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大志遠思想空間

    清朝的光緒皇帝,被梁啟超先生稱為載恬小丑,也就是說這個人懦弱無能,他的生死對清朝有什麼影響嗎?他的影響只是說一個皇上殯天了,光緒皇帝對清朝來說只是一個符號。

    慈禧太后一手扶植的勢力範圍太廣了,最主要還是光緒皇帝太無能了,同時也沒有治國之才。那梁啟超,康有為他們的變法運動為什麼要依靠光緒皇帝呢?那個時候的皇帝是天,而光緒皇帝在清朝就是天,康梁是保皇派,不依靠光緒皇帝依靠誰呢?那時候光緒皇帝是親政的,當然是名義的。即使戊戌變法能夠成功,執行起來也是很難的。其實很多政策和方針都是正確的,關鍵在於執行,執行是最重要的,否則都是空話。

    所以光緒皇帝即使能夠活得比慈禧太后更長遠,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不過肯定會奪去了別人的一個稱號,末代皇帝溥儀就不是末代皇帝了,末代皇帝就應該是光緒皇帝載恬了,至於還有沒有滿洲國,歷史還應該這樣發展,即使光緒皇帝不去,日本鬼子也會找一個人來代替他,歷史會照舊。

  • 2 # A張正建

    如果光緒在,慈禧死!大清估計不會亡!如果光緒在,慈禧也在,大清必亡!

    大清為什麼會亡?

    當年,孫中山上書改革,被清庭否決!

    孫中山從此走上推翻滿清的道路!

    毛澤東當年也嘗試過很多改良運動,甚至想通過改造國民黨來實現中國的富強!最後被國民黨元老以拖欠薪資的手段,阻止了毛澤東的工作!

    可見,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想革命!

    如果舊勢力能夠放權!讓新生勢力有發展的希望,那麼新勢力不會通過推翻舊勢力的極端方式,就不會有人推翻大清!慈禧等舊勢力,不放權,不分權,讓國家的前途陷入死衚衕!

    光緒帝不貪權不戀位,適合作英國或者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而慈禧這樣的政治強人!不會接受三權分立這樣的傀儡模式!所以,新舊勢力是不共戴天的關糸!

    所以,能力弱的光緒帝更容易與孫中山,袁世凱能勢力達成妥協,這樣,光緒的大清會作為國家元首繼續儲存下來。我們現在估計還是大清帝國!

  • 3 # 燕趙節度使

    不會滅亡。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來分析一下。

    1. 光緒因為主張變法,所以深受洋人擁戴。

    光緒因為年輕,所以對西方的很多事物非常感興趣,所以才有了支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變法活動。這也算是與國際體制銜接吧,所有當時很多外國駐華大使對光緒很有好感,認為這個皇帝不守舊,容易和西方國家打交道。

    自甲午戰敗後,光緒帝銳意變法革新,“不做亡國之君”,1898年頒佈《明定國是詔》,表明變革決心。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很想換掉光緒另立新君。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欲廢光緒帝,挑選載漪之子溥儁入宮,成為光緒的義子,是為己亥立儲,由於這是廢立皇帝的先兆。

    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與馬裕藻、章太炎、丁惠康、沈藎,唐才常、經亨頤、蔡元培、黃炎培等聯名抗議,且各國公使都同情光緒,否認此事的合法性,導致廢除光緒失敗。

    而且,光緒因為銳意改革,贏得了許多著名人士的支援,民間威望很高。

    2. 光緒的變法,是要立憲,地方派支援。

    其實晚清的時候,依然有很多人支援清朝,不過去卻要求清朝“立憲”,以分享權力,這些人被稱為立憲派,以清末狀元、大實業家張謇為代表。

    庚子之亂後,清政府派遣大臣前往海外考察列強各國實施憲政內容。

    慈禧太后根據清宗室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和紹英五大臣的意見,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下詔預備立憲,闡述“仿行憲政”的涵義為“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

    1907年, 張謇、湯壽潛等人在上海首先成立預備立憲公會,隨後各省立憲公會紛紛建立。他們鼓吹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發起國會請願運動,提出速開國會、頒佈憲法、縮短預備立憲期限等訴求。

    1908年,迫於形勢,清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宣佈“十年後實行立憲”。

    立憲派對清政府期望很高,認為立憲之後,地方派可以獲得部分實權,維護地方利益,但萬萬沒想到,被清政府欺騙了!

