怎麼能點得下去,就是能點下去下面沒氧氣,不也是因沒氧氣而死亡。還有就是除草劑,基本上每年要打兩次,破壞水質很厲害,不打又不行,又沒有其他好的辦法。現在溝渠水裡魚蝦是都沒的,連小蝌蚪都沒有了,哪裡還有那麼多的蛙鳴和蜻蜓飛舞呀!

  • 3 # 六點山泉

    我們是從盛產青蜓的年代過來的,我們孩提時稱青蜒叫丁丁,炎熱的夏季我們有一個愛好,就是冒著大太陽去悄悄地捕捉立在孤樹樁上的老虎丁丁,這該死的老虎丁丁它特愛在太陽下亭亭聳立在木樁樁上,總是弄得我一個夏天頭上長滿大皰小皰,綠膿流滿小光腦袋,疼得我晚上睡不好覺,但第二天仍舊去捉丁丁。

    這些丁丁忽然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不知是那年那月,隨著我們逐漸長大,讀初中讀高中,只去觀賞比我們小的孩子去捉丁丁。

    青蜒是在水中產卵繁殖的,我們鄉村有歇後語:水嘎子變丁丁,飛起來害人,一語道破青蜒的出處。文革後期,農村防治棉花紅蜘蛛法子用盡,出現一種叫退樂丸的農藥,這種農藥施在棉花上,下過雨後流進池塘,不但魚蝦會死,連螺,蚌都毒死,自然丁丁也難逃厄運。至那以後青蜓在農村很少‘見到,我們孩提時喜歡的老虎丁丁也從此不見蹤影。

    這些年溝渠汙染一度災難深重,丁丁復活更是失去了機會。眼下喜鵲在農村都恢復了種群,相信青蜒再現鄉野的時幾不會太長,因為已經有些青蜒在夏天出沒飛舞。

  • 4 # 紅葉飛揚5

    現在與過去不同了,在70-80年代每到季節,蜻蜓,蝴蝶,青蛙,小蝌蚪,到處可見 ,小時候去稻田地裡抓魚抓青蛙,非常有趣;如今就很難在看見那樣的場景了,所有的農田,也包括城市裡的樹木,都噴灑了農藥,別說蜻蜓了,就連樹上的小鳥都在難逃一劫了,現在出的化肥農藥太厲害了!聽農民講,地下多少尺都有殘留的農藥,農藥化肥用多了,其實對人也是有一定的危害的!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碧玉眼睛雲母翅 ,輕於粉碟瘦於蜂。

    坐來迎拂波光久,豈是殷勤為蓼叢。

  • 5 # 筱玲記錄

    這一現象想想看還真是,小時候一到收割季節,不管是天上的還是地下的小動物都特別多,還經常和幾個小夥伴跑地裡捉小動物玩。特別是下雨前後、天空陰沉的時候,就會看到許多的蜻蜓低飛,那證明就快要下雨了。但是隨著環境氣候的不斷變化,這一現象慢慢的不見了,近幾年來幾乎沒見過。

    能使這一現象消失的我想還是歸結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特別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環境汙染越發嚴重,使得那些小動物無法生存。比如工業上排放大量的CO2,農業上撒下大量帶有化學成分的農藥、肥料,還有生活上亂扔垃圾的現象等等,這都會使得空氣和水質不斷的汙染惡化。

    空氣和水都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必要因素,缺一不可。所以保護自然環境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我相信大家團結一致的愛護環境,我們的環境會越來越好,再不久的將來將會再看到雨後蜻蜓低飛的現象,加油!加油!!!

  • 6 # 聯保山

    全球的氣候都在惡化,生物的多樣性受到衝擊,小時候,蜻蜓很多,我們常在在竹杆上端做個圈貼上蜘蛛網後拿去網蜻蜓玩。蜂子同樣多。土磚牆到處可見蜂洞,小朋友們常用一根竹箋去淘,弄出來擠蜂蜜吃。蝴蝶種類多。大家追著蝶兒跑。在很少有玩具的年代。這些就是小孩的樂趣。

  • 7 # 行蹇

    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啊!那將雨時,漫天飛舞的蜻蜓;那“川口雨晴風復止,蜻蜓上下魚東西。”的情景,怎麼說沒就沒了?

