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慈恩寺

    人要生活更好,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物質需求,物質需求就是對大自然的索取。

    現代的人類衣食住行,從地裡種植糧食收穫糧食,有多的糧食就可以飼養雞鴨豬牛獲得肉類;種植棉麻獲得布料,現在還有了化纖這樣的工業製成的布料;砍伐樹木挖掘礦藏來製作生活用品,來建造房屋;用好木料鋼材來製作交通工具。

    最早期的人類,從打獵中獲得食物、衣服,住山洞,是自然食物鏈的一環。這樣風險很高,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物質獲取。接下來人類越來越聰明,開始學會種植和養殖,將自己從自然食物鏈中獨立出來,劃出一塊自己人類的專有活動範圍,並開始有針對性地開發大自然。這一時期很長,工業革命之前都可以算在內,對自然的索取主要就是擴大人類活動範圍,砍伐樹木來獲得能源,還有就是礦藏的開採。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獲得了新的能源-石油,生產力有了飛速的發展,機械化改變了一切,任何事情都有石油的影子,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開始追求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可以很簡單,只是看幾場電影,打打牌就可以了。

    也可以很複雜,比如對浪費的追求,買豆漿兩碗,喝一碗,倒一碗。雖然這些精神需求不是工業革命之後才產生的,但是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力,也提高了衛生條件,人口大量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更多地出現了第三者,就是人與地球的矛盾。

    每個人都想要更多,就只要向地球要。因此我們現在要面臨地球的生態平衡被打破,自然災難越來越多。江湖面積越來越小,被用來造地做房子,這造成了洪水失去冗餘空間,洪災的頻繁出現。樹林被砍伐,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加上各種壩造成的水位的改變,導致了泥石流的出現。

    人類的大量廢氣排放,造成空氣汙染,塑膠垃圾的產生,無法進入生物迴圈系統。人能生產也要消費,人多可以生產更多生活資料,可是所有的生產來源就只有地球,地球就只有一個,當生產力不能再進一步時,生產就受限於地球,消費卻在不斷增長,那麼人口的增加就是對這個環境的威脅。每個人都會成為被威脅的物件,所以每個人都要承擔這個責任。

    保護這個地球環境,需要避免對地球資源的過度利用。而很多過度利用的地區正是相對落後地區,通過出賣本地自然資源獲得更多的消費資源,而購買自然資源的又都是富裕人群,滿足的是富裕人群的某種精神需求,比如大量的浪費。因此對資源的分配和利用顯得相當重要,不能犧牲地球的環境來滿足人的某種過度的精神需求。

    難怪美歐的人要當心中國崛起,因為典型如美華人,全國二三億人,能源消費和中國差不多,人均消費水平相當高,也就是浪費也很高,他們害怕中國十幾億人口也要和他們一樣浪費,那地球會很快消耗掉。而看目前華人的浪費程度有過之無不及,透過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手段,中國的富人可以比美華人更奢侈。

    我很支援部分華人移民,他們不愛這塊土地,在這裡找不到歸屬感,但願他們移民後,能珍愛新的土地,只有剩下的華人才能意識到自己要活在這塊土地上,自己的後代更要活在這塊土地上,自己要保護這裡,自己要改變這裡的狀態,自己要讓這裡的每個人都認識到這裡是自己的家,自己要愛土地,愛地球,還有愛自己。

  • 2 # szm44

    人類的生活物資絕大部分是從大自然索取的,比如維繫生命的基本元素:Sunny,食物,水,空氣都是自然界所賜。人類所享有的很多精神享受也是大自然給予的,比如出外旅遊所看到,玩到的自然風光,高山流水,森林花草,溼地,冰天雪地,中流擊水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57瓦一天用多少度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