    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成立內閣。但十三個內閣成員名單中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滿人以及一個蒙古人,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如果投票,票數過半,清政府依然掌握實權。

    這出鬧劇讓立憲派感到失望和憤怒,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搞假共和,於是逐漸同情和傾向革命。

    而搞這一齣戲的是當時的皇族新貴,他們迫不及待的想總覽權力,排斥漢人和地方勢力,結果導致失去地方支援,導致清朝最終崩盤。

    這樣一來,地方獲得了一部分的自治權力,當然會擁護清政府和統一的局面,而反對搞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如果沒有地方實力派的支援,根本無法成功。

    所以如果光緒掌握實權,進行立憲,開國會,清朝是可以繼續統治下去的。

  • 4 # 史說新傳

    先說答案:滅亡是早晚的事。

    先說一下光緒皇帝即位前後的基本情況。清德宗名叫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因年號光緒所以大家都稱為光緒皇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駕崩後,年僅四歲的載湉被選定繼承皇位。但因年幼,光緒並沒有親政,而是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後來由慈禧一人垂簾聽政。直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才親政,但是雖名義上歸政於他,實際上大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同治中興”的結果就是洋務運動在保守派和帝國主義列強夾縫中艱難的興起、發展。同治皇帝的死去,又打破了這種暫時的和諧,慈禧太后、各宗室親王以及擁有軍政實權的漢族官員等方勢力矛盾鬥爭的焦點。慈禧太后的目標很明確,她需要選擇一位幼帝,即可繼承大統,又可讓她再次垂簾聽政,繼續操縱大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策劃之下,幼衝之齡的載湉入繼大統,成了最佳人選。

    再說一下光緒年間的帝后黨爭。光緒一朝的前半段,列強動作不斷,頻頻叩問中國大門,英國入侵西藏、中法戰爭、葡萄牙侵佔澳門、甲午戰爭等接踵而至。光緒十二年(1886年),16歲的光緒帝得以“親政”,而“歸政”後的慈禧太后也制定了《訓政細則》來處處約束光緒帝的活動。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大婚之後,慈禧太后不得不“撤簾歸政”,但仍“假手”干政,光緒皇帝仍然沒有決策權。

    主張恢復光緒實權的是稱為帝黨,支援慈禧太后的官僚集團稱之為後黨。相比較而言,支援慈禧太后的既有封建頑固派也有洋務派顯要人物,而支援光緒的力量則要弱小的多,大多是一些文職官員,不具有實權,其最中堅的力量是光緒的師傅、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

    光緒二十年(1894年),針對甲午戰爭的和戰之爭則是雙方爭鬥的表現。慈禧太后主和,負責執行的李鴻章決定“以夷制夷”,通過外國列強間的矛盾來達到反對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寄希望於外國調停和避戰自保。而帝黨則主張加強備戰,抵抗侵略,博得了朝野上下的同情和支援。但這種內耗的結果是必敗無疑,戰爭結束,光緒帝不得不批准《馬關條紙》。

    而對嚴重的民族危機,維新派也需要皇權的支援來實現他們的政治訴求。此後,帝黨和維新派走得越來越近,而光緒帝要衝破一切阻力決意實施變法,公開與慈禧太后攤牌要權。

    最後設想一下光緒帝推動變法以及其影響。光緒帝作為一個封建帝王,可以說是早期維新思想的實踐者。他決定實施變法的時期,是清帝國走向覆滅的後期,是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傳統的社會結構逐漸坍塌,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動著社會制度的重建、轉型。

    其實,不論是帝黨還是後黨,都將目光投向了“西法自強”,洋務運動的開展,揭開了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帷幕,但是隻發展工商業,並沒有觸及社會制度的改革,發展經濟而體制卻囿於官辦或官僚式經營,強軍卻侷限於消極防守,自我限制,導致這種改革的結果終歸是不敗而敗,不戰已敗。

    面對統治根基的動搖,即使是後來的慈禧太后,從西安逃回北京以後,也照樣拾起了早先被自己踐踏的“變法”大旗,宣佈要“變通政治”,以圖自強,即所謂的“預備立憲”。

    實際上,留給光緒的時間、空間其實並不多,清帝國已經日暮途窮,中央與地方之間,滿族官員與漢族官員之間,國內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已經欲加深重,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已經被深深地動搖,更別說還有一個霸道強勢的慈禧從中作梗。因此,如果說光緒之前的清政府對自己的國祚命運還有選擇的話,那到了光緒時期已經是坐失良機,沒有了選擇的餘地,所謂的新政挽救不了清廷滅亡的腳步。