    小時候,長把蜻蜓捉住,在它尾巴上拴根細繩,看它飛起,就如同坐上了飛機一樣,於是,不知深淺的幾個玩伴,興高采烈、飛揚跋扈,此時想來,太過殘忍。蜻蜓之蜻,是蟲和青的組合,青是好,青蟲,是好蟲,以蚊蟲為食,是人類之友,現在蜻蜓無跡,蚊蟲反猖,是人類的不幸,是人類不知愛護環境的後果,長此以往,將不忍視前方。

    蜻蜓點水武功高,

    彩翼凌空飛天橋。

    宿敵猖狂歸隱去,

    耗子不羈沒有貓。

  • 8 # 穿越sk

    去問問無處不用的“草甘膦”和無處不用的“殺蟲劑”這個問題就明白了!!

    順便提一下,美國農民起訴草甘膦致癌這場官司已經勝出。如果不好好管控任其氾濫,是否在今後的某一天,人的數量也會減少?

  • 9 # 老陳家的善美

    過去麥收下雨之後,大批的蜻蜓滿天飛舞,很是壯觀和有趣,現在這種現象看不到了。只是偶爾的還能看到一兩隻在飛翔,過去的蜻蜓品種也很多,在一起飛舞非常漂亮,以後可能都見不到了,出現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

    1,農藥的使用,不只是殺死害蟲,對益蟲也是一場滅頂之災,因為農藥不會分辨誰是好的誰是壞的,只能一棒子打死,全部滅殺。

    2,蜻蜓還有一些其他的水生昆蟲小時候都是要水裡才能生長的,城市的建設,柏油馬路,黑色塑膠大棚,深色玻璃,太陽能板都會影響它們尋找真正水源,而最終走向滅亡。

    3,人類的口腹之慾,蜻蜓的幼蟲富含大量的蛋白質,不少人把它當成美食,所以農村集市上就會有很多人在賣這些幼蟲,這樣過度的破壞生態平衡,造成蚊子的天敵越來越少了,蚊蟲現在也越來越猖獗了。

  • 10 # 閩鄉古意人

    在90年代,每當夜幕降臨前後,我總是喜歡坐在自己家院子,看著成群的蜻蜓,在空中捕捉,那些飛蛾、蚊蟲。蜻蜓它們身輕如燕、動作靈敏,不需要花很久的功夫,就會把原本在院子上空徘徊的一團蚊蟲,消滅的一乾二淨。

    現今那些蚊蟲在夜幕降臨時,還會在農村的天空上飛舞,但以前捕蟲小能手蜻蜓,卻再也看不到了。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農村的蜻蜓變少了呢?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以前的農村池塘、水渠、河邊等地方,這些都是蜻蜓幼蟲的繁殖之地,那時候村裡的池塘,都是無主之物,村民們都可以在那裡洗澡、洗衣。後來隨著農村養殖業的發展,村裡的池塘,都承包給個人做養殖用了。

    養殖的人,會在原本的池塘裡投放很多魚苗、蝦苗等,投放的密度也是非常大的。按理來講養殖與蜻蜓也不會存在衝突,但偏偏蜻蜓的幼蟲是需要在水中繁殖的,而現在池塘魚蝦密度很大,那些蜻蜓幼蟲,在未成蟲飛走前,就成了池裡魚蝦的食物了。

    這就相當於殺雞取卵,蜻蜓剛產下卵,但還沒有孵化成蟲,就讓池塘裡的魚蝦吃的一乾二淨了,這也就造成了蜻蜓幼蟲生長的空間,被擠壓了。

    二、雖然農村還有一些河道、池塘、水庫等,這些並沒有被當地的農民承包,來養殖。但同樣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

    90年代後,隨著塑膠袋這類的物品,在農村使用率變多,很多村民家中的生活垃圾,每天都有好幾個垃圾袋產生。以前農村並沒有垃圾場,也沒有專人去定期清掃村裡的生活垃圾,對於這類垃圾的處理,不少村民都是圖省事,倒在村裡的池塘、河邊、其他的水域。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水質被汙染了。而蜻蜓的卵只能在乾淨的河水裡進行繁殖,如果水質被汙染了,也就使得蜻蜓繁殖的空間又一步,被擠壓。

    三、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蜻蜓有時候會在自家的玻璃窗,或者是停放在路邊的汽車,它們會時不時的來撞擊一下玻璃。對於這個現象,農村上了年齡的老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他們記憶中,蜻蜓是不會幹這種“蠢事”的,有些迷信的人,還以為這是不是代表著什麼意寓?蜻蜓是想告訴人們什麼?

