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履獨步
-
2 # 使用者9409151384373
荀子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荀子曾入秦,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荀子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荀子曾入秦,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荀子主張法后王所謂的“法后王”,譯成現代文就是“效法後來的王”,與之相對的提法是“法先王”,意思是效法古代的王。有必要補充介紹一下“先王”和“后王”的所指。先王,字面意思是先前的王,古代的王,(這裡的古代,是比荀子更古的古代,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古代。),實際上是指西周以前的賢明君主,主要是指天子;相對地,后王,就是指後來的王,近代的王,實際上是指東周以後歷代的賢明君主,更多的是指各國透過變法取得成功的各諸侯國君。
因此,“法先王”和“法后王”是兩種相對立的主張。荀子主張“法后王”,在當時是很符合實際情況的主張,而且主張“法先王”的先王的事蹟,由於年代久遠,是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的,而後王的事蹟在近代,其事蹟和成就都是比較客觀的,因此具有比先王的事蹟更大的參考價值。
最重要的是,荀子所處的時代,正是戰國後期,是新興地主階級全面取代舊奴隸貴族的時代,荀子所法的“后王”,都是那些取得成功的新興地主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見荀子的政治立場,在當時是進步的。而荀子的“法后王”的主張,其實是為地主階級全面取代奴隸貴族製造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