  • 5 # 白話華夏史

    清朝的覆滅,原因不在於晚清,而在於積弱已久。這種積弱來從乾隆末期,晚年的乾隆皇帝大肆揮霍,並拒絕與外國通商的合作,兒子嘉慶、孫子道光也非開明之君,一心只想維護清朝的繁盛卻力不從心,這也是清朝覆滅的原因其一。

    雖然光緒皇帝是一位開明的年輕君主,也擁有超過同治素養的綜合水平,但同時,在光緒帝小時候受慈禧的影響,他的性格也是懦弱、缺乏魄力的,對他的評價只可謂明君。

    他這不像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氣魄、有能力,身邊也沒有明治那樣得力的大臣。改革需要群體,當時改革的群體還沒有形成。明治手下有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山縣有朋,以及一大批改革派。

    沒有這些改革派,只有光緒一個人有什麼用?日本當時的政治環境,全國一心一意要富國強兵。中國當時的環境,不可能出現一個推行全國改革的領袖。實現改革,不是改革者個人單獨創造出來的,而是改革條件成熟,改革要求很迫切,改革的環境形成以後,才會產生一批幹練的改革派和一個成功的改革領袖。

    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這是兩者之間的關係。最根本的事情,是改革的環境、改革的氣氛、改革的社會條件,這樣才能有成功的改革。

    當時中國的舊傳統太深厚,不像日本,改革條件還沒成熟,光緒個人即使能力再強,也不行。如果衝不破傳統的阻礙,改革是成功不了的,指望清朝,中國不可能富強。所以回到問題一開始,假如光緒帝不死,清朝會滅亡嗎?

    答案是:會。

  • 6 # 星光歷史

    現在提起慈禧很多人都是非常厭惡的,覺得清朝之所以滅亡都是因為慈禧的原因,確實有一部分慈禧的原因,認為是她婦人之仁掌管朝政,那如果光緒帝殺死慈禧的話,不當傀儡的話,我覺得清朝會滅亡的會更快!

    光緒是清朝的皇帝,但是因為慈禧的一場變法,把光緒架空了變成了傀儡皇帝,完全沒有一點的權利,光緒就只能等慈禧去世他才能掌握權利,但是最終令他想不到的就是他比慈禧去世的還要早

    為了掌握權利,他要變法,但遭到了慈禧的反對,慈禧也想讓國家變得富強,但是不想讓光緒掌握實權,看到這是不是對題目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呢?

    大清的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辛亥革命,滅亡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不是因為列強的侵入,中國是個大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一口吞下的,對列強來說的話,找個人來管理國家的話其實是一件好事

    而辛亥革命好似一場國內的徹底的改革,中央政府失去了對於全國的的控制,影響了全國的人,帝國主義已經陷入了人民的海洋裡面。

    如果這時候的清朝政府的中央強大一些的話,滅亡的會稍微的晚一些,只是時間的早晚的問題

    如果光緒勇敢的把慈禧殺了的話,就不會簽訂《辛丑條約》了嗎?光緒其實是有一些能力的,但是綜合的能力是欠缺;

    因為當時的一品大臣幫助學生考試作弊,接著就被光緒給斬殺了,從這就不難看出,光緒其實不是昏君,但是他性格有點懦弱,見到慈禧還會有些害怕的發抖;

    光緒是理想主義者,他想要變法圖強,但是有得必然有失去,得到利益的人就是朝廷的中堅力量,而光緒並沒有在朝廷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光緒基本是孤家寡人的存在

    而且他想要殺掉慈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紫禁城中到處都是慈禧的人,他只能靠自己去殺掉慈禧,可是他是下不去手,就連見到都會害怕的人怎麼會殺死她呢?

    當時光緒看重的人是康有為,慈禧看重的是李鴻章左宗棠,慈禧看重的人其實都是治理國家的有才之人;

    光緒變法成功或者光緒僥倖殺了慈禧的話,他依然沒辦法成功地實施變法,只會更快地失去中央政府對全國的控制,讓清朝更快地土崩瓦解而已。

  • 7 # h塵

    個人觀點

    我認為,即使光緒不死,清朝也會滅亡,這是時代的力量,時代推動著一切事物前進。

    先說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慈禧太后是一個沒有太多遠見的人,她貪圖享樂,只在乎榮華富貴與高高在上的權力。

    光緒皇帝之前,就已經有了外族入侵,道光皇帝與咸豐皇帝時期的兩次鴉片戰爭,失敗過後,清政府割地賠償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不再完整,且打開了清朝的大門。