    其實這個現象的出現,是因為玻璃與水一樣,是透明的,而蜻蜓又不聰明,它們是個“睜眼瞎“,對於這種現代工藝的玻璃,把它們誤認為水塘了。蜻蜓它們撞擊玻璃,其實只是想在上面“點水”,蜻蜓點水的動作,其實就是在產卵。

    只是玻璃就是玻璃,雖然它們是透明的,但並不是水,蜻蜓的這種做法,無疑是等於“自殺”。只要你留心一下,會發現蜻蜓在撞擊玻璃之後,往往會有透明的小翅膀,掉落下來在附近,甚至也會發現蜻蜓的屍體。這說明了,農村玻璃的廣泛使用,也是讓蜻蜓變少的一個原因之一。

    四、蜻蜓是益蟲,它們捕捉蚊蟲、飛蛾的能力是很強的,一般人也很喜歡蜻蜓。不過有些人喜歡蜻蜓卻是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食用。成蟲的蜻蜓通常沒有人去食用,不過蜻蜓的蛹、稚蟲,有些農村地方,就有食用這種食物的習俗。

    這種蜻蜓的幼蟲,是一種叫水蠆的,一些地方土話叫水蠍子,據相關書籍介紹,蜻蜓的幼蟲是種富蛋白的東西,比我們常吃的豬肉含量還要高,所以飯店賣的價格也很貴。

    一些人利慾薰心,為了得利,就會去水裡捕捉那些蜻蜓的幼蟲,再變賣給飯店,或者自己食用。這樣做的後果,也就造成了蜻蜓繁殖被破壞,大量的蜻蜓幼蟲被捕捉,無法完成下一代的繁殖,自然也就會使得蜻蜓的數量變少了。

    你認為,農村蜻蜓變少的原因,還有哪些造成的?

  • 11 # 獵奇動物社

    捉蜻蜓是許多小夥伴童年的美好回憶之一,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以前,麥子還是人工收割的,而收割之後還有一個碾麥子的過程,我們這成為“打場”,就是用碾柱(圓柱體的石頭)壓麥子的過程。那個時候,家家戶戶幾種在村邊的一個空場中,小孩子們也在這裡盡情的玩耍。其中,在“打場”的過程中,最有意思的就是用大掃帚撲蜻蜓了,而且在打場的附近,蜻蜓格外的集中。尤其是下雨前後,成群的蜻蜓幾乎在村子的大街上隨處可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的蜻蜓很少能夠看到了呢?它們都去了哪裡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童年打場的場景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蜻蜓

    蜻蜓的構造

    蜻蜓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廣義就是說所有蜻蜓目下的昆蟲都叫蜻蜓,包括束翅亞目下的豆以及間翅亞目下的中華昔蜓等等,而狹義上說蜻蜓只是蜻蜓目差翅亞目下的昆蟲,而我們常見和常說的昆蟲就是差翅亞目下的昆蟲。

    在差翅亞目下一共有13個不同的科,在中國最常見的蜻蜓就是蜻蜓科(又稱蜻科)和晏蜓科(又稱蜓科)下的成員。該亞目所有科成員都有著比較接近的身體構造,它們身體都比較的細長,有兩對翅膀,前翅明顯大於後翅,休息時,翅膀平放在身體的兩側,與身體幾乎垂直。值得一提的是,就算蜻蜓只剩下一對翅膀,它照樣可以飛行(小時候試驗過)。

    蜻蜓都長著一對大眼睛,這對大眼睛位於頭部的頂端,高度超過了背部,正是這種眼睛構造,蜻蜓不需要轉頭都能看到後方的情況。

    所有的蜻蜓均為肉食性昆蟲,它們主要的獵物以蚊子、蒼蠅以及蝴蝶為主。雖然表面上看,蜻蜓沒有什麼殺傷力,但其實,蜻蜓有兩個強大的“武器”:

    第一個就是它強悍的6只足,從上圖我們就能看出,蜻蜓的足上佈滿了細小的毛,其實這是蜻蜓的“利器”,這些毛叫做粗毛,非常的堅硬而且鋒利,對於沒有“鎧甲”包裹的昆蟲來說是致命的。

    第二個是蜻蜓的大顎。蜻蜓的足雖然強悍,不過也只是為了能夠將獵物控制住,但是畢竟粗毛比較短,並不致命,所以蜻蜓的另一個“武器”就來了。蜻蜓有著發達的大顎,當它用足將獵物控制住之後,會用大顎迅速的撕咬對方(活吃)。

