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786293349258芷莙
-
2 # 6786293349258芷莙
傅雷家書中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以貝多芬為原型的。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以貝多芬為原型的,說傅聰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其個性也與之相像;又說“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其意旨在鼓勵兒子像貝多芬那樣,不懼矛盾,勇敢面對,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 。
-
3 # 使用者1388645053876
《傅雷家書》第一封信是傅雷寫給大兒子傅聰的。傅聰是1954年1月17日離開父母,先去北京,隨後去波蘭留學。他17日剛走,18日傅雷便情不自已,寫下了第一封信。
-
4 # 夕顏初瑾
傅雷對貝多芬的理解尤為深刻。貝多芬的成功離不開“力”——意志力!傅雷先生教誨兒子,做藝術家首先要像貝多芬一樣做人。
在1961年2月7日的信中,他從歐洲文藝復興講到貝多芬樂曲的主題:“他的兩個主題,一個往往代表意志,代表力,或者說代表一種自我擴張的個人主義(絕對不是自私自利的庸俗的個人主義或侵犯別人的自我擴張,想你不致誤會);另外一個往往代表獷野的暴力,或者說是命運,或者說是神,都無不可。雖則貝多芬本人決不同意把命運與神混為一談,但客觀分析起來,兩者實在是一個東西。鬥爭的結果總是意志得勝,人得勝。但勝利並不持久,所以每寫一個曲子就得重新掙扎一次,鬥爭一次。”傅雷從樂曲中悟出貝多芬的雙重性、人性的雙重性,感受到貝多芬生命中的掙扎、內心的鬥爭,最後皈依、覺悟、解脫,不得不放棄,達到精神上的和平寧靜。
-
5 # 使用者1704579310007
傅雷是翻譯家,他精通音樂,很崇拜貝多芬。他翻譯的名著《名人傳》,其中就有貝多芬。他教育兒子的《傅雷家書》,多次提到貝多芬,是想著傅聰可以向他學習。貝多芬的一生比較坎坷,貧窮耳聾,身體多病,但他不屈不撓的作曲,寫出了很多光輝樂章。傅雷希望貝多芬的精神,能夠被更多人瞭解和繼承。
傅雷家書中貝多芬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羅曼·•羅蘭的原型。約翰•克里斯朵夫•羅曼•羅蘭筆下的以貝多芬為原型的主人公,他奮鬥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羅曼•羅蘭是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