    以及光緒年間的甲午戰爭失敗與八國聯軍戰,清政府割地,賠償,且圓明園被毀。

    至此,雖然有過一段時期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維新變法等等,各種新思想浪潮湧出,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在這個時期,人的思想已經開始覺悟,並且我們中華民族骨子裡流的就是爭強好勝的血,我們不可能一直被欺壓,我們沒有一直選擇沉默,而是在沉默中爆發了。

    這就是最好的證明,最後我想說,即使光緒皇帝不死,清政府依舊不可能長存,因為即使沒有後來的“孫中山締造民國時期,也會有一個李中山,或是王中山推翻清政府,締造民國。

    因為這是時代的力量,生在這個時代,總會有人打破常規,締造不一樣的局面。

  • 8 # 鬱琰無忌

    個人認為清朝滅亡與否,與光緒死不死無關,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清朝末期,與其說是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之間的矛盾,還不如說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回望歷史,清朝以前的歷代封建王朝,最後滅亡的原因大致都是外戚當權,宦官亂政,諸侯紛爭,統治階級腐朽引發的各種起義等等,但無論改成哪個姓氏執掌天下,政治經濟制度並沒有發生改變,依舊是封建中央集權統治,並且世界上其他國家基本上還是沉睡狀態。

    而到了清朝末期,首先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各種改革創新,已經擺脫了舊的國家制度,大部分開創了國家發展的新紀元;其次清朝內部不僅不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思想上依舊頑固腐朽,統治階級害怕危害自身的利益,拒絕徹底的變法改革。

    且不說光緒皇帝本人的實際能力如何,假設光緒皇帝可比秦皇漢武,但他依舊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他不可能去動搖國本,違背祖宗家法;事實上光緒皇帝並無多大能力,他長期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軟弱無能,優柔寡斷。這樣的皇帝即便活得長久,在當時那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也無力迴天。

  • 9 # 君臨街

    徵對這問題本人談一些淺見。

    歷史是不容假設。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清朝日漸腐朽,己是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

    舊體制舊觀念己不合時代

    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己在世界上廣泛建立,政治民主化己是不可阻擋的潮流。經濟上,開放平等的資本主義經濟使國家不斷融入世界化的洪流中。文化的發展服務的是處於整個世界中不斷變化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制,而不是時代環境己變化,還在死守舊體制,舊覌念。

    總之,清朝是註定滅之的,光緒雖倡行戊戌變法,但也改變不了清朝滅亡的教訓。

    光緒帝倡行的自救只是飛蛾撲火螳臂擋車

    光緒帝只是清政府內部統治集團權力鬥爭的犧牲者,康梁變法被光緒作為加強自身力量與慈禧太后勢力作鬥爭的工具,並不是要讓中國真的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況且,戊戌變法中民族資產階級提出"開國會,立憲法,建立君主立憲"三項核心主張,在百日維新中,一項主張都沒有被光緒帝採納。所以,把光緒作為新潮流新勢力挽救中國的代表,是極不太妥當的。戊戌變法法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清的自救,是走向工業化和民主化途中舊勢力的一次非常無奈的反映。光緒仍是舊勢力,他不能阻擋腐朽凊朝走向滅亡。

  • 10 # 老實人侃歷史

    如果光緒不死,清朝還是會滅亡的,我深信不疑。

    光緒皇帝於1908年去世,1908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呢?1908年的中國,在經過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的一系列失敗後,人們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這個政府已經無法再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了。

    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沒有打醒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中國人早已徹底的清醒,人們已經發現了中國的落後,不過那時的人們仍然對清政府抱有幻想,認為清朝可以富強,可以通過洋務運動挽救危局,走上近代化之路。但這些幻想都被甲午的慘敗無情的打破了,甲午戰爭失敗後,人們憤慨日本的侵略,憎恨清政府的腐敗,於是要求變法圖強,然而戊戌變法又遭到了慈禧太后的鎮壓,直到此時中國的民意才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清朝失去了它的最後一次機會。

    此後的革命浪潮風起雲湧,廣大人民紛紛要求用革命的方式挽救中國,推翻清政府已是大勢所趨,歷史的浪潮也已無法阻擋。此時的光緒皇帝如果不死,毫無疑問他可以親政,但光緒皇帝為人懦弱,沒有日本明治天皇的氣魄,他的手下也沒有伊藤博文,山縣有朋那樣能幹的大臣,況且當時的中國也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良機,所以說光緒不死,當時局面可能會更復雜,但有一點卻可以斷定,他依然無法改變清朝覆亡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一任德雲班主會是郭麒麟,還是岳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