    因此,別看蜻蜓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實際上它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昆蟲,不過由於它吃的獵物都是“害蟲”,所以蜻蜓是一種益蟲。

    中國常見的蜻蜓

    由於中國南北方有較大的氣候差異,所以在南北方分佈的蜻蜓種類也不相同。不過有一種蜻蜓它在中國的各省基本都有分佈,它就是黃蜻。黃蜻是差翅亞目蜻蜓科的昆蟲,它也是一種世界性分佈的蜻蜓。從外觀上看,雄性黃蜻的體色以黃色偏紅色為主,而雌性黃蜻則主要以黃色為主,雖然黃蜻的雌雄外觀有差別,但是大小几乎一致,體長都在5公分左右。

    性成熟後的雄性黃蜻

    在中國的華北地區,除了有黃蜻(全國分佈)外,還有一種蜻蜓比較常見,它的雄性體色偏綠色,但是腹部為藍色,雌性體色也偏綠色,但是腹部呈白色,它就是長痣綠蜓。

    在中國的南方除了有黃蜻外,比較常見的還有藍面蜻(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四川、浙江一帶)、玉帶蜻(主要分佈在湖南、江蘇、福建等地)。

    蜻蜓的習性

    以上這些常見的蜻蜓除了分佈有差異外,習性大都相同,它們都是肉食性昆蟲,而且主要的獵物也都差不多。還有就是,這些蜻蜓特別喜歡在下雨前或者雨後以及黃昏成群活動。這是因為,在下雨前受氣壓的影響,許多昆蟲都低飛,這非常有利於蜻蜓捕獵,而雨後,許多昆蟲也都喜歡飛出來尋找食物,並且在黃昏,更是昆蟲們的活躍期(飛行的小型昆蟲),因此,蜻蜓之所以會選擇雨前後和黃昏集體出動,其實是因為這三個時間段的昆蟲都比較密集。

    除此之外,所有常見的蜻蜓都會“蜻蜓點水”,其實這個動作並不是蜻蜓在捕獵或者是喝水,而是為了將卵產在水中。在產卵的季節,蜻蜓們會集中在小溪或者河流附近活動,它們或將卵產在水中,或產在水中的植物上(小部分的蜻蜓種類會將卵直接產在地上,或者是枯木中,這樣的蜻蜓孵化期都比較長,它們需要等待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

    蜻蜓卵的孵化期大都在次年,它們的卵大都經過寒冬的洗禮,到了第二年,蜻蜓的卵會在產卵地孵化,產卵地在水中或者水中植物上的蜻蜓還好說,那些產在乾旱地區的蜻蜓卵就只能等待一次大雨了,而且大雨必須形成許多低窪存水的地方,幼蟲才能活。因為,蜻蜓幼蟲的整個生長階段都是在水中完成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水蠆(chai).

    沒錯上圖中,這個長得與蜻蜓截然不同的就是蜻蜓的幼蟲水蠆了。與蜻蜓不同的除了外觀外,還有生存環境,水蠆是一種在水下生活的昆蟲,在第一次孵化時,這個小傢伙還是沒有腿的。但是,過沒一會,水蠆的第一次蛻皮就開始了,由於第一次蛻皮沒有腿部,所以非常的快,等到蛻皮完成後,水蠆就擁有了6條腿,而且它的眼睛也變得很大(終於和蜻蜓有共同點了)。

    水蠆至少有經歷8次以上的蛻皮才能成蟲,而在蛻皮的過程中,它的體型越來越大,直到長到與蜻蜓的體型類似(3-5公分),在最後一次蛻皮時,水蠆會離開水,爬到水生植物上去,像蟬的若蟲一樣,破殼而出,然後展翅高飛,成為真正的蜻蜓。

    蜻蜓變少的原因

    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會說:就問蜻蜓為什麼變少了?你說這麼多幹嘛?其實,上面我們之所以用大篇幅去介紹蜻蜓,是因為一方面可以讓大家更加深入的瞭解蜻蜓,一方面是因為蜻蜓變少的原因就藏在上面的介紹中。

    有人認為蜻蜓的減少與人們的捕殺有著很大的關係,其實真相併非如此,因為以前,野外也分佈著大量的蜻蜓,但是,現在依然非常少見了。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呢?有三個方面:

