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塵緣d

    人的意識有潛意識、中意識、主意識、原意識、顯意識、行為意識。

    第一類,也就是潛意識。這種意識,是一種恆古而來的、為自然的生命法則所初設及其繼承、最為本能的意識。

    第二類,則稱之為中意識。這種意識,純粹是一種方便所需,就因為它能夠省去思維的麻煩。

    第三類,該稱之為主意識。這種意識,亦即是從低等動物演化至高等動物的這一過程中而來;只要具備有這樣的一種意識,就可以象徵著生命提升了一個級別。

    而達到此級別的,生體就能自我覺察到“我”的存在,以及可體察到“我”與外界的聯絡。

    這些意識是在以前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積累而形成的。人死了,承載意識的大腦都消失了,意識自然也就消失了。

    原意識,是人體由動物(特指猿群)進化而來的適合人類個體生存的基本感知。類似於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原意識基本可以歸納為四種:生存欲、繁殖欲、群體欲以及移植欲。

    生存欲是指食慾、安全、排洩等基本生理慾望。繁殖欲是指性慾以及與性慾相關的種種求偶意識特徵總和。群體欲則是個體人為了強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並支配群體的原動力(類似於尼采提出的“權力意志”)。

    移植欲則是支配人的意識感知“審美、憐憫、悲傷、舒適、愉悅”等情感的深層慾望,之所以稱其為“移植欲”,是因為這些感知結果是個體人出於自身意識替代(意識移植)的目的去感知。

    原意識是動物性生存進化意識的總和。正常的個體人均擁有原意識,它是人與動物意識的共性。

    顯意識即思想,它是個體人生活在人類群體(社會)中所受到教育的結果。語言、文字、道德、倫理等範疇就是人的顯層意識。顯意識是直接決定人的行為的意識,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顯著的質的特徵。

    思想(顯層意識)是人的意識的個性。只有受過群體環境教育的個體人,才擁有思想。擁有思想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社會人。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社會人,因為沒有人可以完全孤立於社會而存在。

    思想通常分為經驗、思想方法和行為意志。這三個內容構成了個體人的個性。只有思想才能主導人的行為,原意識必須要經過思想來影響人的行為。只有思想和原意識的協調與統一,才能產生完美而愉快的人生。

  • 2 # 躺贏大師

    根據意識的主體分為個體意識與社會意識;

    根據意識物件的不同,可以分為物件意識與自我意識;

    根據意識的高低層次(自覺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意識區分為潛意識與顯意識。

    人類意識作為關於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其本身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關於這一複雜系統的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加以剖析。

  • 3 # 彰德三爺

    意識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層面。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人的意識中被壓抑的部分,“前意識”就像一個門衛,起檢查作用。當潛意識想變成意識的時候,前意識就會以文明為尺度,檢查它是否合乎文明的要求,並決定它是否外化為意識。 通以冰山作比喻:肉眼所能見到的冰山部分是意識,水底下肉眼看不見的那一部分是潛意識,而與水面相交的那一小部分屬於前意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人民法典?