    01 環境的變化

    在我們小時候,尤其是農村,人少土地多,即使在村子裡,一場大雨過後也有許多地方會形成小池塘一樣的水域。其次,以前,許多地方的河流和小溪都是涓涓流淌,生生不息的,但是,近些年夏季(蜻蜓繁殖的季節),雨水較少,讓蜻蜓失去了許多繁殖的場地。這是蜻蜓減少的原因之一。

    02 農藥的使用

    以前農作物的病蟲害比較的少,農藥使用也比較少,但是,現在農業的病蟲害比以前要嚴重很多,這就造成了農藥的大面積使用。農藥主要對付的是害蟲,而蜻蜓主要以害蟲為食,所以一些吃了被農藥噴灑後的莊稼的昆蟲被蜻蜓吃掉,就等於變相的殺死蜻蜓。這也是蜻蜓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03 現有水源的利用

    在當下,許多地區乾旱比較嚴重,尤其是在北方地區,近些年(除了今年)夏季一直都是比較乾旱的,而乾旱時,野外的水源就被利用的比較頻繁,所以水域的縮減是蜻蜓減少的原因之一,這一點我們上面已經說過了。而那些不用來灌溉的池塘也大都被利用了起來(主要以養魚為主)或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而在蜻蜓的幼蟲期,它們在水中最大的天敵就是魚類,並且它們對水質的要求也比較高。因此,這也是蜻蜓減少的原因之一。

    總結

    蜻蜓的繁殖離不開水,一旦水域減少,就會嚴重影響它們的生存,而且在幼蟲時期,水蠆在水中也有諸多的天敵,能夠成功孵化的本身就少,如果僅存的水域中用來養殖魚類或者被汙染,無疑就讓蜻蜓遭受了滅頂之災。

    雖然蜻蜓到現在依然有,不過比起以前來少了至少有90%了。不過,那些降雨相對較多、汙染較少的地方,還是能夠看到小群的蜻蜓飛舞的。

  • 12 # 使用者鍾誠

    農藥!過份使用農藥!

    現在是我們慢慢使用農藥殺死蜻蜓,而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慢慢自己殺死自己,自己殺死自己的兒子,殺死孫子,殺死曾孫未孫了……

    所以人是一種極壞的東西!還大言不慚吹噓什麼保護動物,實在讓人連好笑都笑不出來!

  • 13 # 山裡Sunny

    蜻蜓,我小時候喜歡捉來玩的昆蟲,更喜歡歌詠它的詩:“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有人說它是神仙情侶昆蟲,談起戀愛,一前一後地拉著飛,常常會形成一個“心”形。 現在很少看到了。

    蜻蜓是益蟲。成蟲常捕食小型蛾類等農業害蟲,蚊子的幼蟲也是水生昆蟲,蜻蜓在稚蟲和成蟲時期分別能捕食衛生害蟲蚊子的幼蟲和成蟲,蚊子是傳染病登革熱的主要蟲媒,預防登革熱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人類周圍蚊子的數量,蜻蜓是蚊子的天敵,透過它捕食蚊子高效阻止登革熱傳染病傳播。

    蜻蜓減少的原因。是生態環境變化造成蜻蜓減少。蜻蜓在潮溼環境生長,所以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其幼蟲也需要在水中發育。幼蟲作為代表性的一類水生生物,可以對水環境汙染進行監測。如今蜻蜓減少,說明水生態遭到汙染,或許用農藥過度,或許淡水資源減少。這給地球人類敲響警鐘。

    加強環保工作。一是減少農藥使用。現代農業追求效益,不惜破壞水生態。農業部門要科學指導農耕。二是大力保護水資源。因人類過度開發產業園,發展工業,使淡水資源減少。建議為政者貫徹綠色協調發展理念,讓地球和諧發展。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可噴。

  • 14 # 陳倉蚊龍

    以前麥收雨後有很多蜻蜓,為什麼現在沒有!

    能有嗎,現在麥收前,由於有條繡病和芽蟲,都超量打農藥,而且是短時間內齊齊全部打。蜻蜓這一類飛蟲沒有一點生存空間!

    過去,小麥成熟前沒有打農藥一說。故而蜻蜓螞蚱一類飛蟲很多。但,那時麥子病害也很嚴重。產量只有三四百斤一畝。而現在一千多斤一畝。

    有蜻蜓能怎麼樣?產量低人們餓肚子。現在沒有,但人們能吃的飽!

    所以不必懷念有蜻蜓的虛假生態幻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休養生息的內容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